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美丽太原 建设锦绣龙城——我市实施十大工程向“国家森林城市”迈进
“ 十二五 ”以来,我市林业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推进“三县一市”由生态脆弱区向生态良好区、城六区由生态林业向景观林业发展的积极转变,全市林业发展步入快车道。五年来,我市按照“山上治本、身边增绿、产业富山、林业增效”的总体要求,完成造林180多万亩,三年基本实现东西山宜林荒山全覆盖。截至2015年底,东西山在建城郊森林公园达29处,全市森林覆盖率预估达23%。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推进全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按照“国家森林城市”标准,结合太原“十三五”规划《建议》,我市将利用三年时间(2016年至2018年)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任务,2019年巩固提高并正式向有关部门申报验收,力争在“十三五”末实现“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功。我市将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创建工作机构,统筹负责全市创建工作。编制有关规划,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重点以环城百万亩森林围城工程、娄烦省城汾河水源地保护工程、古交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工程、阳曲省城北部生态防护林工程、城市生态园林工程、河道综合治理和生态廊道工程、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工程、民生林业工程、森林生态文化工程和美丽乡村工程十大创建工作骨干工程为承载,掀起新一轮植树造林高潮,全市新造林任务共计114.7万亩。
按照目标,到2018年底,我市有林地面积将达到351.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680万立方米。三分之二以上的区、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左右;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1平方米以上;水岸林木绿化率达到80%以上;道路林木绿化率达到80%以上;城市郊区森林自然度不少于0.5;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80%以上;市民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支持率和满意度达到90%以上;古树名木保护率达100%;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标准,把太原打造成生态文化内涵丰富,生态景观优美,山川秀美的生态宜居城市。
我市将以“三大生态圈”(以建成区周边生态廊道为主的城市生活生态圈,以城六区东西山生态景观林、平原农田林网和经济林为主的近郊休闲生态圈,以阳曲、娄烦、古交、清徐生态防护林为主的远郊防护生态圈)为总体框架。新增有林地面积38.58万亩,打造环城百万亩森林围城工程。加大娄烦汾河水库区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设力度,新增有林地造林绿化工程建设任务2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古交市以治理沉陷和地质灾害治理为重点,规划实施22.62万亩矿山破坏面生态恢复治理工程。阳曲县以“绿化一山、开发两翼、建设三大片”为重点,建设30.2万亩省城北部生态防护林。
城市四周、村镇四周、河流沿线、交通沿线是我市造林工程布局的重点。在城市四周将加强城区休闲游憩绿地建设。将公园绿地建设作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按“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合理规划建设一批公园绿地,每年各区新建5个游园、5片绿地,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以上。在村镇四周开展民生林业工程和美丽乡村工程。实施经济林集约化经营,发展林下经济,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特色森林人家,发展林业产业,扶持林业合作社,培育涉林企业和品牌,绿色成果惠及林区百姓。进一步完善村庄绿化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以村旁、路旁、水旁、宅旁“四旁绿化”为重点,以林业生态村(社区)创建为抓手,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我市将开展河道综合治理和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绿化、美化河流沿线和交通沿线。确保水岸林木绿化率达到80%以上,道路林木绿化率达到80%以上。生态廊道要与彰显龙城特色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保护相衔接,使之成为交相辉映的展现太原历史文化和生态文化的“双廊道”。力争实现全市公路、铁路、河流沿线、农田林网全绿化,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和层次多样的森林生态廊道。
此外,我市还将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力度,编制《太原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推进国有林区、林场改革,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确保城市郊区森林自然度不少于0.5。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出台地方公益林补偿制度。继续完善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贯通重点林区防火路网。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体系建设。(李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