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筑牢健康之基——国家扶贫日之际透视健康扶贫成效
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 题: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筑牢健康之基——国家扶贫日之际透视健康扶贫成效
新华社记者田晓航
慢病签约服务覆盖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2200多万、72.3%的贫困县县级医院达到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要求……健康扶贫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措施,也是让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的根本举措。
健康扶贫取得哪些成果?健康扶贫政策下一步如何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在10月17日国家扶贫日即将到来之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举办2020年健康扶贫论坛,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探讨。
超8万人次蹲点帮扶:贫困群众“家门口”看好病不再难
“小病拖、大病挨,重病就往医院抬。”曾经是贫困群众就医状况的写照。通过开展健康扶贫提升贫困地区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如今,贫困群众常见病、慢性病基本能够就近获得及时诊治,越来越多的大病在县域内可以得到救治。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会长王建军说,全国832个贫困县每个县至少有1家公立医院,每个乡镇和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卫生院和卫生室并配备了合格医生,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得到了有效保障。
“十三五”期间,健康扶贫向医疗服务“神经末梢”不断延伸。王建军说,全国1007家城市三级医院累计选派医务人员超过8万人次,在832个贫困县县级医院蹲点帮扶,贫困地区市县级医疗机构累计选派近10万人支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超过100万基层医务人员奋战在扶贫一线。
实施光明扶贫工程和强直性脊柱炎健康扶贫行动,建设中国大病社会救助平台,实施健康暖心工程等系列公益项目……除了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帮扶,社会力量也在发挥重要作用,形成健康扶贫攻坚强大合力,为贫困地区送医、送药、送温暖。
分类救治1900多万贫困患者:不让“病根”变“穷根”
“一人生病,全家致贫”“一场大病,一夜返贫”……因病致贫返贫是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也是长期困扰贫困群众的“魔咒”。
为此,2016年15部门联合发文推动健康扶贫工程实施,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突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病种,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几年来,健康扶贫取得积极进展。
王建军说,我国按照“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服务管理、重病兜底保障”原则,分类救治1900多万贫困患者,初步建立起“及时发现、精准救治、有效保障、跟踪预警”防止因病致贫返贫工作机制,累计使近1000万因病致贫返贫贫困户成功摆脱了贫困。
2016年底启动的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焦雅辉介绍,截至2020年上半年,大病专项救治病种总数从工作启动之初的9种增至30种,专项救治覆盖25个省份,累计住院救治878.8万人次。一些省份还在国家要求病种基础上,结合本省实际,进一步扩大了病种覆盖范围。
“一人一档”建档管理,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大病专项救治建立多项政策和制度,以病人为中心,提高救治管理水平和保障水平,为贫困患者排忧解难。
“脱贫攻坚收官后,我们还要将大病专项救治对象范围由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一步扩大到县域人口。”焦雅辉说,实际上,儿童大病救治对象已从农村拓展到城市,能够为更多儿童患者提供网格化的高水平诊疗服务。
重点地方病防治见成效:贫困群众健康水平提升
地方病、传染病重病区基本分布在贫困、偏远农村,往往越贫困,病情越重,形成“因贫致病、因病返贫”的恶性循环。
针对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我国坚持预防为主,聚焦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疾病,强化重大疾病综合防控和重点人群健康改善,出台遏制结核病行动计划、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方案、全国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等政策文件,在“三区三州”深入实施重点传染病、地方病综合防治攻坚行动……
经过努力,贫困地区结核病、包虫病危害得到全面控制并逐步消除,艾滋病高发态势得到全面遏制。国家卫健委扶贫办主任、财务司司长何锦国介绍,西藏自治区包虫病患病率从2017年的72%降至2019年底的0.2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结核病的报告发病率从2010年的1570/10万降至2019年底的169/10万。
此外,农村妇女“两癌”检查、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贫困地区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妇幼公共卫生项目,在贫困地区实现全覆盖,累计惠及超过2亿人次。
“脱贫摘帽”并不意味着政策终止。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说,“十四五”时期,疾控系统将延续脱贫摘帽地区重大传染病、地方病、重大慢性病综合防控有关政策,并逐步消除重点地方病和有效控制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危害,探索建立长效健康危险因素防控机制,提升脱贫摘帽地区低收入人群健康水平。
原文链接: http://www.xinhuanet.com/2020-10/15/c_11266165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