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去年3.2万贫困人口甩掉“穷帽子”

27.01.2015  17:42

2014年,我市扶贫开发工作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着力抓好扶贫开发机制创新,以贫困县为主战场,以企业产业扶贫开发“百企千村”和“双百”工程为总抓手,坚持产业扶贫开发、易地扶贫搬迁和劳动力素质提升“三位一体”的工作路径,取得可喜成绩 ——

1月21日,在榆社县箕城镇柳滩村,村民田艳芳在大棚里一边侍弄着西红柿,一边高兴地说,这茬西红柿春节前即可上市,还能赶上好价格,言语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告诉记者,在市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帮扶下,如今,柳滩村民赚钱门路宽了,有的种植核桃经济林,有的搞规模养殖,还有的发展设施蔬菜,致富劲头可足了。201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近7000元,比2013年翻了近一番。这是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个缩影。

2014年,我市扶贫开发工作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着力抓好扶贫开发机制创新,以贫困县为主战场,以企业产业扶贫开发“百企千村”和“双百”工程为总抓手,坚持产业扶贫开发、易地扶贫搬迁和劳动力素质提升“三位一体”的工作路径,扎实推进我市扶贫开发各项重点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全市3.2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扎实推进“双百”工程。我市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积极争取更多“双百”企业列入省“百企千村”名录,享受更多的政策支持。同时,以项目为载体,“双赢”为目标,千方百计抓好“双百”项目对接落地。重点围绕规模养殖、设施农业、干果经济林、农副产品加工和循环农业构建、乡村旅游发展以及农业现代示范园建设等,落地实施了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的好项目。2014年,企业产业扶贫开发工程(省“百企千村”和市“双百”工程)参与企业共89家,实施项目92个。项目计划总投资共153.8亿元,已投入资金30.49亿元。

全力创新扶贫机制。我市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改革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机制,创新扶贫项目土地使用管理机制、金融服务支持机制,改进扶贫开发考核激励机制,完善健全领导干部联系驻村帮扶机制。全面启动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精准扶贫建档立卡信息录入工作已全部完成,共识别出贫困村673个,贫困人口26.76万人,组建了673个定点帮扶工作队,确定了以领导干部为主的帮扶责任人,工作到村,帮扶到户,切实做到每个贫困村“村村有工作队、户户有责任人”。

倾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坚持与产业开发、城镇化推进、旧村改造、社会保障相结合,动员社会各方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帮助解决移民户的实际困难。一是依托县城、集镇,吸纳移民;二是建立移民新村集中安置;三是整体迁出,以小并大;四是投亲靠友、自由迁移。同时,加大后续产业开发支持力度,积极引导移民转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企业结合产业开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对搬迁户后续产业发展给予支持。此外,我市多措并举减轻搬迁群众负担,逐步提高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标准,加大易地扶贫搬迁综合投入,切实保证移民户“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2014年,太谷、灵石两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561户、1544人;并实现当年全部开工建设,主体完工率为100%。

抓好定点扶贫、包村增收工作。省直15支工作队定点帮扶左权、和顺、榆社三个贫困县,投入各类帮扶资金2300万元;全市共抽调机关干部3174名,进驻11个县(区市)的1223个行政村,定点帮扶农户23万余户,覆盖人口67万余人。市县两级农村工作队共为驻村无偿投入5921.95万元,帮助上项目324个,帮助引进技术169项,组织各类培训101551人次,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同时,参加我市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的各级领导 1908名,涉及83个乡镇、1758个村。截至目前,各级包村领导累计住村9923次、14645天;科学规划项目1570个,竣工1342个,为实现包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0%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智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