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工作期间对推动“三农”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17.10.2018  02:12

内容提要:

 

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短短7个多月的时间内,他深入郊区农村,走田头、访农户、听民生、摸民情、解民忧,足迹遍布上海郊区乡村。在2007年5月24日上海市第九次党代表大会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指出:“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加注重郊区农村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在解决‘三农’问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上走在前列。”重温习近平同志对上海“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总结上海这些年来的探索实践,对于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地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在“三农”发展战略上,习近平同志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强调,“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坚持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他指出,“破除二元结构,就是要把农村抓好,新农村建设这个战略任务,一定要在上海得到体现,不能说我们是国际化大都市,就轻农,就忽视农业,忽视‘三农’”,“投入上向‘三农’的倾斜力度要更加大一点,公共财政支出向‘三农’多拨一些”(2007年8月9日在南汇区调研时的讲话)。他指出,“城市与农村、农业与二三产业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依存关系,正确处理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和城乡共同进步,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2007年9月27日在上海市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他指出,上海“具备了全面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条件。城乡一体化并不是一样化、一律化、无差别化,还是有差别的,城还是城,乡还是乡,风貌还是不一样的”(2007年8月29日在奉贤区调研时的讲话)。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市委八届十二次全会结束时的讲话中指出,上海作为特大型城市,虽然农业比重非常小,不到1%,但只要有农业、农村、农民,就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这些重要论断,科学回答了如何看待“三农”、对待“三农”、抓好“三农”的问题,全面阐述了解决好“三农”问题在现代化全局和长远发展中的根本地位,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历史新高度,为上海推进“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些年来,上海全面落实“三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实施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郊区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城乡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国各省区市中率先进入了城乡融合发展新阶段。

  

二、在发展现代农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发挥农业多功能性的作用。他指出,“从现代农业发展本身看,上海的农业也大有可为”(2007年5月13日在上海市委八届十二次全会结束时的讲话)。他每到一地调研,都会叮嘱上海农口同志,发展现代农业要学习借鉴“荷兰经验”,将农业搞得很精致、很现代化,具有高附加值,使之成为一个亮点。他在宝山区调研时提出,要依托大都市的综合优势,坚持农业的科技化、集约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生态、高效、特色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服务功能。他指出,“农业不求大而求精”,“在现代农业方面起到一个试验田、示范区的作用”(2007年6月19日在闵行区调研时的讲话)。“现代农业,不仅应该体现在设施农业、种源农业、精细农业、高效生态农业上,而且还可以和其他产业融合”,“应该把现代农业发展起来,做精、做优、做强”(2007年7月5日在嘉定区调研时的讲话)。这些重要论断是对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推动了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内涵的重大拓展、导向的重大提升和实践的重大创新。这些年来,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迈出新步伐,在全国各省区市率先整建制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可追溯体系保持在9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左右。经测评,2017年上海农业的现代化评价指数和都市农业发展指数均名列全国第一。

  

三、在推进农村建设上,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他提出,“不搞大拆大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尊重村民意愿”,“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使村容整治等方面有明显改变”(2007年8月23日在松江区调研时的讲话)。在考察了嘉定区毛桥村后,习近平同志指出,“这个项目老百姓还是积极拥护的。从改造模式看,没有花多少钱,没有搞强拆强建,是比较自然、比较纯朴的,也是适合当前发展阶段的”,“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让他们有更大的热情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很自然的现代化村落,城里人来了,感到很新鲜,感到城里所没有的这样一个氛围”(2007年7月5日在嘉定区调研时的讲话)。对于农村风貌保护,习近平同志强调,“符合农村的自然风貌,具有江南水乡、古城特点的文化风貌要保护下来”(2007年8月9日在南汇区调研时的讲话),“像枫泾古镇以及农村自然村落等,这些都是极为宝贵的历史文脉”,“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倍加珍惜,切实加以保护”(2007年6月12日在金山区调研时的讲话)。在上海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他指出,“本市经济薄弱村的面较广、量较大,推进其发展经济的任务很重”(2007年8月8日在上海市农委《情况专报》上的批示)。习近平同志要求农口的同志抓紧落实、务实求效,切实把这项工作当做“三农”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这是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思想的率先实践,也是加强综合帮扶缩小城乡差距的实际行动。这些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要求,为上海搞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基本指引。这些年来,上海以村庄改造为载体,全面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等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到2017年底,全市累计完成30万户村庄改造及20万户农村生活污水设施改造,400多个薄弱村通过综合帮扶,村均增加资产830万元。

  

四、在促进农民增收上,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农民的收入问题。他指出,“虽然上海农民生活水平在全国最高,但与城市居民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只有把这部分群体的民生问题解决好,上海才能真正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7年5月13日在上海市委八届十二次全会上的讲话)。他指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进利益和保障权益问题”(2007年9月27日在上海市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他指出,要拓宽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非农就业,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建立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2007年5月24日在上海市第九次党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尽量地转移农民,提高城市化水平,使更多的相对富裕起来的农民、有条件转移的农民,转移到城市去、转移到非农行业上来”(2007年8月23日在松江区调研时的讲话)。他在南汇区调研时指出,通过农业种植业、农业养殖业也能够让农民增收致富。“要发展农村合作社,扶持一批龙头企业,通过能人带头、政府扶持,把设施、技术、市场结合在一起”,“形成联系比较紧密的共同体”(2007年8月9日在南汇区调研时的讲话)。他重视新型农民的培育工作,指出,“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懂得现代技术的现代农民。这个方面,你们的工作条件好一点、基础好一点,应该做得更好一点,可以在上海起示范作用,甚至为全国提供经验”(2007年6月19日在闵行区调研时的讲话)。他在奉贤区调研时要求公共财政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扶持,在此基础上培育集体经济财力,依靠三产等物业,通过增加一些不动产,提高农民收入。这些重要论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学回答了农村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根本问题,推动了上海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这些年来,上海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坚持因地制宜,多管齐下,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有效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增收。近年来,农民收入增幅始终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2017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825元,名列全国各省区市前茅,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为2.25。

  

五、在深化农村改革上,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不懈推进制度创新,激活农业农村发展新动力。他在上海市第九次党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农业改革方面,习近平同志希望松江在稳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前提下,探索研究家庭经营、土地流转和农业服务主体怎么结合的问题。他提出,松江处于改革的先行先试区,要考虑怎么去推动规模经营,做好土地流转的文章。在农村改革方面,习近平同志强调,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农村发展动力,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他提出,在推进改革过程中,既要稳定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也要保护好农民的利益。这些重要论断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制度创新,深刻阐明了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上海农业农村改革明确了底线、指明了方向。这些年来,上海松江区在全国率先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破解了“谁来种田、怎样种田”的问题,松江家庭农场以农户家庭为经营主体,主要依靠本地家庭劳动力,实现了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粮食生产经营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2013年,家庭农场这一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写进了中央1号文件,在上海乃至全国各地得以迅速推广。同样,上海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到2017年底,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率达99.6%,提前一年完成确权登记颁证任务。率先全面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全市98%的村和51%的镇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六、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绿色生态为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农业生态发展,他在金山区调研时提出,金山要建设百里花园、百里果园、百里菜园,成为上海的后花园。“广大农村地区是整个城市不可或缺的生态屏障,是城市的‘氧吧’和‘绿肺’,这是其他任何产业不能替代的”(2007年9月27日在上海市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有历史风貌,像江南水乡、小桥流水,那种粉墙黛瓦、徽派建筑,虽然旧了,但还是要修旧如旧,保持它原汁原味的风貌”(2007年8月29日在奉贤区调研时的讲话)。习近平同志在崇明调研时指出,“建设崇明生态岛是上海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举措”,“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扎扎实实推进崇明生态岛建设”,“建设成为水清气洁、林茂土净、环境宜人的生态岛屿”(2007年4月12日在崇明县调研时的讲话)。他在青浦调研时指出,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进一步加大污染控制力度,加强水环境治理,做好生态治理工作;要积极探索建立环境保护补偿机制,立足实际,加快建立与周边省市的协同机制,真正形成湖区治理的长效机制。这些重要论断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嬗变和升华,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认识飞跃,深刻阐明了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在统一性,为上海推进农村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指南。这些年来,上海生态农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全面完成了不规范畜禽养殖场的整治任务,加强养殖业面源污染整治力度,推进中小河道周边畜禽养殖场综合治理计划,探索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途径,促进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化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有效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到2017年底,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置设施“一主多点”布局基本形成,建成廊下等6座郊野公园,农村森林覆盖率达16.2%,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七、在公共服务供给上,习近平同志强调让农民共享现代化和改革的成果。他指出,“在公共事业上,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倾斜力度,切实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2007年6月19日在闵行区调研时的讲话)。习近平同志指出,“基础设施的改善,向一体化方向走,城市向农村延伸,水电路桥将来村村通、户户通”,“垃圾处理要实行村收集、乡镇集中、区县处理”,“改灶、改厕等都应该全面推开”,“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软件和硬件并重”,“软件,就是镇保、社保、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对于三无人员、五保(户)的集中供养,上海要解决得好一点,力度要再大一些”(2007年8月9日在南汇区调研时的讲话),“在坚持现有行之有效的政策不变、给农民的实惠不减的基础上抓调整,凡是不利于促进城乡统筹的政策体制要及时废除,对有不足之处的政策要加以完善”(2007年9月27日在上海市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这些重要论断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推动上海农村公共服务加快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快构建提供了基本遵循。这些年来,上海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出新步伐,出台了一系列新举措,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低保等保障制度实现城乡统一,基本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高。到2017年底,新农合人均筹资提高到3000元,农村低保每人每月970元,农民养老金标准提高到750元,居全国之首。

  

八、在农村基层党建上,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加强农村党建。他多次强调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引导农村基层组织既要重视抓好经济,又要重视抓好党建和村务管理。“只有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坚强有力,农村的基层政权才能得到巩固,中央和市委的重大战略部署才能在农村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实,各级党组织在农民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才能不断增强”(2007年9月27日在上海市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他提出,通过加强基层党建,赋予农村基层更强的战斗力。他强调,“要培养好、建设好农村基层领导班子,特别是要结合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切实把那些靠得住、有本事、肯带领农民致富、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基层领导岗位。要不断拓展农村干部和人才队伍来源。一方面,要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吸引更多的本土人才从城市向农村回流;另一方面,区县党委要通过引进输送、机关下派等途径,选优、配齐、配强村干部。要建立机制,选拔应届毕业大学生和机关干部充实到农村基层。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作风建设”,“教育广大农村干部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民家中,体察民情、倾听民意、关注民生,到困难多的地方去解决最难解决的问题”(2007年9月27日在上海市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这些重要论断回答了加强农村党建的必要性和重大战略意义,是对农村党的建设、基层组织管理的加强、创新和提升,是上海加强农村党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宝贵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博大精深,立意深远,视野广阔,内涵丰富,从宏观全局和历史进程,全面阐述了“三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深刻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关系变迁的一般规律和富民强国之路,提升了农村改革发展经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上海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依托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优势,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探索走农业持续发展、农村面貌持续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新路,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更高水平的城乡融合发展,努力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做出示范、走在前列。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ELfDlv5kcJR_4znZN7y6I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