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宪:提高政府效能,创新市、县政府工作运行机制

11.03.2015  17:39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治理,明确要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

    事实上,提高政府效能已不是新话题。近年来,很多地方政府对此进行了探索,但一些地方懒政、不作为现象仍较突出。如何提高政府效能,成为此次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运城市市长王清宪

    全国人大代表、运城市市长王清宪就此接受新华网采访,就市、县两级政府的运转机制创新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记者:行政效率和行政体制有根本联系,而对市、县两级政府来讲,在目前的行政体制下,行政效率是否得到了充分的释放?行政运转机制如何改革?

    王清宪:目前,市、县行政运转机制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政府职能的部门化划分,使本来完整统一的政府职能被切割。从执行层面来讲,这是必要的。

    但带来的问题是,被切割后的政府职能,各部门之间缺乏横向信息反馈与自动协调平衡机制。打一个比方说,政府本来是一匹生龙活虎、四体协调的马,由于部门分割,生生被切割开了,各部分之间的神经被割断了,各部分之间无法进行动态的信息自动反馈与动作的自动平衡协调。政府这匹马也就变成了一匹僵马。政府效率低、推诿扯皮、不协调,公共管理粗放,公共资源浪费严重等各种问题产生,在机制的层面上,这是主要原因。

    记者:对这一多年困扰许多地方政府的“顽疾”,你认为该如何破解呢?

    王清宪: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对市、县两级政府来讲,就是要通过政府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首先,要强化工作的顶层设计与谋划。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说明时指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政府的任何一项工作,都是整体工作的一部分。离开了整体,就局部说局部,政府的很多工作是事倍功半的,甚至没有意义的。整体设计,就是从全局与长远的高度,充分考虑政府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关联性,对工作进行全面谋划。

    其次,明确不同部门在某一方面工作整体推进中的责任,建立部门间在相互联系的工作推进中信息自动反馈衔接与协调机制。

    第三,激励机制上,把职能部门能否围绕顶层设计发挥作用,作为衡量部门工作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

    记者:运城市对此有何有益的探索?

    王清宪:去年以来,运城市政府就以此思路,进行了政府运行机制改革的一些探索。

    比如我们结合运城实际,制定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方案。这三个方案,统筹工农、统筹城乡、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是相互高度关联的一个整体,可以说,涉及到政府职能的各个部门。

    方案在确定总牵头部门的基础上,从各方案实施的角度,分成了多个工作层面,确定相应的牵头部门,以及相关部门协助,并明确规定牵头部门定期主持召开衔接协调例会,谁牵头、谁协调,部门协调不了的,由分管市领导协调;如果还协调不好,再向主要领导汇报,由主要领导来协调。

    这样,部门间构建起了横向的信息反馈机制和工作推进中自动协调平衡机制,形成工作部署自上而下,落实任务从下到上,横向沟通反馈、纵向层层负责的工作格局。各职能局都按照三个方案的要求,根据部门的职能,自觉地找到自己发挥职能作用的空间位置,提出一年的工作计划。

    这就使工作部门摆脱部门利益和部门的局限,把部门工作放到顶层设计的整体中去谋划,使过去的被动配合变为主动积极的找位置。从工作谋划开始,就打破了部门的分割。一项工作涉及到的各个部门,从工作的谋划开始就进行衔接,避免了因为统筹研究不够而导致各种资源的浪费。

    记者:这种工作机制效果如何?

    王清宪:这样的一种工作机制,使财政资金的分配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革,使原来笼统的切块分配变为由部门根据顶层设计,站在全局上确定自己的年度工作内容,向财政部门提出预算申请。而财政部门则根据顶层设计方案,审核各部门的预算申请,确定资金分配的预算计划。

    这样就使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由过去的块块分割变为部门间围绕同一项工作自觉性地聚合,避免了财政资金撒胡椒面的问题。财政资金的预算分配也更加精细、精准,从而使公共财政预算分配不仅成为政府履职的保证,而且成为政府部门科学履职的一个监督、制约和引领。

责任编辑: 孟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