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带咱农民走上富裕路”

14.03.2016  08:35

    3月的黑龙江,春寒料峭,但皑皑白雪覆盖的黑土地下正萌动着勃勃生机。

  天刚蒙蒙亮,已举家在兴十四村生活5年的大连庄河市农民孙淑梅便会匆匆出门,来到自家在村西的温室大棚,细心观察草莓的长势。

  孙淑梅夫妻俩承租了村里的7个温室大棚种植草莓,孩子在村里的学校上小学三年级。“一个温室大棚虽只有半亩多地,却可以产2000多斤草莓,反季销售,一斤草莓最少能卖到20多元。扣除人工及购买种子等费用,一个棚能净赚两三万元,7个棚年收益约有20万元!”孙淑梅掰着手指,计算着她家2016年的收入。

  此时,远在北京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也惦记着乡亲们今年的收成。他常常利用会议间隙,在电话上同村委会成员讨论加快实施新建200座大棚等十项惠民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代表团的讲话给我们莫大的鼓舞。我们要鼓足十二万分的精气神,把新农村建设好。”他这样对记者说。

  “农村要想富,必须有坚强的党支部。”这是付华廷的信念。40多年来,村总支一班人团结一心,咬定青山不放松,带领大伙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当年那个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的“三靠村”,如今已成为“龙江第一村”。2015年,兴十四村总资产已达22亿元,利润超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7.6万元。这个村原有村民200多户、1000余人,却吸引了9000多流动人口。

  一个好支书,一个好支部,一套好制度,一条好思路。村委会主任、村党总支副书记付海廷告诉记者,这就是兴十四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最重要原因。

  在新华社一名记者在北京采访付华廷的同时,另一名记者赶到了兴十四村。

  半个世纪前,村民们从山东临沂迁移到兴十四村。回顾当年,第一代垦荒人刘鹤亭对困苦年代依然历历在目:“那年代,我们住的是马架子茅草屋,吃的是菜渣馍馍和糊口粥,一件衣服穿四季,一年到头也挣不来几个零花钱。

  1972年,23岁的付华廷被推选为兴十四村党总支书记。上任第一天,付华廷就向父老乡亲立下誓言:不让一户受穷。

  从那时起,无论面对多大压力和阻力,村总支班子要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的思路从未改变过。

  新上任的付华廷带领村民们开始了农业机械化耕作的尝试。他悄悄地到跑遍了周边的农机站,硬是靠牛拉、人背,把拖拉机的1000多个零部件买了回村里,并组织村里的能人,查找资料,共同装配出了兴十四村的第一台拖拉机。村里有了“铁牛”,开起荒来就是不一样:过去一个强壮劳动力最多能耕种40多亩地,使用拖拉机后一人能耕种2000多亩,效率提高了50多倍。

  兴十四村的耕地原来全是沙土地,村民们形象地说:“破皮黄,漏水跑肥,不打粮。”如果不改土造田,就打不出粮食。于是,付华廷又带上村民们开始了改土造田的创举:全村青壮劳力,带上山东大煎饼,无论是在寒风凛冽的冬季还是烈日炎炎的盛夏,7年愚公移山式的苦干,硬是把4万多立方米河泥搬到了3300亩贫瘠的耕地里,把600多亩高低不平的沙土地变成了良田。

  “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能干的,自己首先不能干。”付华廷说,班子团结不团结,班子的一把手起决定性作用,不能光靠耍嘴皮子,要带头去干。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付华廷的带领下,兴十四村两委班子成员人人都是顶梁柱,敢碰硬、敢担当,勇于挑担子,得到了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全力支持。每次换届选举,兴十四村从不设候选人,都是一张白纸发到党员手中,愿意选谁就写谁,村党总支主要成员连续近40年当选,付华廷更是连续44年以高票当选。

  多年来,兴十四村正是本着“不让一户受穷,不让一人掉队”的发展宗旨,对少数人口多、劳动力少的特殊村民家庭,除给予经济补偿外,还采取强户包弱户的办法,使困难户尽快脱贫致富。

  如今,兴十四村仅有2%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其他人员均在村办企业工作。全村80%以上的村民都住进了花园别墅,有线电视、电话入户率达100%。此外,村民们还享受着各种各样的福利待遇:不管大人小孩,每年补助100斤大米和50斤白面;65岁以上的老人实行退休制,每年可享受200斤大米、100斤白面的补助,每月还享受80元的补贴;村民享受农村合作医疗待遇,村民有了病,大部分医药费由村里报销;儿童入托、入学全部免费。

  沿着整洁宽敞的水泥路进村,一片红顶白墙的别墅区立刻映入眼帘。记者敲开了村民陈丽艳家的房门,这是一栋二层别墅,总面积近两百平米,共有三个卧室、一个书房和一个客厅,在一楼还有一个车库。陈丽艳在兴十四村展览馆工作,爱人则在村里的企业开车,不算奖金,两人的月收入都在3000元左右。此外,家里每年还可获得村集体的年终分红3万多元。

  “咱农民的生活不比城里人差,咱也有固定收入和生活保障,这里青山绿水的环境更是超过了城市。这全因咱村有个为村民干正事、办实事的党支部,咱村的党员干部吃苦耐劳冲在前,一心为公,从不谋取私利,让咱村民服气!”陈丽艳说。

  付华廷对自己和党员干部“约法三章”,请客不到、送礼不要、家属和亲友不搞特殊化。近年来,村里每年用于小城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多达几亿元,全部实行招投标,一切公开。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工程队经理的亲属中没有一人参与项目。村总支带领村民协商制定村规村约,做成“小红本”发给大家,党员干部带头执行,违者受罚。

  “干部不能搞一言堂,想一手遮天是不行的。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大伙都按照规矩办。”付华廷说。

  在付华廷及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如今的兴十四村依托现代农业,组建了大型企业集团--富华集团,形成了生物工程、精细化工、畜禽饲料、乳制品等4大系列、100多个品种的产业体系。近年来,他们陆续与温州海螺集团、北京挑战集团、福建世纪之村集团、河北刘现庄集团等国内大企业集团合作,建设投产了植酸酶项目,有机水稻加工项目,农村信息进村入户电子商务、政务、农务综合服务平台项目、20万吨粮食仓储物流项目和杂粮生产加工等一大批项目。2015年,新建成的兴十四村富华生态产业园年实现产值近4亿元,带动就业2000多人。

  北国3月,冰雪还挂在枝头。但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的讲话却如同春风,吹进了兴十四村人的心坎。

  晨练后的刘鹤亭又不自觉地走入了兴十四村史展览馆,当年那台富有传奇色彩的拖拉机正静静地躺在展馆的一角,像一本展开的书完整记录了早年兴十四人艰苦奋斗的足迹,更见证了兴十四村党支部带领村民致富的坎坷历程。

  抚今追昔,老人感慨万千:“有了党中央的关心支持,有强有力的村支部领路,我们在全面奔小康的道路上就有奔头,有干头,有甜头。”(新华社记者梁冬、刘东凯)

责任编辑: 孟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