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常道洪洞好 可知塞北有吉庄?
“问我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是一句中国北方的汉族人都知晓的俗语。明朝洪武年间,中原大地战祸频仍。表里河山的山西境内却“地狭而人众”,呈现一幅太平景象。统治者为一改四境之内十室九空、田地荒芜之貌,遂大举移民。是时,数以万计的平民百姓被聚集在洪洞大槐树下,开始了漫长的迁移之旅……
六百载老槐佑一方水土
朔州市神头镇吉庄村的李家大院里长有一棵老槐,此槐老枝横虬、盘根错节,五人方能合抱槐树躯干,虽已中空,一到夏日却又绿荫如盖。据说明初移民时,吉庄的一位李姓先祖临行前特地折下一段槐枝以作纪念,出雁门关行至洪涛山下的桑干河,时值初春天色向晚,李姓先祖便随手插槐枝于河畔,天明起来一看,竟萌生细芽。他心想:莫非是老天叫我在此处安家生根?于是便停下脚步搭建茅屋,垦田拓荒。寒来暑往,李家一脉便在这吉庄村繁衍了下来。
老槐树迄今已有六百四十余岁的树龄,算来恰好是在洪武移民时植下。传说之辞,虽多附会,却也有可信之处。洪洞大槐树现已枯死,可这吉庄槐却仍郁郁葱葱,散发着生命的活力。李家在槐树的绿荫遮蔽下不断壮大,到现在整个吉庄两千多人李姓已占了大半。
三大王庙见证胡汉融合
吉庄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村庄,从这里可以窥见许多过往的痕迹。吉庄之名的由来便与尉迟恭擒海马的典故有关:相传尉迟恭未发迹时在马邑打铁为生,忽闻神头海(又名神头泉,有大小泉眼百余处)有海马出没,便想着擒来当坐骑。某天夜里,他藏身海边草丛,待海马跃出水面时一把抓住长鬃,跨上马背。海马岂能轻易驯服,它一路奔驰,想将尉迟恭颠下背去。奔至洪涛山下的一个村庄时,马速甚急。这个村子便取了“急”的谐音,改名吉庄村。
村子东南的三大王庙南临桑干河,北望洪涛山,地势优越。早在北魏年间,拓跋氏便在这里活动。据庙里所存石碑《重修桑干神庙记》所述,此庙“神名拓跋,庙号桑干”,可以推测庙里供奉的主神是三位拓跋大王,庙名实为桑干庙。神庙建于明朝天顺年间,庙内正殿供奉着三位拓跋大王,偏殿内供奉的则是文昌帝君和送子娘娘,由此可见胡汉文化在互相融合之后已有了新的内涵。残幢、石碑、戏台、壁画,这些古迹无一不让人感觉到历史的厚重。
一座古堡伫立朔方大地
除了古槐和三大王庙,吉庄还有一个村徽——古堡。和朔州境内的其他古堡一样,吉庄古堡应建于明代。为了抵御北方的游牧民族,巩固防线,明朝实行了移民屯田的策略,同时在大同、朔州等地广建古堡。数千座大大小小的古堡与明长城共同构成捍卫北方边界的坚实壁垒,一旦燃起烽火,其余各地戍边官兵蜂拥而至共同对抗来犯之敌。
如今的吉庄古堡已是残垣断壁,登上土墙极目远望,朔地一片苍茫。六百余载光阴漫长的不知要经历多少个轮回,却又短暂的只在弹指之间。吉庄,它辉煌的被许多人视为心中的圣地,却又黯淡如同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小村庄一样。然而,正如被隐藏在卷帙浩繁中的某个有趣之所,当你翻到它的那一刻,你就会
莫名被它吸引……(记者 李若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