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四大模式”创新驱动艺术创作生产

17.06.2015  17:50


  近年来,广东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弘扬主旋律,共筑中国梦”为主题进一步加强艺术创作工作,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讲好广东故事。以省艺术节等重大活动为集聚、展示、宣传全省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的重要平台,创作演出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推出了舞剧《沙湾往事》、粤剧《梦·红船》、音乐剧《西关小姐》和《妈妈再爱我一次》、潮剧《古城风雷》、山歌剧《客魂·家风》、话剧《康有为与梁启超》等一批聚焦广东历史文化、刻画广东名人、关注现实生活、艺术表现形式新颖活泼的本土优秀剧目,突出了爱国爱乡、忠诚大义等“正能量”元素,一批反映真实基层生活、广接“地气”的作品深受观众喜爱。归纳全省各地艺术创作生产的成功经验,大体呈现四种创作模式: 

   一是广州模式,重视年轻的力量 。根据中青年作者较多且创作热情较高的实际,实施作品“孵化器”计划。省里也推出青年创作计划,鼓励年轻编剧发挥艺术想象力,创作新锐的艺术作品,把作品、院团和舞台更好地连结以来。部分新作品已搬上舞台,获得专家和观众的好评。广州制定精品创作三年规划,启动新一轮的剧目创作,杂技剧《笑傲江湖》、歌舞剧《抗日战争中的宋庆龄》、粤剧《海上生明月》、木偶剧《垃圾》等新剧目正在积极推进中,话剧《麦克白》等10余部新创剧目成功进行了首演。 

   二是梅州模式,重视原生的力量 。紧紧依托当地剧作家群,挖掘地方特色,立足客家文化题材,充分发挥山歌剧、广东汉剧善于刻画草根人物、描绘真情实感、抒写生活之美的优势,实现了近几届省艺术节优秀剧目一等奖的“五连冠”,推出的一系列优秀作品深受观众喜爱。如梅州2014年积极整合山歌剧创作团队优秀资源,组织创排了首部反映客家人南迁历史的大型山歌剧《客魂·家风》。

   三是东莞模式,重视市场的力量 。在本地创作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与保利公司等文化集团的合作,吸收整合外部创作和演出资源,采取“项目制+院线制”方式创作演出艺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既解决了剧目创作演出的问题,又为音乐剧的实践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年均推出两部优秀音乐剧作品,在全国文艺界形成引人注目的“东莞现象”。东莞创编推出《王二的长征》、《聂小倩与宁采臣》、《下一个出口,望牛墩》等多部音乐剧作品,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东莞音乐剧节,不断打造“音乐剧之都”的文化名片。 

   四是新戏曲模式,重视创新的力量 。以粤剧、潮剧、广东汉剧为代表,站在艺术创新的前沿,突出戏曲的现代性,积极探索地方戏曲的创新发展。比如,在粤剧创作方面,大胆起用年轻导演和编剧,吸收其他剧种先进创编表理念,创新粤剧表演程式和唱腔,取得较好效果。如广东粤剧院创排的改编自网络游戏的新派粤剧《决战天策府》时尚动感,采取“粤剧+网游”的跨界合作模式,用粤剧元素将网络游戏的奇思妙想进行立体呈现,吸引了大批90后观众购票观看。(来源:文化部网站) 


外交部山西全球推介活动在京举行
  共享转型发展新机遇,共赢开放合作新未来。文化厅
王晨在山西就人大代表工作进行调研时强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