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确立与陌生人交往的标准

29.07.2014  10:51
      【实例】7月10日,某小学5年级学生小蔡独自坐公交车回家。途经某站台时,小蔡听说有陌生人因为没有零钱无法坐车时就主动给了对方1元钱。但当陌生人要求他留下地址或电话说方便还钱时,戒备心强的小蔡婉言拒绝了这个提议
  【经验分享】未成年人凭借个人能力,辨别好人坏人和抵御不良人员侵犯难度较大,家长平时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至关重要,比如放学后要赶紧回家;遇到问路的,知道就告诉别人,但不能跟着陌生人走;帮助别人要量力而行,并必须提前取得父母许可。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还必须教会孩子以下基本技能:
  一、让孩子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家的位置、掌握多条回家的路线以及父母的联系方式。
  二、教会孩子礼貌拒绝陌生人。教会孩子拥有正确对待陌生人的态度很重要,譬如:要教会孩子不吃陌生人的东西,但要说“谢谢”;告诉孩子不要主动跟陌生人打招呼,因为随便打扰别人是不礼貌的;让孩子知道不认识的人来摸或抱他的话,必须经过父母同意,从而逐步让孩子明白一个得体的陌生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当自己遇到陌生人又该如何得体地对待。当得体和不得体之间形成清晰界限后,孩子就会在内心给自己树立一个与陌生人交往的标准,一旦这个标准被逾越,自然就会引起孩子内心的警惕。
  三、帮助孩子树立安全意识。在安全意识教育中,家长更应该注重方式和分寸,比如:孩子喜欢随便乱跑时,家长要告诉孩子找不到他时爸妈会担心的,所以要紧跟在爸妈身边,而不是用打骂或恐吓的方式让孩子心理产生畏惧,进而让孩子在走丢后更加慌乱和无所适从。
  【专业解读】陌生人侵害儿童的案件多以拐卖、绑架勒索或性侵为主,不法分子通常会选择那些看上去温顺清秀,装扮时尚的儿童作为目标对象,而作案地点通常会选择人群较为密集、流动性大的公共场所。校方应通过积极预防的措施,建立规范的老师看护、家长交接等完善的接送常规制度,从而给低龄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安全、无缝对接的上下学环境,这是解决陌生人从校园入手伤害儿童的重要办法。
  家长必须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行为动向。当孩子有异常举动,或性格表现怪异时,应及时了解原因,进行有效疏导。
  社会也应积极建立社会化监护机制。公安机关联动相关部门建立了丢失儿童群呼查报联勤体系,并策应相关单位组织要求公交乘务员主动关心未成年人乘客情况、志愿者服务站主动关注异常流动儿童走向等,从而让异常儿童及时被发现或走失儿童寻求帮助时有点可寻,逐步形成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联动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
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2022年8月政府采购意向
为便于供应商及时了解政府采购信息,法院
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机关2022年8月政府采购意向
为便于供应商及时了解政府采购信息,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