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县面塑省城展风采

03.12.2015  18:28


  代县的省级“非遗”面塑最近亮相于在省城太原举办的“大美雁门·魅力代州”代县文化旅游产业精品展示会上,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既参观展览又欣赏现场表演,脸上展露出喜爱的神情,嘴里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代县面塑是一种源自民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面塑艺术。它用小麦面粉蒸制,有其特定的含义和文化指向,深藏于民间,扎根于民间,和民俗活动紧密相依。

  代县具有悠久的面塑制作历史,民间流传着“七月十五送面人,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说明代县在元代以前就有了制作面塑的习俗。代县的面塑制作与节庆和婚丧嫁娶密切相关。过春节要蒸供品敬神仙。节前把发好的面团捏制成佛手、石榴、莲花、桃子等各种形状的供物,祭供各路神仙。清明节要捏“寒燕儿”,即用发酵好的白面捏成各种可爱的飞禽、走兽、瓜果等造型,蒸熟后用颜色点染,用柳枝串起来,插在门头上供人们观赏和小孩把玩。农历七月十五则要蒸面人,造型有牛、羊、猪、兔、鸡、鸭、娃和花卉、瓜果。还有寓含幸福吉祥的鸳鸯、孔雀、狮、虎、鹿等动物造型。农历八月十五要蒸花糕,娶媳妇、嫁闺女还要蒸石榴馍馍和喜盒馍馍,办丧事要蒸大祭供品和送行饭。在民间还有生、旦、净、末、丑等戏剧人物的面塑,经常拿到庙会上出售。足见面塑艺术与当地百姓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代县面塑的制作大体分为四个步骤:和面、制作、气蒸、着色。制作的工具主要有面案、刀、剪、镊子、筷子、梳子等,辅以红枣、食色、黑豆、红小豆等材料。主要有搓、捏、拍、拉、压、盘、揪、剪、切、扎等工序。面塑捏制好后即放开水锅上蒸制,待熟后出锅,然后蘸色点染,一件精美的面塑艺术品便告成功。

  代县的面塑制作十分普及,可以说家家户户都会捏,人人都是艺术家。其杰出的代表有刘金毛、张桂英、李凤琴、贾粉梅、蔡焕焕、周妙妙等,都是闻名乡里的面塑高手。尤其是上馆镇西关村的农家妇女刘金毛,从小就喜欢面塑,家里奶奶、妈妈和婶婶都是她的“启蒙老师”。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开始从上一辈的技艺中“去粗取精”,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塑手法。她能将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捏个遍,成为全县有名的“面塑巧手儿”。这几年刘金毛接连参加了平遥国际摄影大展非遗绝活表演以及中部6  省非遗博览会展览,并现场表演面塑技艺。

  2012  年8  月还应邀去日本进行了为期3  个月的弘扬中华民间艺术佳作现场展示,获奖金150  万日元。(来源:忻州新闻网)


外交部山西全球推介活动在京举行
  共享转型发展新机遇,共赢开放合作新未来。文化厅
王晨在山西就人大代表工作进行调研时强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