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绿化山西敢为先(绿化太行•美丽中国在行动) ——聚焦太行山绿化工程系列报道  

21.11.2014  12:54

      油松林密密匝匝地覆盖在山头,灌木丛红红火火地铺满了沟底,即便是深秋时节,这里仍然是群峰披绿、万壑葱茏——千里太行山,黄龙变绿龙。
      上世纪80年代,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太行山区时,首次提出“绿化太行山,黄龙变绿龙”。
      30年过去了,山西干部群众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太行精神,坚持不懈栽树、排除万难造林,终于为大山披上绿装,在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树起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如今的太行山,林茂、山美、民富,已经成为山西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之一。
      太行山绿化工程的实施,为率先在华北地区提出实施生态兴省战略的山西省,摸索出丰富的造林经验,积累了丰厚的精神财富,极大地推动了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步伐。这个在战争年代为中国革命胜利打下坚实基础的老区,如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再一次焕发蓬勃生机。
      一项工程染绿半个省
      太行山区将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天然分割,西阻高原风沙,东抚平原沃野,是京津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但由于长期遭受垦荒耕种和战火浩劫,原生森林资源损失殆尽,太行山区生态一度十分脆弱。新中国成立初期,山西省境内太行山区森林覆盖率只有5.5%。
      山西省地形为两山夹一川,东太行、西吕梁、汾河在中间。11个市、119个县(市、区)中,多数分布或靠近太行山区。一定程度上讲,这一区域的生态状况,决定着山西半个省的生态优劣——太行一绿山西美!
      早在1984年,原林业部着手进行太行山绿化区划规划时,山西省的积极性就很高。1985年,国家召开太行山绿化县级林业规划现场会,启动全国110个县的太行山绿化规划工作,地点就选在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1994年工程正式启动后,山西从北到南先后有雁北、忻州、太原、晋中、阳泉、长治、晋城、临汾、运城等9个地市的61个县(市、区)纳入工程区范围,总面积超过1亿亩,几乎占全省总面积的一半。
      不难看出,山西干部群众对工程寄予厚望,推进工程的热情高涨。
      从着手规划至今30年过去了,这项山西境内有史以来最大的林业生态工程没有让山西人民失望。统计显示,自1994年工程正式启动至2013年底,全省累计完成造林1276万亩,仅人工造林就有376万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94年的14.75%增加到2013年的26.15%,增加了11.4个百分点,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工程的推进,在山西东部率先打造了一批生态市、生态县。当2012年前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18%时,太行山区的不少县早已超过25%,太行山区也是全省林业生态县最为密集的地区。
      长治、晋城、沁县、沁源、左权、黎城等一批生态环境良好的市县,如一颗颗镶嵌在太行山上的璀璨明珠,把绿龙装点得神采奕奕。它们不仅直观地反映了太行山绿化工程的建设成就,更加快了全省实施生态兴省战略、建设绿色山西的步伐。
      林兴则民富。工程实施20多年,大量栽植山桃、山杏、连翘,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辟出新径。在安泽、长子、平顺等地,连翘、山桃等林产业收入已经占到人均收入的30%至50%。地处大山腹地的陵川县,高标准发展连翘3万亩,亩均为农户增收300元,育苗户每亩收入高达2万元,该县古郊乡老农侯爱青说:“过去山穷地贫,守着大山哭鼻子;如今山绿林茂,靠着大山收票子!”
      一座大山一部教科书

      落户山西的六大国家重点造林工程,除上世纪70年代启动实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在晋北影响较大外,太行山绿化工程启动早、涉及面广,在山西生态建设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先导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