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问题导向人大监督不走过场
□法制日报记者朱宁宁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2014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人大监督工作也在这一年间走出了一条不寻常之路。努力探索、努力创新,切实加强监督实效,成为人大监督工作的主旋律。
过去的一年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进一步明确职责,在切实贯彻执行监督法的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改进和创新监督方式,亮点频出。进行专题询问、开展执法检查、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努力让这些传统监督方式焕发出新的活力,让监督更加扎实有力,确保监督工作落到实处,切实加强监督工作实效。
执法检查:接地气讲实效重联动
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常规、有影响的监督手段,执法检查无疑是对“严格执法”的一个有力保障。执法机关是否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是执法检查工作着重要解决的问题。回顾这一年,为进一步创新执法检查手段,增强执法检查实效,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作出有益尝试,从问题入手,以问题为导向,通过一项一项抓落实,实实在在解决具体问题。从最后效果看,几次执法检查取得的实效有目共睹,可圈可点。
“搞了很多调研,做了很多功课,收集了很多案例。”回忆去年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情况开展的执法检查,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工青妇室主任秦剑印象深刻,“执法检查之前,我们就围绕未成年人人身安全保护这一重点问题,收集了几百个案例,进行分析找出共同点,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地方进行执法检查。”
与以往不同的是,对这部关系祖国未来和亿万家庭的法律进行的执法检查,不仅实现了全国人大和省级人大在执法检查上的联动,而且在检查方式上也有所创新,采取了随机走访、随机抽查的方式。从最终实际效果看,此次执法检查不仅检查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实施情况,同时还检查了民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中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相关法律规定的实施情况。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执法检查结束后,针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执法检查报告里反映的问题以及没有写进执法检查报告但是需要积极解决的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邀请国务院有关部门一起谈解决方案,相关部门对执法检查作出积极回应。去年底,民政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联合下发的关于未成年人监护工作的相关文件正式出台。最高人民法院也专门修改了有关未成年人诉讼程序的规定。
“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提出真实可行的意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秦剑说。
在去年12月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平代表执法检查组作关于检查旅游法实施情况的报告。视频、书面、口头相结合的报告方式,令人耳目一新。
不仅报告方式有所创新,这次旅游法执法检查的方式手段创新也贯穿始终。由严隽琪、吉炳轩、张平三位副委员长亲自带队,三个执法检查小组在执法检查过程中,不跟地方事先打招呼,工作人员自掏腰包买票进景区,甚至在座谈会结束后还继续进行随机调研和暗访。旅游法执法检查可谓策划精心,为的就是真正发现法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为了解真实情况钻进企业烟囱、路上临时决定掉转车头再去实地调研、挤出晚上休息时间开座谈会,去年开展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真是蛮拼的,很多在以往没有过的执法检查方式都纷纷被用上。为的就是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环节,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哪里污染特别严重、哪里是全国人大代表们特别关心的、哪里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检查组就奔赴哪里,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调研室处长王勇参加了由沈跃跃副委员长带队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执法检查小组。仅仅这一路队伍,就先后到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进行了四次检查。“每天晚上都开会到很晚,先后召开近20次座谈会,邀请了很多基层人大代表和一些村民参加座谈,充分听取了地方政府、各级人大代表、专家学者、一线环保执法人员和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会上,大家发言踊跃,讨论热烈,我个人深刻体会到全社会对尽快改善大气质量的迫切要求。”回顾这次执法检查,作为工作人员的王勇为检查组的敬业精神深深打动。
专题询问:回应关切且就实避虚
“你们农业部的答复,我不满意。我希望土地承包问题能得到进一步解决。”在去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举行的新农村建设专题询问会上,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献县淮镇中街村党支部书记哈明江听到农业部相关人员对农村土地承包问题的回答后,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对于哈明江的这个要求,农业部负责人当即表示一定会继续反馈。
问题直指要害,回答有条有理。《法制日报》记者看到,哈明江所在的分组审议小组里,一问一答气氛热烈,话筒基本都靠抢。尤其是对一些热点问题,很多委员还会进行追问,这也让专题询问的实效性大大增强。
专题询问的目的不在于问,而是为了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履行监督职权的法定方式之一,专题询问是人大监督的重要举措,对促进人大监督“一府两院”、保障其正确行使职权意义重大。对于专题询问,张德江委员长要求,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增强问题的互动性,加大询问工作的透明度,扩大人大代表对专题询问的参与,从而提高专题询问实效,推动有关部门改进工作。2014年3月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共举办3场专题询问,分别围绕行政审批简政放权、新农村建设以及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展开。不避难点,切中实质,不走过场,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的显著特点。专题询问制度也正逐步实现机制化和规范化。
听取和审议报告:选题准重实效
2014年10月29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作关于人民法院规范司法行为工作情况的报告。对于这份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时指出,应进一步改进司法解释工作,更好发挥司法解释在指导司法案件办理中的作用。最高法应加强对其制定的有关立案、再审等程序性规章制度进行清理,切实维护法制统一。
也是在这次常委会会议上,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作了关于人民检察院规范司法行为工作情况的报告。这也是自2006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最高检关于开展规范执法行为专项整改情况的报告以来,最高检再次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项汇报有关规范司法行为工作情况。对于最高检的这份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指出,司法不规范现象依然较为突出,群众对司法不公等问题反映强烈。建议检察机关认真剖析冤假错案原因,不仅要依法追究责任,还应公布处理结果,给当事人和社会一个交待。对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最高检作出及时回应。2014年12月26日,最高检在全国检察机关部署开展为期一年的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重点整治司法作风简单粗暴、执行办案规范和纪律规定不严格等8个方面司法不规范突出问题。随后,在今年召开的全国检察长会议上,曹建明表示,检察机关今年将持续深入整治司法不规范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健全规范司法的程序、标准和责任,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节能减排、安全生产、新农村建设……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共计14个,内容都涉及民生等热点问题。一听一审之间,人大监督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