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勤则不匮”

09.06.2016  21:52

古语有“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之说。这实质上是对辛苦劳动者的赞美性评语,在当今时代也可谓之劳动赞歌。实际生活中,无论是工人、农民、工程师,抑或是软件师、教师、医生、公务员……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构成了鲜活的社会,也让中国这辆大车,在“勤劳引擎”的推动下,欣欣向荣、朝气蓬勃。

从土里“”谷粮的农民,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充沛的劳动资料;在脚手架上挥汗如雨的建筑工人,为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做出了坚韧的担当;善于创新、孜孜不倦的科学家们,让“神舟”系列飞船不断升空,也将中国民族自信力送到了浩瀚的九天。就连衣着褴褛的拾荒者,也用辛勤的劳动,维持自己的生存需要的同时,也提升了城市的光洁度,等等。社会因为这些辛勤的劳动,更加安定舒适、溢彩流光。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创富的民族,自古以来,我们就崇尚实干苦干加巧干,注重通过货真价实的奋斗和努力,实现个人价值、获取财富,并将勤劳者、辛苦者称为“老黄牛”,当成社会的宝贵财富。比如杰出人物鲁班、庖丁及造出故宫的能工巧匠们,还有当代的王进喜、时传祥等。他们用勤劳实现了自身价值,也让民族精神、劳动美德,血脉相传,不断延续。我们唱响“勤则不匮”的劳动赞歌,也正是对勤劳精神的积极传承、发扬光大。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当下有了一夜暴富、一夜走红等观念,但绝不意味着勤劳、苦干精神已经过时。虽然有一些人过分迷恋“写字楼里的工作”,而对“烈日暴雨下的劳动”有所轻慢等,但“欲速则不达”的古训告诉我们,容易得到的东西,也容易流失。一夜暴富的背后,往往会有更多风险和漏洞存在。扎根于传统厚土上的勤劳创富,才更靠得住,永远不会过时。物质时代的我们,更要珍惜和挖掘这种“累并快乐着”的劳动充实感。

人类的发展,本就是一条浩浩荡荡的“劳动创造之大河”,从蒸汽岁月到信息时代,从刀耕火种,到鼠标键盘,劳动的形式可能会发生时代性变化,但熔铸在其中的精神,奉献、勤劳、无私、坚韧、吃苦耐劳,却始终不会改变。

中国古人所讲的“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之说,过去成立,今天成立,将来还会成立。它让人获得了足够的生存尊严,也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向前推进。让时代在破旧立新,勇于创新的洪流中,不断走向崭新的高度。

我省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和山西省气象局6月8日18时5太原新闻网
特色民宿有点火 暑期“情怀经济”催热特色民宿
  田园情怀、窑洞情怀、大院情怀……如今,太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