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给公众提供更好的出行环境,最大限度地延长公路使用寿命,临汾公路分局秉承“科学养护,预防养护,规范管理”的原则,积极探索冬季公路预防性养护新模式,从小小的路面灌缝入手,坚持“小题大做”,实现了过去冬闲到现在冬忙的过渡,创建了适合临汾公路特点的科学养护方法。
“小缝不补,大缝吃苦”,就如人的伤口,若不及时处理,就会深入骨髓,酿成大病。试验证明,在路面状况质量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再采取养护措施,所花费的资金将是预防性养护的数倍,而且大中修会半幅甚至全幅封闭交通,将给公众出行带来不便。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灌缝时机的选择对于灌缝效果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裂缝程度看:到了冬季,受低温影响,路面裂缝发展速度比春秋季节更快,宽度和深度会达到最大值。但此时沥青材料易变脆且粘性、流动性较差,不易进行施工作业。如果能克服沥青材料上述弊端,冬季是路面灌缝较为理想的季节。从路面防水看:传统认识中人们普遍认为雨水对裂缝的损害最大,所以路面灌缝普遍安排在春秋两季。但随着临汾分局多年来的探索研究发现,认为冬季雪融水对路面的损坏更大。主要原因是:雪融水流速较慢,进入裂缝的量会很多,加上冬季气温影响会反复出现冻胀,使得裂缝的宽度和深度逐渐加大,加速了路面损害。从经济总账看:春夏两季灌缝虽然在资金投入上较少,但到了冬季,随着表皮及基层的温度收缩,原裂缝处会再次出现开裂,将造成来年的二次投入。冬季灌缝一次性投入相对多一些,但处置好后一般不会变异扩大,避免了再次投入。因此,做好冬季灌缝工作十分重要,而且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缝必灌、灌必达标”,冬季灌缝材料、设备和工艺的选择是需要破解的一大难题。为了将冬季灌缝工作做细做好,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临汾分局精心部署,于1月24日召开了冬季路面养护现场会,由翼城、洪洞、侯马、蒲县四个公路段进行了实战演练,在灌缝材料、养护设备、施工工艺三个方面作了有益尝试。灌缝材料:第一种是立合剂,属于常温施工材料,该材料使用简单便捷,造价较低;第二种是道路密封胶,属于热补料,该材料造价较高,但其性能指标能达到或超过规范要求,需加热至180~200℃才能使用,灌缝后在低温时具有较强的延伸性,能够适应沥青混凝土的收缩而不开裂,在高温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不软化、不流淌。养护设备:第一种是成龙配套的大型进口设备组合,此套设备工作效率高、灌缝效果优,但成本较高,适合养护里程长、工作任务较重的公路段使用;第二种是中小型的国产配套设备,成本适中,经济适用,适合养护里程较短、工作任务较轻的公路段使用。施工工艺:对于路面裂缝宽度较小的病害,直接进行灌缝处理。对于路面裂缝宽度较大的病害,主要采用开槽修补法。灌缝结束后,采取了由养护单位自检和分局养路科验收的两级评定体系,确保了灌缝质量的全面达优良。本次现场会的召开,在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使大家充分认识到了要加强冬季养护、预防性养护以及大搞机械化养护的重要性。下一步,临汾分局将积极筹措资金,继续加大机械设备投入力度,努力实现手工密集型养护向机械化养护的转变。
在全国上下倡导建养并重、预防性养护的今天,临汾分局从最基础的灌缝养护工作做起,数据的积累与分析,材料、设备和工艺的科学选择与配合,质量的严格把控,确保了灌缝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通过积极进行预防性养护,临汾分局把灌缝这样一件看似很小的日常养护任务做到了规范化、科学化,不但延长了道路使用寿命,收获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为公众出行提供了良好的出行环境。
(李 杰 贾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