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算算运动不足的成本

04.08.2014  11:19

为了治疗因运动不足引发的疾病,政府要支付巨额医疗经费。对个体而言,运动不足付出的“成本”,最终还是由自己的身体、生活以更大代价偿还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令人忧心。这种下降给国家、给个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2011年,笔者参与了一项对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民众身体活动及体育锻炼状况的调查研究,名为“运动规划”。调研由全球30多个体育、教育、医学、卫生等权威组织参与,研究成果最近公布,其中关于“运动不足”的数据值得深思。

      何谓运动不足?通常认为,一个人每周至少参加5次中等强度或者3次高强度的体育活动,每次时间不少于30分钟。少于这个指标就叫做运动不足。

      而运动不足付出的成本,可以从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去审视。

      “运动规划”研究显示,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国家,运动不足已经成为普遍状况。我国自1991年到2009年18年间,国民体育活动时间和强度下降了45%;美国自1965年到2009年44年间,国民体育活动时间和强度下降了32%。运动不足可导致非传染性和精神类疾病,已被广泛证实。统计显示,全世界每年约有530万人因运动不足而过早死亡。

      为了治疗因运动不足引发的疾病,政府要支付巨额医疗经费。调查显示:我国2008年与此相关联的医疗费用大约在千亿人民币规模。这样看来,对于国家而言,最经济的做法是:投入更多经费创造条件,鼓励民众进行体育活动,防范并降低运动不足引发的疾病风险。这比现在不作为,将来可能要支付的医疗费用少得多。

      对个体而言,运动不足的影响不仅是经济层面的。“运动规划”研究推算认为,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儿童,在其一生中可能具有的优势是:发展成肥胖者的机会只有运动不足儿童的1/10;在同样条件下,考试成绩可能提高40%;一生的收入比别人多出7%—8%;平均寿命可能增加5年……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肥胖孩子家长的一项调查显示:幼儿园阶段,80%以上的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会不会计算、认识多少字;中小学阶段,60%—70%的家长从不带孩子锻炼。显然,运动有些时候还不是生活的“必需品”,而这样日积月累付出的“成本”,最终还是由自己的身体、生活以更大代价偿还。

当我们认真算过运动不足的成本后,是否可以重新规划体育在生活中应当享有的位置?

(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