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加码小微 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激活信贷投放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融资担保行业改革发展,更好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作用。会议提出,“建立政府、银行和融资担保机构共同参与、共担风险机制和可持续的合作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政府性担保基金”;还首次明确,“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推动政府主导的省级再担保机构在3年内实现基本全覆盖”。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银行业资金流动性充裕,但面对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银行信贷投放进入瓶颈期,好项目难求。由于信用体系的不完善,小微、“三农”企业贷款投放愈发处于弱势,因此,政府性担保基金的出现有利于贷款进一步定向投放,同时,这种风险共担机制将促进市场资金更加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不过,长期来看,小微、“三农”领域增信模式还需更多创新。
政策 政府、银行、机构三方风险共担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建立政府、银行和融资担保机构共同参与、共担风险机制和可持续的合作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政府性担保基金,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担保贷款发生的风险给予合理补偿。另外,以省级、地市级为重点,以政府出资为主,发展一批经营规范、信誉较好、聚焦主业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
会议还提出,“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推动政府主导的省级再担保机构在3年内实现基本全覆盖,与融资担保机构一起,层层分散融资担保业务风险。”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成立国家层面的融资担保基金符合市场预期,通过公共机构公共资金介入来分担一部分市场的风险,将有助于市场稳定。
近两年来,已经有一些地区着手尝试设立风险共担模式的政府性担保基金。比如,安徽省今年拨付省信用担保集团20亿元,充实县区国有及国有控股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国有资本金,构建银行、政府、担保机构三方风险共担模式,引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其中,银行、政府、担保机构按2:4:4的比例分担风险。
“商业银行的参与,意味着其也让了一部分利出来,让其自己承担一部分风险。从过去纯商业化的担保,转变为更为多元化的担保体系。”曾刚说,“过去提开放市场,因此,在融资担保领域,商业性机构做得多,政府相对做得少点。现在看来,从行业长远的发展角度而言,不论是国家层面成立融资担保基金,还是地方政府主导成立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鼓励商业银行的参与,对于未来融资担保体系的稳定甚至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稳定,都大有裨益。”
曾刚认为,政策性机构介入后,资金实力更强,承受风险能力更强,银行对利润追求反而没那么迫切,从这个角度来看,政策性机构更为稳定,不会因经济周期的波动而过分波动,减少现在这种“融资担保跑路、企业跑掉、银行不贷,融资环境更为恶化”的恶性循环。
格局 融资担保行业将再度洗牌
这种政府、银行、融资担保机构“三方”风险共担机制的出现,无疑也将促使整个融资担保行业进一步洗牌。
过去,在我国的融资担保行业中,民营的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占据了更为主导的地位,银监会相关数据统计,国有融资担保机构占比接近30%,而民营及外资控股的融资担保公司占比超过70%。
在经济下行期,伴随着银行不良贷款不断暴露,融资担保公司也相应地受到了冲击。2014年以来,担保行业资金危机已经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东部一线城市向中西部地区蔓延。
“近年来,民间融资日渐活跃,担保公司的融资能力逐步提高,其资金运用的自主性也随之提升。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公司与担保公司合作,以较高的担保费率获得大量的资金。通过这种利益机制的诱导,担保公司的担保资金往往流向高风险项目,而没有真正为中小企业服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撰文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