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巨观 献态呈奇——徐霞客山西记游
五台览胜
徐霞客(1587~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江阴人。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他将30年化为文字,结成《徐霞客游记》,多达260多万字(遗失200万字,仅余60多万字),是地理学名著,又是旅游巨篇,当然也成为文学佳作。视徐霞客为游圣,步徐霞客足迹,游览大好河山,已成为今日国人的新时尚。
遨游五岳,是徐霞客从少年时期就立下的志向。他55岁的时候请人写下圹志铭,61岁去世。40岁时,已考察了祖国大半河山的徐霞客,还未能涉足山西浑源境内的北岳恒山,就对好友王思任说:“予所憾者浑源之北岳,桂林之千笋,未曾置足焉。”1633年(崇祯六年)7月初,“墨颧雪齿,身长六尺,形似枯木”,47岁的徐霞客从中都出发,经过直隶阜平,进入山西,落实友人谢德溥的行前赠诗:“祗今更赴恒山约,可似青柯眺白云”,开始他的五台、北岳之旅。数天之后,徐霞客写下《游五台山日记》和《游恒山日记》,后收入《徐霞客游记》,成为中华文明的精华之一。
7月28日,徐霞客“出都(今北京市),为五台之游。”
8月4日,徐霞客到达河北阜平南关,过太子铺,鞍子岭,经过万年石梁,夜宿龙泉下关。5日这天,路上的徐霞客最先有的感受是“巍峰峭壁,合沓攒奇,山树与石竟丽错绮,不复知升陟之烦也。”翻越长城岭的龙泉上关后,徐霞客进入关西的五台县境,怀着虔诚美好的愿望,开始了他的五台之旅。
位于五台县东北部,与繁峙县交界处的五台山,是太行山一脉的山系。主峰有东、西、南、北、中五座,环抱而立。峰顶平坦宽广,且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均在百亩上下,故称其“五台”。五台山是华北最高峰,夏无炎暑,故称清凉山。它与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佛家圣境,名山之首的五台,传说为文殊菩萨道场,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早在南北朝时,佛家所修寺庙已多达200多处。历代完善,形成了绚丽多彩的佛教文化。徐霞客此行,也带有朝圣的意味。
最先欢迎徐霞客来到五台的,是五台的溪水。跟着小溪走,徐霞客见到了五台水与滹沱河的汇合。过天池庄,历白云寺、千佛洞后,徐霞客夜宿于南台。
6日那天的游记开头就说:“风怒起,滴水皆冰;风止日出,如火珠涌吐翠叶中。”不同寻常的画面,平添了旅程的壮美。
文殊舍利塔是五台山的标志。游客上山,多要到此。佛祖圣迹,教主真身,清风吹来,风铃叮当,悦耳动听。徐霞客的心境为之一开。站在南台绝顶,纵目四顾:“北面诸台环列,惟东南、西南少有隙地。正南,古南台在其下,远则盂县诸山屏峙,而东与龙泉峥嵘接势。”古南台,相传大禹治水时系舟于此,故又称系舟山,徐霞客述与南台相隔二里多的古南台,自然有仰怀先贤,称道圣哲的心意。
徐霞客是从南台右道下山的,这一带路途平坦,他甚至觉得可以骑在代步的驴子身上走路了。过金阁岭,徐霞客来到了“寺宇幽丽,高下如画”的清凉寺。这里有清凉石,亦名歇龙石、曼殊床。据说,那是菩萨从东海龙王那里运来,做了演教的法床。此石安置五台后,五台山的气候就变得清凉宜人了。所以佛氏视此石为镇山之宝。历代文人多有吟咏,徐霞客的记述白描如画,平实可触:“有石为芝形,纵横各九步,上可立四百人,面平而下锐,属于下石者无几。”
从南台西北“历栈拾级而上,十二里”后,徐霞客到了跑马泉,“又平下八里,宿于狮子窠”(今称狮子窠寺)。
8月7日,徐霞客始游西台。过化渡桥后,即见“一峰从中台下,两旁流泉淙淙,幽靓回绝。”“登西台之顶,日映诸峰,一一献态呈奇”。向西展望,“近则闭魔岩,远则雁门关,历历可俯而挈也”。闭魔岩为五台胜景,雁门关则占守要冲,乐府诗题已然千古,唐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更是惊心动魄: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蒸脂凝夜紫。半巻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关一带,杨家将守关的故事也家喻户晓。
徐霞客“历历可俯而挈”的,是亲见雄关、验证历史的喜悦和自豪。
一路行来的徐霞客,看过八功德水后,见维摩阁架在石上,柱子随石之长短而参差不齐,甚至有不用支柱的地方。万佛阁,“佛俱金碧旃檀罗列辉映,不啻万尊”,阁外两重悬舞于空中的周庐三层环阁,“中架复道,往来空中。当此万山艰阻,非神力不能运此。”由衷赞叹中记录的,不只是自然胜景,更有对巧夺天工的景仰。
来到中台,“风清日丽,山开列如须眉”,徐霞客“先趋台之南,登龙翻石。其地乱石数万,涌起峰头,下临绝坞,中悬独耸,言是文殊放光摄影处”。乱石是地理学上称为“石海”的冰缘地貌,文殊放光即五台山圆光瑰景,现在看是一种光学现象。民间称放光是文殊菩萨显圣。称“石海”为“龙翻石”,传说是当年文殊到东海取走歇龙石,龙子寻衅五台,龙尾翻动山石而成。徐霞客还记录了“阴崖悬冰数百丈,曰万年冰”的第四纪冰川遗存,也记录了“初寒无几,台间冰雪,种种而是。闻雪下于七月二十七,正余出都时也。”7月下雪,为五台一绝,北方也极少见,在徐霞客看来,更是奇事了。
上澡浴池后,又北上,登上五台山的最高峰北台。徐霞客在落日余晖中环寺周游,远眺寺外山色,“及入寺,日落而风大作。”那一夜,徐霞客宿于台顶灵应寺。
8日一早,徐霞客要离开五台山了。老僧石堂殷殷相送,历指诸山说:“北台之下,东台西,中台中,南台北,有坞曰台湾,此诸台环列之概也。其正东稍北,有浮青特锐者,恒山也。正西稍南,有连岚一抹者,雁门也。直南诸山,南台之外,惟龙泉为独雄。直北俯内外二边,诸山如蓓蕾,惟兹山之北护,峭削层叠,嵯峨之势,独露一斑。此北台历览之概也。此去东台四十里,华严岭在其中。若探北岳,不若竟由岭北下,可省四十里登降。”这番话写得非常好,既说了五台周边,也说了山势形态,还说了五台所见,也建议了未来行程的注意事项。大家笔墨,是金是银。
北岳圆梦
按照石堂和尚的指点,徐霞客向恒山进发。他记述了五台特产天花菜,指出其生长的范围大致在南起白头庵,北至野子场的“数十里内”,说“出此则绝种矣”。旅途考察的细致,可见一斑。
走出北台35公里地,来到东底山一带,地势豁然,道路渐宽,已是繁峙县(今山西繁峙)境了。9日,徐霞客驰行于平陆大地。绵绵山脉,东带平型关,西接雁门关,两关相距只有7.5公里。一路行来,天色渐晚,徐霞客在离浑源州30公里的土岭徐姓百姓家住了下来。
10日,徐霞客北上东折,西转北上,登上箭竿岭顶。他发现,岭南北的地貌,截然不同:岭南光秃荒芜,岭北“峰连壁赜,翠蜚丹流”。箭竿岭北景观在他的笔下神采飞扬:“其盘空环映者,皆石也,而石又皆树;石之色一也,而神理又各分妍,树之色不一也,而错综又成合锦。石得树而嵯峨倾嵌者,幙以藻绘而愈奇,树得石而平铺倒蟠者,缘以之突兀而尤古。”那是25公里路上的奇观,恰似不可方物的丹青图,世间难逢,天下罕观。
下得箭竿岭,徐霞客行至龙峪口,“村居颇盛,皆植梅杏,成林蔽麓”,询问故老,他访得龙山。游记欣喜地记述了这一意外的收获:“龙山之名,旧著于山西,而不知与恒岳比肩;至是既西涉其阃域,又北览其面目,从不意中得之,可当五台桑榆之收矣。”从龙峪口东行十里,过大云寺,先东后西北,顺大道便“直抵恒山之麓”。离恒山十多里,就看到“其山两峰亘峙,车骑接轸,破壁而出”,原来当时的国道就从山前经过。梦里北岳,耸立眼前。到了山下“两崖壁立,一涧中流”。顺着山涧小路行进,又似乎难寻去向,山势“曲折上下,俱成窈窕。伊阙双峰,武夷九曲,俱不足以拟之也。”这里所说的两峰,是恒山主峰的东西两峰。天峰岭与翠屏峰两峰对望,断崖绿带,层次分明,形成天然门阙,称为金龙峡口。金龙峡居于天峰岭和翠屏峰之间,峡谷幽深,峭壁侧立,石夹青天,最窄处不足三丈,正是当年徐霞客行脚处。徐霞客对恒山是赞叹到了极处。连洛阳和武夷那样的风景,都不能和恒山相提并论了。
恒山古栈道的遗迹,也进入了徐霞客的视线。不过,让他动情的,是曾经在离开五台时也看到过的悬空寺,只是这里的更为壮观:“西崖之半,层楼高悬,曲榭斜倚,望之如蜃吐重台者,悬空寺也。”他进去了,感受了,也留下了评价:“崖既矗削,为天下巨观,而寺之点缀,兼能尽胜,依岩结构,而不为岩石累者仅此;凡客坐禅龛,明窗暖榻,寻丈之间,肃然中雅。”真是优美极了。当晚,徐霞客住在恒山庙山门侧的老乡家,“为明日登顶计。”
11日,风停树静,碧空如洗。徐霞客“策杖登岳,面东而上”。其行进的路线是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门”牌坊、寝宫、北岳殿、北岳山顶。
途中,他注意观察了恒山露天煤矿的情况,看到“山皆煤炭,不深凿即可得”。现今浑源煤田为山西八大煤田之一,储量大、埋藏也浅,这与徐霞客的记述是吻合的。
攀登北岳顶峰时,徐霞客对恒山的植被分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俯瞰山北,崩崖乱坠,杂树密翳。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北方气候干燥,降水量少而蒸发量大,南坡日照长,加之土山蒸发量大,因而山南植被反不如山北茂密。
下西峰的时候,徐霞客找到了上山时攀登过的危崖,想从这里下山,但“俯瞰茫茫,不敢下”。正犹豫间,“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这一蒙太奇镜头,恍然带我们回到了378年前的场景中。顺着那人所指下山,先前看到的如蒜叶草茎般的松柏,已是“合抱参天”。出得松林,再经悬空寺山崖,从缝隙中绕出,徐霞客步入平地,最后到达浑源州的西关外,完成了他的北岳圆梦之旅。
《徐霞客游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河岳有灵,世世馨香。悬空寺旁,恒山脚下,人们为之筑亭,永久纪念徐霞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