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5年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的5年,是水利各项事业实现重大跨越的5年,是水利让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5年。“十二五”期间,大同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跨越发展总体部署,立足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抓创新、抓机制、抓管理,新建了一批关乎全市、影响长远发展的重大水利建设项目,全市水利事业呈现出建设加快、管理加强、改革深化、服务提升的良好态势。5年来,全市水利投入不断增加,水利各项指标增幅明显,共累计新增灌溉面积46.3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7.67万亩,完成水保初治面积183.63万亩,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预计达34.11万人。
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
着力强化地表水水网配置体系建设
“十二五”期间,大同市先后实施了孤山水库应急水源、文瀛湖防渗改造、御河综合治理等工程,并完成了引黄北干线供水工程。目前,通过工程措施,“四库三河”(册田、文瀛湖、赵家窑、孤山四座水库和桑干河、御河、黄河)已联通,通过联合调度,册田、文瀛湖、孤山、赵家窑四座水库和御河所形成的地表水供水网络的供水能力已达19.6万吨/日,极大地提高了大同核心供水区水资源的配置能力。同时,我市充分发挥地表水供水配置体系的调蓄功能,适时开展了向文瀛湖和御河城区段蓄水工程补水的工作,每年补充水量1600万立方米左右,保持了水景观效益,并保证了特定范围内工业、农业及生态用水的需求。此外,引黄北干线一期工程分配全市用水量1.7亿立方米,于2011年9月16日正式向市区试供水。目前,平均供水量为10~11万立方米/日,全部并入城市供水管网。为缓解首都水资源紧缺状况,我市实施了册田水库向北京输水工程,“十二五”期间累计放水10318万立方米。
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
着力促进民生水利发展
5年来,大同市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民生水利发展。一是加快新水源工程建设,启动实施了孤山、灵丘县唐河、阳高县守口堡、灵丘县门头峪、浑源县王千庄等水库建设工程,其中孤山、灵丘县唐河两座水库已完工运行,进一步提高了全市的水安全保障能力。孤山、唐河、守口堡3座水库共可新增工业供水能力3195万立方米/年。二是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近五年累计新建农村饮水工程527处,解决了34.11万农村人口和1.46万农村师生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同时大力普及自来水入户率,全市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1%。三是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完成49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消除了左右岸、上下游工矿企业、农村、学校的防汛隐患。四是加快农业灌溉工程建设,在对大中型灌区和井灌区进行节水技术改造的基础上,先后实施了小农水重点县、膜下滴灌、末级渠系建设、节水灌溉示范等工程,取得较好成效。尤其是在天镇、阳高、大同、浑源、灵丘、广灵、左云等县推进了膜下滴灌工程,取得了大田玉米节水66%、增产100%的效果。2013年、2014年共发展膜下滴灌面积6.85万亩,增加粮食产量2542.5万公斤。五是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先后共开展了河道治理工程15处,涉及御河、十里河城区段及9个县区,治理长度总计约93.34公里。河段防洪标准普遍提高到十年一遇或二十年一遇,部分河段达到五十年一遇标准,堤防等级达到四级或五级标准,部分堤防达到二级标准。六是加快水保生态环境建设,继续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水土保持、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水土保持、革命老区水保建设、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国家和省级重点水土保持项目,累计完成水保初治面积183.63万亩。七是完成了《大同市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系统掌握了全市河湖开发治理保护状况,摸清了经济社会用水状况,了解了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建立了大同市基础水利信息平台,为大同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信息支撑和保障。
以防汛抗旱体系建设为抓手
着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十二五”期间,大同市始终把推进防汛抗旱两个根本性转变作为全市水利工作的主要任务,狠抓各项防汛抗旱措施的落实,编制完成了市县级防汛抗旱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了全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体系,形成市县乡村四级防汛体系,有效防御、减轻了旱涝灾害影响。在防汛上,严格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完善防汛预案,加强防汛检查及安全隐患排查,重点实施了9个县的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防治区面积达5174平方公里,同时建设雨量站、水位站、县乡村三级预警、县级监测预警平台,编制县、乡(镇)、村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加强宣传、培训、演练等工作,进一步增强全市防洪预警预报能力。特别是加强了应急通信建设,先后向水务局、市防办、册田水库、赵家窑水库、孤山水库配置卫星电话,用于应急通信的互联互通。5年来,全市都实现了安全度汛,未发生一起重大防汛安全事故。在抗旱上,增加了抗旱经费投入,加强了抗旱服务组织和水源工程建设,千方百计扩大浇地面积,为确保全市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根本
着力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
近年来,大同市先后组织编制完成了城市规划区水资源配置、御东新区水资源配置等规划和引黄水配置及关井压采、关闭城市规划区地下水取水井、城头会泉域保护及泉口治理、水神堂泉域保护及泉口治理等方案,还编制了《大同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意见》和《大同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为全市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启动的关闭城市规划区地下取水井工作,对于保护市区有限的地下水资源起到了积极作用。2014年以来,全市共关闭地下水取水井130眼,压采地下水取水量3823.48万立方米。同时,不断加大对水资源费的征收力度,2014年全市完成水资源费征收4.55亿元,其中地税代征采矿排水水资源费3.9亿元,市县两级征收0.65亿元。
以贯彻落实水法规为基础
着力推进依法治水工作
“十二五”期间,大同市认真贯彻执行《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渔业法》、《抗旱条例》、《河道管理办法》等水利法律法规,不断加大依法行政力度。每年利用“3·22世界水日”、“中国水周”、“12.4法制宣传日”等活动,加大对涉水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水资源节约保护和水忧患意识。我市还强化水政执法,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水资源、水工程设施的违法犯罪活动,有效维护正常的水事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同时,继续加强产地水产品药残监督抽查工作,强化水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重点打击养殖场滥用抗生素、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等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规范水产品市场。
以水利信息化和安全生产为重点
着力抓好水利行业能力建设
“十二五”期间,大同市进一步建立完善了水文水资源、水土保持、山洪灾害监测站网体系,水利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形成水利应急管理体系、安全监督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水利公共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提高。我市始终坚持以“创建平安水利”为抓手,以水利安全生产“三项行动”为重点,立足防洪保安、水资源管理、饮水安全、工程施工安全等重要环节,大力开展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河道综合治理、水利设施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等工作。5年来,全市未发生任何安全生产事故,收到良好效果。此外,我市强化水利建设项目监管,在基本建设管理程序、规范招标投标行为、工程质量监督、资金管理、工程验收等各个环节加强监管,确保重点水利工程健康有序推进。
来源:大同市水务网 大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