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不存手机焉附
因为玩手机招致祸患者司空见惯。但贵州28岁王姓女子因此丢掉性命依然罕见。去年12月29日晚,在浙江温州某镇某村,有一双儿女的年轻母亲边散步边玩手机,不幸坠入河中,90秒后溺毙。笔者数次点击视频,看则惊悸,顿则唏嘘。
手机堪称近几十年来最成功发明,通话、阅读、游戏等,用途广,用者众。但饶是如此,它也仅为人生注脚。著名诗人裴多菲将自由置于生命和爱情前,称若为其故,两者皆抛,赢得世界喝彩。现在少数人尤其年轻一代,无论时间、地点,痴迷手机,三者皆抛,除了博得廉价同情,还贴上诸多负面标签:自私、冷漠、懒惰、脆弱、骄横、浮躁、无能、乏味。
当然,耽于手机只是其一,例子还有许多,比如打麻将、吃快餐等。平时常见慷慨激愤者,叫嚣教训这个,收拾那个,一副天下第一派头。每当此时,笔者常相戏谑:J国人弄出自动麻将机,许多人已斗得昏天暗地,忘乎所以,开发方便面,年轻一代已数典忘祖,不好好饮食;A国人发明了手机尤其是苹果,不少人已难禁诱惑,朝思暮想,甚至不惜贷款、割肾或卖身求取。如此舍本逐末,定力不足,别说他人使招,摊开干,也殊难取胜。
许多人不以为意,甚至视此为新人换旧人标志、社会发展规律。笔者不予苟同,且坚信是危险信号,不加匡正,于人于己于国于家都祸害无穷。
一是幼稚。对吃喝玩乐等易于引起感官快感的简单事物感兴趣者,通常而言,未成年人远超成年人。所以有此区别,决定于人类动物性和社会性的多寡、心智的成熟度和趣味的丰富性。未成年人成长,即是逐渐摆脱动物性、增强社会性的过程,是心智由简单到复杂、由幼稚到成熟的过程,是趣味增广并且变得高级、稳定和利他的过程,演绎得顺利、平稳,则个人之福,国家之幸,坎坷曲折,则个人疲劳,家庭遭罪,国家受累。未成年人沉溺手机、电脑和网络就罢了,反正成长中,要抵抗的诱惑、克服的困难很多,对某些人来说,必须付出大代价才能长大;已经成家甚至孩子都能满地跑的人,也等而下之,说明生理器官长成了,心理上依然停留在青少年阶段和水平。该长大而未长大,雅称幼稚,俗称蠢货。
二是荒废。几十年前的几百甚至上千年间,人们常用成语“玩物丧志”贬斥他人,警醒自己。现在该词鲜有听闻,原因在于相当一部分人竭尽所能地玩,吃喝、穿戴、旅游、休闲、娱乐,无所不用其极。社会发展了,物质丰富了,讲究一些乃至奢侈个把次都不过分。问题在于,条件好的造,条件差的也造,今天比头发造型,明天比服装款式,后天比手机型号,透支自己的同时,还连累父母兄妹、亲朋好友。而当其成为潮流,玩乐和享受者越来越多,意味着创造财富的人越来越少,社会发展动力会急剧下降,人民生活和国家实力会大打折扣。建国后,荒废人的运动居多,尤其十年“文革”,今天,吃喝玩乐毫不逊色。
三是极端。不见世面,坐井观天,容易滋生出极端情绪,培养出极端国民,这是良可理解的。难以理喻的是,现在许多吃得饱,穿得暖,国内国外游遍了,手机电脑看够了,所见多,所识广,按说应该更具大局观和平和心态,更易达成一致。但事实正好相反,一部分人的自卑和自尊感成倍扩大,或妄自菲薄,或妄自尊大,一言不合,一见不同,即罔顾事实、道义、规矩、秩序等,情绪失控,言行夸张,急赤白脸往国家民族、生死存亡高度拔,非弄至沸反盈天不罢休。极端,于艺术创造大利,于社会生活大弊。
两者皆抛,志士也;三者全抛,废物也。抛多抛少见人品、智慧,更见精神、境界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