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垃圾分类新格局为城市“排毒”

31.08.2015  10:46

日益增长的垃圾数量让垃圾填埋厂不堪重负,为此,以入选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为契机——
  8月上旬,太原市市容环卫局在娄烦县召开全市环境卫生工作调度会。会上对外宣布,今后,太原市生活垃圾将明确划分为四大类型,分类进行收处。这是继今年5月,太原市入选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后,积极探索为城市“排毒”的重要举措。那么,目前太原市垃圾分类的情况到底如何?实施垃圾分类又难在哪里?今后如何让垃圾分类真正落到实处?对此,笔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分类垃圾桶成摆设  

8月21日,笔者在省城漪汾街漪汾小区内看到,小区内道路的拐角处大都摆放着垃圾桶。这些垃圾桶一般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种,但走近看垃圾桶内的东西时,并没有严格按照投放标准区分开。垃圾桶内各种垃圾混杂在一起,有酒瓶、木头板和塑料袋等,所有的垃圾都是堆满一个桶再换另一个。

在垃圾桶旁,记者与小区内一位正在倒垃圾的阿姨聊了起来。“垃圾桶上面是标着‘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等字样,但是谁会仔细分类啊,反正我是做不到。”记者了解到,该小区在太原市是较早实行垃圾分类的小区,但收效甚微。

正在从此地路过的另一位社区居民告诉记者,社区居民一般都是早晨上班时提着自家的一大袋垃圾扔进垃圾桶,“家里也不可能摆那么多垃圾桶。早晨上班着着急急的,没时间将垃圾分类。

随后笔者又来到了太重小区和水西关三社区,很显然,垃圾分类桶都成了摆设。一位居民的话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想法。她说:“家里的垃圾一般都是整理到一起然后用塑料袋装好一起扔掉。都成了没用的垃圾了,还分什么类啊,再说咱也不知道该怎么分类啊。”该居民还补充说,平时只知道废弃电池不能随便扔,别的如何分类就不太清楚了。

还有的居民对垃圾车回收垃圾也颇有微词,“即便是我们都支持垃圾分类,但居民在投放时分类了,可垃圾车来了又将垃圾倒在一起,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居民将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垃圾分类到底难在哪?

在采访中,许多居民坦言,虽然分类垃圾桶上都有标识,但还是不清楚哪些垃圾属于可回收,哪些属于不可回收的。

令人尴尬的还不仅如此。记者在太原市环保志愿者协会采访时了解到,早在十年前,他们就曾在太原市的20所学校试点垃圾分类,然而情况并不理想。当时参与这一活动的环保志愿者张强说,发展到后来就只有部分学校的分类垃圾桶还没有废弃,但早已脱离了当初的轨道。“老百姓的意识差是一方面原因,最主要的还是缺少配套的政策、措施。”总结多年经验,张强这样认为。

那么,垃圾分类难以实行的“瓶颈”到底在哪呢?

走访得知,除了市民对于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的认识不够外,垃圾分类回收机制整体缺失,没有形成完整的链条才是最根本的缺陷。

太原市市容环卫局副局长时中瑛认为:“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居民家中到楼院的配套垃圾桶,再到收集转运设施,然后是配套的处理设施,只要有一个环节跟不上,就会功亏一篑。”他进一步分析:首先,居民能否从源头上将垃圾进行分类,是整个垃圾分类体系建设的基础。其次,基础设施的配套是整套体系运转的关键。按照目前状况,即便有的区域垃圾进行分类,但在转运过程中,由于专业清运车辆和终端资源化利用设施的缺失,环卫工人还得将垃圾混装在一起,或运往焚烧发电厂,或运至垃圾填埋场。

确立“大分流、小分类”格局

数据显示,每天太原市产生的生活垃圾在4500吨左右,并且每年还以8%的速度增长。从2008年至今,除1000吨生活垃圾被用于焚烧发电外,其余生活垃圾均被运至阳曲县侯村乡生活垃圾填埋场。越来越多的垃圾早已让填埋场不堪重负。

新建垃圾填埋场选址十分难,除扩大垃圾焚烧发电厂规模外,最根本的出路还得对垃圾进行分类,做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时中瑛表示。

垃圾分类势在必行。为此,以入选首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为契机,太原市根据现有设施设备最终确立了“大分流、小分类、分门别类处理”的垃圾处置格局。对日产量巨大的生活垃圾,环卫部门暂定小店区、迎泽区、高新区、经济区等地按“可焚烧、不可焚烧”进行分类。不可焚烧的垃圾,填埋处理,可焚烧的垃圾,运往垃圾焚烧发电厂。

不仅如此,太原市今年还将开展垃圾分类投放和分类运输,包括社区和村庄在内,先期选定10个试点,2016年扩大到30个试点。到2017年,全市范围内20%的区域要分类收集。2018年分类收集的范围增加一倍,达到40%。到2020年,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到90%,人均生活垃圾清运量下降6%,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要达到60%,逐步达到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