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朱青峰入围央视“最美医生”

24.03.2015  20:29

  得知自己入围中央电视台“最美医生”候选人时,解放军第264医院副院长朱青峰自己都有些吃惊:“不可能吧?”之所以觉得意外,是因为从报评到入围,朱青峰似乎都只是一个“局外人”。在他看来,救死扶伤是他应尽的职责,没什么值得炫耀的。

  然而,他严谨认真的态度,谦虚钻研的精神以及高超精湛的医术却折服了很多患者,此次入围央视“最美医生”,也得从去年12月,朱青峰做的一台特别的手术说起。

   A 73岁老人脑梗昏迷采用先进技术成功救治去年12月8日中午,解放军第264医院的急诊室里出现了一位73岁的老人。“急性脑梗,已发病近四个小时,右侧肢体瘫痪,意识也有些不清楚,没法说话。”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神经外科护士长王国芳介绍说,经检查发现,老人颅内大脑中动脉已完全堵塞,血流根本无法通过,造成了左侧脑部供血中断,并且已经过了静脉溶栓的时间窗,情况十分危急。

  此时,朱青峰正在医院食堂吃午饭,得知患者情况后,他立即扔下了手中的碗筷,第一时间赶到手术室。“按照常规治疗,最有效的方法是溶栓,但是这位老人已经错过了最佳溶栓时间,如果强制溶栓,万一出血就有可能致死,即便存活下来,也会严重致残。”朱青峰说,神经外科团队对患者病情进行分析后,决定采用动脉支架取栓术。这样的手术在世界上是最先进的技术,国内只有少数医院使用,在全国范围内也仅仅百例左右,而在山西省更是绝无仅有。

  此时,朱青峰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不但要留住老人的生命,更要让老人健康地站起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介入手术室里,朱青峰穿着厚重的铅衣,一旁的助理正在擦拭着他额头的汗水,整个手术室里气氛凝重,好像听到了彼此的呼吸声,手术室中的每个人都深知这台手术技术标准极高,难度极大,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可能导致手术的失败……

  手术室外,老人的亲人朋友们早已把心揪作一团,他们期盼着奇迹的出现。30分钟的较量,30分钟的搏斗,手术结束了,朱青峰脱下厚重的铅衣,手术服已被汗水湿透,换来的是老人奇迹般地脱险、清醒,而且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B 病人家属感激不尽为他报评“最美医生” “老爷子手术后,很快就恢复出院了,我也没太当回事。”朱青峰回忆,不久后的一天,突然接到老人亲属的电话,说是看到中央电视台在开展“寻找最美医生”公益活动,而且已经把他的事迹报了上去。

  等再听说此事时,朱青峰已通过“寻找最美医生”评委会的评审,和全国其他29名医生一起成为候选人,中央电视台联系他要拍摄短片,以便在网站、电视台做人物展放。“从医这么多年,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每一个经我救治的患者都能够健健康康的。”面对突如其来的荣誉和各大媒体一轮又一轮的采访,朱青峰有些适应不了,“我觉得就是一个医生的本分,没啥特别的。

   3月23日,解放军第264医院神经外科的医师办公室,从临汾赶来复诊的卢先生得知记者采访朱青峰,不由分说地从座位上站起来,竖着大拇指夸赞起来:“朱大夫是个好人啊,待人和蔼、视人如己!我2010年、2014年两次因为急性脑梗住院,当时什么都不知道了,都是朱大夫把我从鬼门关拉回来的。”卢先生一边说一边脱下帽子,指着右脑上塌陷的颅骨告诉记者,因为还需做颅骨整形手术,自己几乎每个月都要来医院复诊一次,但每次来,不管多忙,朱青峰都会很耐心、细致地解答他的所有疑问。

   “刚做完手术,我睡得有点儿不太合适,朱大夫就专门跑过来,告诉我应该怎么睡,还给我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且在用药上,也总是想着怎么能替我们省钱,省里报销又有什么新规定了,他也会第一时间告诉我。”卢先生说起两次住院经历时说,“住过院的人都知道,每天早晨,医生们都会集中起来查房,朱大夫总是在查房前,就要对危重病人挨个询问一番,不管是不是他直接管的病人,到正儿八经查房时,哪个患者是什么情况,该做什么检查,该用什么药,他都心知肚明。

   C 同事眼里的朱青峰:严谨、刻苦、爱钻研

   “我们都是1996年到的解放军第264医院,一起共事也将近有20年了。”王国芳说,共事这么多年,“严谨、刻苦、爱钻研”是对朱青峰最真实的描述。“每天只要有空闲,他肯定是坐在书桌前,对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就连出差,他也会随身带着一些资料,利用晚上休息时间,进行分析、整理。”在王国芳眼里,朱青峰是一个特别认真、刻苦的人,“介入治疗,很多医生都需要一到两年才能学成,他在沈阳总院只学了两个月就学成了。很多人都是老师说什么就干什么,老师不说了也不会主动去做,可他不是这样,比如,一天有20个造影,他就会主动要求上18个。”王国芳介绍,不管是做造影还是放支架,都需要在红外线辐射下操作,即便穿着二三十斤的铅衣、脖套,还是抵挡不住辐射的侵害,周围不少同行因此出现了白细胞严重减少、脱发等职业病。然而,面对患者,朱青峰从不拒绝,只要患者需要,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医院。

  正是因为刻苦钻研的精神,朱青峰在学术上有了不小的成就。以“动脉支架取栓术”来说,目前,国内只有北京宣武医院、上海军医大学等全国比较知名的医院才能做,北京宣武医院去年1—10月份总共做了21例,而解放军第264医院,从去年12月以来,在朱青峰的指导下,已经通过这项技术成功救治了9名患者。此外,近年来,在朱青峰的带领下,解放军第264医院神经外科先后开展新业务、新技术30余项,朱青峰个人还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中华系列杂志26篇。

   D 学生眼里的朱青峰:教我做学问和做人正在山西医科大学读研三的杜彦龙是朱青峰的学生。

   “他就像是我的第二个父亲。”说起老师朱青峰,杜彦龙有些腼腆地告诉记者,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中,他都像父亲一样的细致入微。“刚到医院实习的时候,他就手把手地教我画血管。每天只要见面,他就会拿近期的学习内容考我,只要有一次回答不上来,他就会不厌其烦地反复问,直到我记住为止。”杜彦龙说,在讲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分级”时,因为老师连续问了好几次,他都没记住,老师就专门编了“一级没事,二级头疼,三级迷糊,四级昏迷,五级不抵”的顺口溜帮助他去记。

   “不光是教我做学问,更多的是像父亲一样教给我做人的道理。”有一次,跟着老师去运城参加一个学术沙龙,到临汾服务区的时候,杜彦龙给老师倒了一杯水。“这看似一件小事,但说明你很懂事,以后进入社会,形形色色什么样的人都会接触到,也要细心一点。”杜彦龙向记者回忆老师对他说的话。

   “和我一样的同学,现在都在不同的医院实习,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有很多都说实习了很长时间,却收获很少,更不用说发表论文了。而我已经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国家级的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杜彦龙有些得意地告诉记者,“逢年过节,别的同学都是想着法的孝敬老师,而我,连续两年,老师都给我发了一千块钱的大红包。” (记者 薛琳 通讯员 白江丽)

   ○人物简介朱青峰,男,1966年10月出生。1989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医学和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学双硕士。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4医院副院长,兼神经外科、神经介入科主任,主任医师。山西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山西医科大学、山西汾阳医学院兼职教授,享受军队特殊人才岗位津贴。

  从事神经外科专业20余年,擅长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脑干损伤的救治、颅内肿瘤切除术、椎管内肿瘤切除术、脊髓空洞分流术、脑室——腹腔分流术和各种神经痛疾病的疼痛治疗,在利用自制“微创刀”治疗“弹响指”“网球肘”等慢性软组织疾病方面疗效显著。在国际SCI及国家级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医学科普读物2部,医学专著2部,以第一主研人承担山西省科技攻关课题3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及医疗成果奖10项。

   2012年被授予“太原市名特医专家”称号。北京军区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太原市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临床军医杂志》《国际心脑血管病杂志》编委。

   ○链接 “寻找最美”系列公益活动是中央电视台的一个重要品牌活动。2012年和2013年,中央电视台成功举办了两届 “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大型公益活动,2014年12月,“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大型公益活动正式更名为“寻找最美医生”大型公益活动,这是中央电视台对这一公益活动品牌进行创新、发展的新举措。

  这次“寻找最美医生”活动的推选,以被推选人在医德、医术和在加强社会正能量等方面的积极贡献为衡量标准,通过媒体寻找、社会推荐、个人自荐三个渠道广泛征集,目前,全国范围内包括朱青峰在内的30名医生已通过评委会评审,成为候选人。之后,活动评委会将通过投票选出10名“最美医生”、10名“特别关注医生”以及1个“最美巡回医疗队”,参加“寻找最美医生”颁奖典礼的录制,典礼将于今年3月底在中央电视台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