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底线 融合发展 行稳致远
3月5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就两岸关系发表重要讲话。从习总书记的讲话看,“坚持底线、融合发展、行稳致远”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航标。
众所周知,习总书记早在福建、浙江、上海工作期间就与台湾朋友广泛交流,拥有丰富的对台工作第一手经验。中共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会见台湾各界人士。迄今为止,习总书记先后共18次发表两岸关系谈话,“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两岸政治分歧“不能一代一代传下去”、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同胞“心灵契合”、两岸关系的关键是“大陆自身的进步发展”等,已形成一系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与新战略,构成了习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有机部分。
当前,两岸关系处于重要节点,面临两条道路与命运的抉择。近年来,台湾先后发生所谓“反服贸事件”与“反课纲微调”。今年,民进党在没有根本放弃“台独”立场的情况下将“全面执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阻力增大、动力下滑、风险上升。
如何避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止逆转,确保持续向前向上向好发展,攸关中华民族和国家未来,攸关两岸同胞福祉。此次,习近平针对两岸关系的讲话,向两岸各界及国际社会坚定而清晰地表达了大陆的主张和方向:坚持“九二共识”,推进两岸交流合作,拉近同胞心灵距离。具体来说可分为四个方面。
一是传递明确的政治信号,促压民进党接受“九二共识”。大陆对台大政方针是一贯的、连续的,不因台湾政局的变化而改变。其核心就是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强化“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核心内涵。“九二共识”完全符合台湾方面的法律规定,经过两岸领导人直接、公开的确认,不但是两岸共识,更是国际社会的普遍认知,已成为两岸关系行稳致远的关键。
当前,民进党还试图以模糊手法虚化两岸共同政治基础。一方面承诺“维持两岸现状”,试图在“现行宪政体制”与两岸协商交流互动成果的基础上,持续和平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只承认1992年两会会谈的“历史事实”与达成若干“共同认知”,只认同“相互谅解”“求同存异”的方法,却不承认当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不认同“两岸同属一中”的核心内涵,试图从根本上回避两岸关系的本质。
习总书记的讲话针对性很强,明确告诫民进党不要误判、心存幻想,期待大陆松动政治底线。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明确界定两岸关系的性质,找到符合两岸同属一中内涵、能为两岸双方接受的政治基础,两岸就可良性互动、行稳致远。习总书记重申了大陆的政治底线,指明了未来民进党与大陆互动的可行之道,既保持压力,又为对方的调整预留了空间。
二是严正警告“台独”势力不可蠢动。民进党将重返执政地位,已经刺激“台独”势力蠢蠢欲动,试图“撤除国父遗像”、制定“两国论”版本的“两岸协议监督条例”,“文化台独”“教育台独”“生活台独”等各式“柔性台独”,甚至不排除激进的“法理台独”,两岸擦枪走火的风险上升。此次习总书记郑重宣示,坚决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确保国家不被分裂的意志坚如磐石、绝不动摇。这既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坚定意志,也是对历史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和神圣责任。
三是指明两岸关系融合发展的新方向。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是两岸主流民意,任何势力难以阻挡。即使民进党也不得不“维持现状”,认同并维持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对此,习总书记明确要求两岸各方继续推进两岸各领域的交流合作,着力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增进同胞亲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灵距离,增强对命运共同体的认知。习总书记讲话显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将进入新阶段,由巩固深化期进入融合发展期,从培植共同利益,到拉近心灵距离,最终实现心灵契合与民族复兴。
四是发出共同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强劲号召。在两岸关系关键时刻,面对艰难险阻,习总书记呼吁两岸同胞共同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共同开创两岸美好未来,携起手来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让和平发展的成果得而复失、“和平之舟”遭遇倾覆,绝不让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
习总书记的整篇讲话既接地气,又具有战略高度,充满历史纵深感与现实可行性。讲话严格区分对象和内涵,政治方面讲理更硬、更有坚持,针对“台独”势力坚决遏制、义正辞严;针对民进党划定底线,增强压力,但又留有一定空间。在两岸交流合作方面,着力突出融合发展,机会、成果共享;展望大势,深具信心与决心。面向台湾同胞,则诉诸情感、心灵的呼应,流露出骨肉兄弟、血浓于水的亲情。讲话给人鼓舞、给人信心、给人希望,体现了历经多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陆已具有高度的战略自信、道路自信及政策自信,有信心全力维护和平发展大局,携手两岸同胞,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向下扎根、向上提升、向前迈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为上海台湾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两岸协同创新中心专家、《台海研究》主编倪永杰)
责任编辑: 孟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