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姐妹们,勇敢“创”起来
08.03.2016 09:02
本文来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刘琴代表(左三)在参加代表团讨论。人民日报记者 雷 声摄
今年两会前,刘琴(右)在淮南市潘集区古沟回族乡太平村向一家商户了解情况,听取民意。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摄
70后,农村女代表,养牛大户,从少数民族乡镇来……眼前的刘琴,乐观、朴实、利落,听完她的创业故事,油然起敬。
刘琴是安徽淮南潘集区古沟回族乡太平村村民。上个世纪90年代,因为生活拮据,又不愿离开老人孩子外出打工,刘琴借钱养了两头牛,一位农村妇女的创业之旅就此开启。她勤快,“在家把老人孩子伺候好之后就养牛。”几年之后,她的两头牛变成了20头,一年净赚12万元。村里大家看着好,刘琴热心肯帮忙,邻里姐妹就跟着她一起做起来,“现在村里养牛户大概20家,几十头以上的七八家,十头八头的多,一般都是妇女在做。”而刘琴现在每年养牛出栏量是300头左右。
说起创业,刘琴讲到最多的两个字是“钱”和“地”。在人多地少的村镇,在基本农田之外,想找块大一点的地方建养殖场,挺难。农民想贷款也还比较难。没有抵押物,养的牛不给做抵押。“现在有些优惠政策,也有妇女小额贷款。如果政策上再给倾斜,贷款门槛再低一点,农村发展会更好。”刘琴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积极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政策”等提法,让她很期待,“政策好,才能发展得更好。”
太平村里养牛创业的大都是女性,“现在大家敢尝试,眼界也宽了,乡里村里经常举办各种培训班,妇女们去学的挺多的。”刘琴说,“过去说起农村妇女,就是围着老公、锅台、孩子转,现在早不是那样了。”
讲述人:刘琴,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古沟回族乡太平村村民,养牛大户。
责任编辑: 孟玉本文来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08.03.2016 09:02
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
本次常委会会议是依照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的有关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务委员长金正恩会见李鸿忠
新华社平壤7月28日电(记者王宾)7月26日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