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别让“国有资产流失”的帽子成为国企改革绊脚石
中国青年报:别让“国有资产流失”的帽子成为国企改革绊脚石
“我赞同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应该还国有企业真正的市场主体地位,而不能把国企当作‘车间’。”3月7日,在全国政协第十二届四次会议经济界别的小组讨论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移动原董事长奚国华说。
一个让不少国企老总感到困惑的问题是,在国有资产买卖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的边界不清晰。
“有的国企,把一些自己管不好的‘坏资产’‘烂资产’也抓在手上不敢卖,不敢盘活,一盘活就害怕别人告状说这是‘国有资产流失’。这个帽子可不小。”全国政协委员、银监会原主席刘明康抛出这个话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石化集团原董事长傅成玉也有相同的看法。3月8日上午,在经济界别举行的一场联组讨论会上,傅成玉说,国企改革之所以慢,一部分原因在于“大部分国有企业还在等待上级文件和指示。即使一些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允许的改革,也进行不下去。一是怕被说‘抢跑’,二是怕被说用国有资产流失修补坏账,因此步子迈得谨小慎微。”
按照市场规律,有的坏资产就必须卖掉。刘明康委员说,十几年前,他在任职中国光大集团有限总公司董事长时,曾经“流失”掉旗下70个企业中的65个。
“当时光大在做手表,日本的机芯买过来,做个盒子就成了光大手表。我问这家公司当时的领导,光大做的手表什么时候能超过精工、浪琴呢?有战略规划吗?没有人吭声。这样的企业为什么不卖掉?当时光大在柬埔寨有锯木厂,没做多久就与当地人发生了冲突,出了安全事故……”
“像这样的企业就要‘流失’掉,不能握在手上。”刘明康委员说。
除此之外,国企改革还有不少“风险”和两难之处。“国家规定,国有资产产权交易价格不能低于企业净资产。但有时候,公司的市值低于净资产,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将国有资产卖出,就是国有资产流失吗?”有委员指出在这种情形下的两难——按照账面价格卖,没有人买;按照市值卖,就有国有资产流失之嫌。但如果不卖出去“止损”的话,这样的坏资产日益贬值、萎缩,反而给整个集团带来负债。
有委员提出,即便按照高于账面价格的市值价格,非常“划算”地把国有资产卖出去,也存在风险。“如果过两天这个企业的市值又涨了,就会有人质问‘谁卖掉的?’”
一些委员还对审计过程中如何认定“国有资产流失”存在疑虑。奚国华委员举了一个例子:“2010年,中国移动认购浦发银行20%股权。我认为这个交易是划算的。虽然现在银行的市值比较低,但是它的盈利能力特别强。中国移动持有的浦发银行股份,每年可以贡献1%左右的利润,这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水平。但审计不看利润增了多少,只看现在这20%的股权比买的时候价格更低。因此,每年审计都给加一条‘国有资产流失’,让我们很难受。”
“未来的改革中,这些问题都要加以明确,而不是喊几句口号就算了。”奚国华说。
国有资产流转,不可能每一笔都是成功的,当然也会有问题出现。“如果10笔生意中有9笔成功了,那都是应该的;只要有1笔失败了,就会是问题。这其中缺乏‘容错机制’。”奚国华说。
还有一些委员提出,要给企业更多的自主权。
奚国华说,“为了防止乱发钱,监管部门不仅给有的国企规定了工资总额,甚至连公司内部的分配比例都定好了。国有高科技企业或互联网企业想要去和马云、马化腾竞争,却没有一套互联网公司的运营机制,肯定是不行的。”
“我觉得,国企老总和民企老总一样聪明,或者说——我们并不笨。”奚国华委员的话惹得不少人笑出了声,“关键问题是,要把国企和国有经济搞活、放开,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生存环境。”
会不会一放开就乱呢?傅成玉认为,这一轮国企改革所处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监管环境,已经与上一轮有了天壤之别。“只要按照现有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公开透明地运作,完全可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