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快进模式 拓展转型路径——山西经济最新观察

16.06.2017  01:33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历经断崖式下跌两年之久的山西经济,一路涉险克难,步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历史拐点。各项改革密集推进,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助推山西突围“一煤独大”“一股独大”发展困局。

   优化供给结构走出漫长“寒冬”

  回采完最后一个采煤工作面,资源枯竭的晋煤集团王台铺矿进入关井阶段,在矿区“嗡嗡嗡”响了60年的电机声消失了,数千名职工陆续走上新岗位。

  今年,摆在晋煤集团面前的是这样一组数据:

  3座老矿关闭,退出产能635万吨;1座新矿被置换出,增加先进产能600万吨;3座主力矿入围全国科学产能百强,总产能2500多万吨。

  “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退出落后产能是为了改变山西“一煤独大、大而不强”的产业现状。

  山西煤炭产量与内蒙古相当,但煤矿数量是内蒙古的两倍;神华集团煤炭产量相当于山西产量的一半,但人员只有山西的十分之一。人员多、包袱重,是山西煤炭行业通病。

  伴随价格下行,从“吨煤利润买不起一瓶矿泉水”到“挖一吨亏十元”,山西经济一度陷入长达30个月的“三九隆冬”。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扭转经济困局的“关键一招”。受益于“三去一降一补”,山西煤炭行业扭亏为盈,清理欠薪欠保上百亿元;太钢集团研制出圆珠笔尖秘方,摘掉了小笔尖上的“洋帽子”;从发射平台、飞船零部件到航天员健身器材,山西制造助力神舟飞天……

  今年以来,煤、焦、钢市场向好,山西优化产业结构的决心不动摇,在去年大力去产能基础上,年内再关18座煤矿,退出煤炭产能1740万吨,退出钢铁产能170万吨。

   聚焦转型综改开启快进模式

  去年下半年以来,山西省级层面出台25个改革类制度性文件,涉及经济转型、国资国企、电力体制、生态环保、司法体制、党的建设等改革领域,各级领导干部当起改革“施工队长”。

  “资源枯竭矿、厂办大集团、企业办社会、人多负担重”,不少国企背着包袱赛跑。仅企业办社会一项,同煤集团每年就要花费40多亿元。

  国企改革是今年山西强力推进的重大改革之一。今年以来,同煤首批职工家属区的水、电、暖和物业管理职能加快移交地方。这一庖丁解牛式的改革,使企业办社会这块难啃的“硬骨头”有望“骨肉”分解。

  开发区是山西改革创新的“主战场”。去年底,山西启动开发区“二次创业”,用全省2%的国土面积建设开发区。面积仅7.53平方公里的长治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曾是全国国家级高新区中面积最小的,一些千方百计引来的好项目无法落地。今年长治高新区面积扩大到104平方公里,一批机器人、大数据等项目正在洽谈。

   坚定转型定力拓展转型路径

  山西省委省政府强调,虽然经济回暖,但转型定力一刻不能松。省政府主要领导明确指出,不要只盯着地下的煤,要换个脑子看资源。

  “煤炭是资源,文化同样是资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石器文化遗址、金元以来的地上古建筑数量,山西均居全国第一。

  近期,山西启动149处旅游景区景点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发布187个旅游项目集中招商,旅游类竞技节目《人说山西好风光》连办两季,火爆荧屏。晋山晋水和厚重文化正成为煤炭大省的“金饭碗”。

  大数据成为山西“下一个能源”。今年是山西大数据规划实施元年,阿里巴巴、华为等一批大数据引进项目加速落地,百度云计算(阳泉)中心安全运行两年,今年继续扩容。

  文化旅游、大数据、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为加快转型,山西快马加鞭,接连打出组合拳:

  3月,新出台的考核评价办法用六成指标考转型、考创新;月底,山西又决定,用二流财政实施一流人才政策。

  4月,招商引资工作被列为“一把手工程”;月底,首批总投资千亿元的71个项目在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开工奠基。

  5月,全省试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变“先批后建”为“先建后验”,唱响“人说山西好环境”;中下旬,62家央企千亿元投资助力山西转型发展,累计对接合作项目162个。

  更多精准给力的改革措施正在酝酿出台。(新华社记者于振海、梁晓飞、魏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