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育截断贫困代际传递 阳曲首邑学校托起贫困家庭希望

02.11.2019  07:3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阳曲县将全县精准扶贫户子女以及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在首邑学校实行全封闭管理、全免费服务,用教育截断贫困代际传递。

   首邑扬帆起航

  2017年8月,阳曲县以原大盂中学为基础成立阳曲县首邑学校。9月11日,全县精准贫困户子女正式上课。

  开学之初,学校大胆任用一批年轻教师,采取个别谈话指导、派出学习的方式,逐步培养健全了教导、政教、团支部、少先队、办公室等部门。学校在各项工作全面开展的同时,狠抓教学工作,全面推行以教学工作综合评价为主体,以课堂教学和教科研工作考核评估为辅的管理体制。一方面通过教科研流程管理,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加强课堂教学全过程管理,促进教师精研教材、精选教法,精心备课上课,总结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为提升中年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营造教师相互学习氛围。在该县教育局的支持下,首邑学校被列为教育扶贫定点学校,由县城6所学校的名优教师送教下乡,采取示范教学、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的方法解决和辅导年轻教师的业务工作,同时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参加讲课演讲等活动,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形成一支有能力、有理想、敢担当、讲奉献的教师队伍。

   实行爱的教育

  首邑学校478名学生中,精准扶贫户子女就有260人。这些学生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也需要精神上的爱护。学校为孩子配备了9名生活老师和1名校医,同学生一起吃住在学校,用她们母亲般的爱去呵护这些孩子。学校领导每天必进一次宿舍、必跟一次餐,坚持每周在校住两晚,每天10点以前不离校,真正做到了以校为家。学校将教育部研究课题——中小学三大步育人模式引入学校,并予以实施,要求学生每日三读励志信、每天反省自己、填写成长记录,每周召开主题班会和主题活动,让全体教师担任育人导师,实行全员育人,批阅学生成长手册,去关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用教师的言语去打动他们、鼓励他们,从积极心理学角度鼓励学生上进、自信。这里的学生来自全县10个乡镇、50多个行政村,虽然他们朴实、单纯,但也因家庭原因在行为习惯、心理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学校从礼仪和生活习惯方面入手进行教育。现在,首邑学校食堂是阳曲县最安静的食堂,每天早起后的物品摆放、床铺整理,一直到就餐完毕后的桌面擦洗都由学生完成。为让孩子们开阔视野,学校请社会团体到校表演舞台剧、开展素质拓展等活动,还自筹资金购买非洲鼓、彩泥等物品,自建音乐、美术教室丰富孩子们的课间活动。现在,学生演奏葫芦丝、非洲鼓初具韵味,制作的美术作品有模有样。学生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积淀了文化知识。

   一个娃带动一个家

  寒门出贵子,首邑学校为有梦想的贫困孩子提供了平台,为贫困家庭带来了希望和改变。

  阳曲居民郑丽君说:“首邑学校能让更多的精准扶贫户家庭的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对未来更有期望。”李家沟村精准扶贫户张吉福说:“感谢党、感谢国家,让我们这些贫困户有了盼头。

  学生郝方雨的家在阳曲县泥屯镇权庄村,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为父母身体不好,不能外出打工,只能靠种地和放羊生活,虽然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学费和书本费,但郝方雨的生活费用仍然是沉重的负担。来到阳曲县首邑学校后,食宿全免,学校还免费发放脸盆、拖鞋等生活用品。周末,学校安排公交车免费接送学生。爸爸郝光喜说:“现在孩子一分钱都不用花。”花钱少了,孩子也有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质量,“孩子好了,日子就有了盼头。”妈妈张凤兰说,自从到了新学校,孩子变得干净了,一回家就要洗洗涮涮。“连带着我们大人也讲究卫生了。”张凤兰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