文化产业园应先重“质”后重“量”

23.10.2014  11:44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推出“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战略,许多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批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使各地发展文化产业园的热情高涨。许多地方看好文化产业园的前景,纷纷投资建设各种文化产业园。然而,盲目开发、过度利用资源、不计代价和不顾未来的短视发展,给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文化产业园面临“四道坎

 

  现在很多文化产业园最突出的问题是同质化产业园重复建设,相当一部分文化产业园运营效率低下。部分文化产业园区借文化之名开发,暴露出规划粗放、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审批宽松等诸多问题。如广东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均有动漫产业园区的规划,甚至仅珠三角某市就有多个动漫园区。这使得诸多园区沦为单纯的地产招商机构,入驻关联企业少、重复建设严重,未能起到带动本地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

 

  一是部分文化创意产业园对市场和周边环境研究不够,论证不充分,选址不合理,缺乏市场支撑。部分园区入驻企业条件宽泛,追求大而全,没有形成主导核心产业,与本地文化特色结合度较低。

 

  二是产业园缺乏特色。比如,有的园区吸引入驻的企业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企业之间、园区之间没有共生互补,没有价值链需求和产业链联系,形成了一种单纯为集聚而集聚的局面。还有的产业园区沦为纯粹的餐饮娱乐园区,创意性企业入驻少。因而,也仅仅停留在园区建设阶段,未能发展成产业集聚园区。

 

  三是生态文化的根植性不强,文化特色难以传承。就当前许多已建成的文化产业园而言,大多与当地文化背景、人文特征的关联性并不强,企业未能把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相结合,这就造成了许多文化产业园没有区域文化特色,有些甚至偏离了文化产业园的正常发展轨道。

 

  最后,一些园区的服务配套缺乏,难以吸引龙头企业入驻。文化产业园能否形成一定的集聚效应,与该园区是否具备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息息相关。同时,完善的公共服务,也是园区能否吸引优秀的文化企业长驻的关键因素。由于在公共服务平台投入和建设方面激励不足,目前许多园区普遍缺乏公共服务平台,诸多园区运营机构甚至没有平台运营经验。

 

  政府应怎样伸出“有形之手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文化创意产业园仍在“摸着石头过河”。此时,政府应在规划之初防止一哄而上,避免园区重复建设。

 

  首先,政府部门应对当地文化产业园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加强对文化产业园的指导,充分研究本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产业发展基础,在带动本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功能上实行差别化规划。

 

  其次,政府应细化产业园的考评机制,鼓励园区多元化特色发展,指导产业园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分析,采取政、产、学、研合作规划的方式,选择“能真正体现本地区比较优势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第三,政府应制定文化产业园的认定标准,对符合发展定位、有比较优势的文化产业园,可以提供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减免等政策;对缺乏产业支撑、没有比较优势产业、无法达到规模收入的文化产业园,应当进行新的定位和发展模式的规划。

 

  第四,政府要进一步细化和落实文化产业园的准入机制、退出机制和考评机制,鼓励园区的多元化特色发展,把“是否符合园区发展特色定位”作为入园企业的考核评价标准。文化产业园也可举办多种多样的主题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充分展现园区文化特色,并以此为基础向外辐射,塑造自身的品牌特色。

         

  第五,政府应加大对公共综合性服务平台等园区配套的投入,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上,应当给予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鼓励各种企业服务平台如文化产权交易所、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中心等进驻园区。借鉴这些企业服务平台的成功模式,完善文化产业园公共服务体系,吸引龙头企业和特色文化企业入驻。

                (源:《中国文化报》)


外交部山西全球推介活动在京举行
  共享转型发展新机遇,共赢开放合作新未来。文化厅
王晨在山西就人大代表工作进行调研时强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