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城市历史记忆 看看从明朝到民国的五一路

07.01.2016  09:59

    太原五一路将于2016年4月左右进行改造,五一路改造范围为迎泽大街至涧河路,红线宽度40至50米,道路长度4.8千米,工程投资额约3.2亿元,其中五一路胜利街至涧河路段为新建打通路段,今后市民可从五一路直达动物园。五一路有成熟的商业集群和密集的人口,每逢上下班高峰期,"老态龙钟"的路况承载不了巨大的交通压力,这里狭窄的道路经常拥堵不堪,改造势在必行。

    五一路贯穿太原府城,从首义门开始(广场),一路向北至拱极门(北大街)直至关外(胜利街)。五一路除了五一百货大楼、山大二院、军区等地标式建筑外,散落在五一路周边的小街小巷内有着众多的历史文化建筑,从明朝的皇庙,到民国的山西国民师范旧址,一条路将太原厚重的历史连成串,走在这条路上,犹如穿越一般。

    1.首义门(广场)

    早在上世纪40年代,五一广场这片土地上还矗立着一座雄伟的城门——首义门。首义门是太原城的南东门。明初扩建的太原府城,南城垣之东的南东门起名太平门,至清改称承恩门。清代中叶来自东山的山洪顺东南城墙而下冲毁承恩门关城及箭楼,政府重拨款新修此门,自此后承恩门别称新南门。新建的城关和月城共有垛口902个,是太原城防的主要门户之一。1911年,山西新军两营官兵在管带姚以价的率领下,于九月初八拂晓三时,发难于新南门外十里铺狄村,并与新南门守军,里应外合,不费一弹,巧夺新南门,一举拿下太原城。为纪念太原辛亥义举,遂改新南门为“首义门”。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战役的最后一天,守城阎军做困兽斗,中国人民解放军562“猛虎连”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强攻首义门。这座古老的城楼和关城,重创于弹火。上世纪50年代初,在医治战争创伤的工作中,首义门废墟被清理,辟建为太原最大的群众集合地“五一广场”,广场的中心建起了坐北朝南的检阅台和观礼台,台前宽阔笔直的迎泽大街,直通汾河西畔。

    根据《太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5年至2020年)》规划草案,围绕太原在辛亥革命中的特殊地位,在五一广场建设首义门遗址的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