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八水润西安”工程的四个着力点

06.04.2016  10:53

      当前,“八水润西安”工程成绩斐然,工作也将进入攻坚期。在2020年工程全面完工之前,建议做好以下工作。
      (一) 尽快建立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
      到目前为止,国内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估尚缺少系统的、普遍认同的体系,其研究仍处于探讨阶段。水生态文明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水体物理、化学、生物、生态、景观、流域内经济、文化及人们价值判断等多方面的考量。其评价具有特殊性,即相对性,也即当前所建立的水生态评价指标体系是基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定义的指标,是一个相对的指标体系。具体进行评价时,需要考虑一定的基准状态,需要考虑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这给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是,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就需要建立一套功能完善、科学合理、操作简便的目标体系,不仅能使抽象的目标具体化,而且能科学地度量进展程度,对不同指标进展情况的监测。“八水润西安”工程将在2020年完工,此时正是根据过往经验、未来目标制定指标体系的最佳时机。首先,此指标体系是针对整个工程而言的,而并非某一河或某一湖。也可以认为此指标是西安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体系。其次,此指标体系必须充分考虑流域具体情况,比如水源地的水质评价与渭河的水质评价应有差别。
      (二) 尽快划定城市蓝线,以防土地规划掣肘工程建设
      我国是人口大国,随着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对土地需求持续增加,争地现象十分普遍。西安概莫能外。因此,针对水生态建设,应尽快划定城市蓝线。城市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城市蓝线的划定将最终明确水空间范围,严格控制水空间的占用,退耕还湖还河,拆除占用河湖的违章建筑,划分和优化水功能区体系。“八水润西安”工程建设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土地规划的矛盾。比如按照河系的要求,河道、河道的防汛通道、河道堤防安全、河道绿化、河道生态景观等是一个完整体系,而目前问题是城市蓝线规划滞后情况下,基本农田已经划分完毕,往往河道边上就是基本农田,给河系预留的土地几乎没有或者很少,这一情况严重掣肘了工程的建设。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借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理念,在某一区域内甚至在西安市范围内,通过一增一减来保持土地总量的平衡。
      (三)经济新常态下创新投融资方式,建议分区域分类进行
      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大背景下,探索和创新投融资方式,建立“政府引导、财政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筹资机制。“八水润西安”工程建设投资需求巨大,不少项目具有较强的公益性,仅靠财政投资不现实,因此应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重大项目为支撑,以吸纳市场与社会资金为主要投资来源的融资机制。建议按照城区、城郊、水源地或者按照项目功能,分类指导。比如:对水源工程、水系联通工程、防洪设施建设以及生态治理项目,安排必要的地方财政性投入,并从水利、环保、农业、林业、城建等方面多渠道争取国家投入。对城镇供水、水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水景观及水文化建设项目,积极探索运用市场手段,通过吸纳社会投资入股、置换产权、确权水资源开发等方式吸引社会投资,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
      (四)充分发挥“八水润西安”生态工程的历史文化效益
      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时期的西安城曾因水而兴,藉水而盛,“八水”及其沿线遗存至今的人文古迹成为古老西安水历史与文化的活的见证。因此,可以考虑依托“八水润西安”工程的河湖保护与整治,构建遗产廊道。“八水”周边数量众多的文化遗产,形成了以河湖为联结纽带的线性遗产区域,为今天西安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系统化的文化格局。充分挖掘并适时适当地对历史景观进行还原和修复,形成由自然环境、遗产展示、游憩设施等多种要素构成的遗产廊道。遗产廊道的构建,不仅能提升“八水润西安”工程的文化意蕴,更能加强全民关于水的伦理、道德、文化建设,使广大民众自觉参与到水保护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达到真正的水生态文明。

来源:西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