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新征程·喜迎党代会:太原环境天蓝气爽诗意浓
漫步太原,蓝天与清风相伴,花草与绿树掩映,处处是景、步步入画。市民李喜梅经常在迎泽公园踢毽子,对太原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深有体会:“踢毽子的人越来越多,踢毽子的时间越来越长,雾霾天少了,蓝天多了,大家越来越享受这美好时光。”相比于人们的直观感受,大数据则更具有说服力——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由2016年的7.66降至2020年的5.91。其中,2020年市区优良天数为224天,优良率为61.2%,优良天数同比增加24天。
转型:从“大黑粗”
迈向“高精尖”
今年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太原市三高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榜上有名。很少有人知道,该公司原本是清徐县的一家煤炭加工和铸造企业,曾经是资源消耗大户。近年来,公司加快企业转型,通过技术升级和环保节能改造,走上集研发、生产、销售汽车零部件于一体的发展道路。2020年度,该省级智能制造企业获专利项目31个,累计为多家汽车主机企业设计出重量轻、性能高且质量稳定的汽车零部件200余种。
“傻大黑粗”华丽转身为“高精尖新”,通过强化环境治理对绿色增长的倒逼机制,并州大地开启生态优先、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新征程。截至去年9月,仅清徐县便累计关停“散乱污”企业299家,转型退出铸造企业29家,淘汰独立洗煤企业42家。传统能源大县、工业强县清徐县“壮士断腕”般的抉择,成为太原不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好注脚。
治企:高耗能产业
实现超低排放
钢铁、焦化、燃煤热电等产业,一直是太原环保整治的重点。在中国宝武太钢集团能源环保部部长助理谢海运看来,钢厂运营与城市发展没有天然的鸿沟,现有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完全能够解决钢厂环保问题。
2018年焦炉烟气完成改造,2019年在全国钢铁行业中率先实现了包括焦化工序在内的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2020年超低排放进入常态运行……近5年,太钢集团累计环保投入33亿元,让其与城市和谐共生。年产能达到300万吨的太钢焦化厂,产生的废气经过油洗、酸洗、碱洗等程序后,污染物指标已降至极低值;随后,这些尚有少量残留的气体还要通过吸附器、引风机,再进入焚烧炉焚烧处理。这一系列操作后,太钢实现了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的“近零排放”。“我们要做全球最好的焦化厂。”谢海运自信满满。通过超低排放改造,去年太钢集团氮氧化物等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比前一年下降超七成。
“十三五”期间,全市燃煤电厂、钢铁企业全部实现超低排放。
减煤:近九成村庄告别
烟熏火燎
“以前自己烧锅炉,家里身上都是灰。现在村子里越来越干净,又是煤改电,又是清理‘四堆’,新盖的房子安的是地暖,做饭用的是天然气,可干净了。”晋源区晋源街道晋阳堡村村民赵吉仙,讲述晋阳堡村的华丽蜕变和自己生活的变化。
清存煤,拆锅炉,拆煤灶,架管道,入电网,从2017年开始,我市农村地区20余万户村民陆续“煤改电”“煤改气”,能源供给方式彻底发生了改变。2017年至2020年,我市完成农村清洁供暖改造23.79万户,市(县)建成区清洁取暖实现100%,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率近九成。
一道“禁煤令”,重塑“太原蓝”。2017年8月,市委、市政府发出了“禁煤令”——将市区划为“禁煤区”,太原市区范围内(太钢、大唐太原第二热电厂、西山白家庄热电厂及保留的燃煤热源厂除外)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销售、运输、燃用煤炭,并逐步向“煤改电”“煤改气”区域延伸。目前,太原“禁煤区”面积达1574平方公里。
太原市空气质量中的二氧化硫平均浓度在2018年下降46.3%的基础上,2019年又下降18.5%。到了2020年,二氧化硫浓度降到了每立方米17微克,排放浓度达到了国家一级标准。
降尘:从“各自为政”
到“抱团攻坚”
起初,太原的降尘量一直在京津冀“2+26”大气污染物传输通道城市中垫底。为了留住更多蓝天,我市实施了工地扬尘整治、裸露地面整治、渣土消纳场整治等七大重点工程,扬尘管控开始从“各自为政”转向“抱团攻坚”。
经过不懈努力,京津冀“2+26”大气污染物传输通道城市中,继2019年连续8个月降尘的降幅排名第一后,2020年3月、5月、6月,太原降尘降幅均夺第一,一举摘掉了最“土”城市的帽子。2020年3月至12月,我市降尘量平均为6.84吨/平方公里·月,与2018年相比,下降了60%。去年3月、5月、6月、8月,我市同比降幅有4次排在全国“2+26”通道城市中的第一位。特别是2020年12月,我市降尘量监测数据为3.3吨,是有统计数据以来第二次降至4吨以下,也是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小值。
在阔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征程中,我市步履愈加坚定、思路愈加清晰,气势恢宏的绿色发展画卷将铺展得更加广阔、更加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