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水利工程建设三大盲区

22.09.2014  11:35

      半月谈记者近日在湖北、湖南、河南等地调研了解到,农田水利建设中,一些“家门口”工程、衔接工程的建设还存在短板,带来效率不高、效益不好、差距拉大等问题。专家表示,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规划,整合建设力量,尽快查漏补缺。

      中小型灌区建设成短板

    记者调查发现,我国大中型灌区的整治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不少地区已经完成了节水配套整治工作。但是一部分中型灌区和大部分小型灌区尚未列入国家整治规划内。一些无法统筹到大型灌区的农田水利建设成了“弃儿”。

      记者在湖北省农田水利建设示范县潜江市了解到,全市有两个国家级大型灌区,整治成果明显,基本覆盖了全市九成耕地。但是一些独立水系的小型灌区,辐射农田面积4万多亩,迟迟得不到整治。

      潜江市水务局副局长田志力告诉记者,小型灌区但凡能整合到大型灌区整治项目内的,我们都已打捆进去,但是那种边缘一些的独立水系中小型灌区就捆不进去,“只能等着政策下来,继续申报”。

      河南省也面临同样的情况。一方面大型灌区因资金充足、项目多,整治得比较好,另一方面一些项目覆盖不到的中小型灌区就成了问题。

      河南省水利厅农水处处长黄明介绍,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全省水源工程建设较多,但是中小型灌区综合整治项目基本上没有。一些老百姓意见比较大,同样是种地需要,为什么修那边,不修这边?

      “五小水利”建设仍有欠缺

      在一些农村地区,记者调查发现,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数量多、范围广,且极为分散,目前仍有不少工程急需整治。

      湖北省京山县政协副主席殷益波表示,这些年大江大河、大型水库、大型泵站的治理投入了很大精力,效果也不错,但是在农村灌溉、抗旱、排涝等方面发挥奇效的“五小”工程的建设还存在不足。“这些工程离农田近,不需要修建长途涵管或水渠,即取即用,浪费也少。”殷益波说。

    记者在湖北孝昌县了解到,全县目前有89座小水库一直没有整治,这些水库的总库容加起来是1500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中型水库。孝昌县水务局局长殷华安说,这些小型水库比一个中型水库的效益好很多,因为不需要修建引水渠道,而且整治费用比修建一个中型水库少。

      “五小水利”建设投入不足还表现在另一方面,就是在一些地方水源工程与小水渠之间的衔接工程被忽视,导致农水经脉不畅通,旱涝之时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目前从一些地区的项目安排上看,在农田水利系统中,水源工程很受重视,末端小水渠工程也比较受重视,但是二者之间的衔接工程干支渠建设相对薄弱。

      湖南宁乡县水利局副局长朱拥政说,近年来我们重点攻坚主要水库和主干渠道,相应忽视了衔接水利工程的建设,导致河道淤堵、沟渠淤塞、山塘淤积严重,骨干水利与田间渠系仍然有相互脱节的问题。

      记者在湖北省潜江市高场办事处甘家塔村看到,政府扶持当地企业莱克水产流转3000亩土地,企业配套建设水利工程。一条500米的排涝渠道刚刚修好,两边是生态护坡,机耕道足可并行两辆小汽车。甘家塔村干部说,这条水渠很有用,干旱可以引水,田涝时可以排涝。

      但是同一条水渠,企业流转土地以外就显得比较寒酸,没有护坡也没有专门的机耕道。不过在政府的要求下,企业在修建排涝渠时,也免费帮助村民把水渠疏挖了一次。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这条水渠是兴隆灌区的支渠,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很难再组织动员人力,已经多年没有清理过,好在一直都能用,要不然会影响几千亩农田用水。

      历史“编外地”投入有需求

      在长江、黄河流域和两湖地区农村,还存在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没有解决。一些洲滩民垸被国家防洪法列入分泄洪区,成为肥沃的“编外地”,不能搞建设。这些年由于没有大的洪涝灾害,尤其是长江流域,在三峡水库建成后,一些洲滩民垸已不用行洪。相关地区群众对于基础设施投入尤其是农田水利投入非常期盼,他们希望蓄滞洪区能重新规划调整。

    记者在汉江边上的张新民垸聂滩村看到,堤防的路仍然是坑坑洼洼,一座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泵站已经破败不堪,这个垸子里近3万亩耕地仍然是“靠天收”。湖北省水利厅农水处处长程国银告诉记者,由于洲滩民垸过去是蓄滞洪区,国家有具体规定,不能搞建设,很难列入申报范围。而且农田水利建设本来就是还账建设,有限的投资和项目肯定会首先用于基本农田。

      此外,一些地方农田水利建设还存在“门脸地修得好,往里走就怨言多”的问题。记者在湖北一国家小农水示范县调研了解到,县里计划整合水利、国土、财政、农业等多个部门涉农水建设的项目和资金,在前几年整治过的大型灌区选择部分区域进行“农田水利生态示范区”建设。对此,一些群众有意见,认为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应该把钱用在刀刃上,而不是用在锦上添花的面子工程上。

      改革任重道远

      在水利一线工作20多年的田志力认为,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基本上还是依靠政府主导,而且处于初级阶段,建设和管护机制的科学化程度不高。国家投入应该更多地用在覆盖建设盲区上,改善农村生产经营基础环境,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夯实基础。

      部分基层干部认为,农田水利建设如果不补齐这些建设短板,会拉低整个农田水利设施水平,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和粮食安全战略实施。他们建议从两个方面拿出措施,补齐短板。

      一是结合政府职能转变,下放一部分行政审批权。田志力说,目前一些国家项目执行起来缺乏灵活性,与基层现实需求有出入。比如,建设完农田水利工程,还要配套一些道路建设,但是由于国家项目里没有这项,即便是资金有剩余也不能建。希望国家在下放行政审批权的过程中,对于小农水这种与基层实际紧密结合的项目,能给予基层更多灵活处置权。

      田志力说,在给予基层更多权力的同时,要强化工程项目的审计和监管,防止贪污腐败。

      二是拓宽投资渠道,让有意愿、有能力的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水利建设领域。有水利干部反映,对于面广量多的小农水建设维护,政府投入资金相对有限,主要还得动员社会各界,尤其是要动员受益群众投资投劳。

      朱拥政等表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尽快改变“靠‘上’吃饭”“靠财政吃饭”的现状,加快多渠道的政策“松绑”,拓宽土地流转、租赁、资金筹集等渠道,吸引民间资金进入其中。(参与采写:黄艳 周楠 张兴军 何丰伦 刘彤 邹欣媛)

来源:半月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