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从“输血”向“造血”的路径之变

24.11.2014  12:18

      江苏润恒集团实施农副产品物流项目,可带动151个贫困村脱贫;荣博集团建设有机辣椒项目,可带动周边8个村5000余农户增收……具有山西特色的“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已成为全国典范。
  目前,我省仍有58个贫困县,贫困人口329万人。在全国新一轮扶贫的工作中,我省依然是重点省份。如何让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民尽快迈向小康,走出一条资源型地区扶贫开发的新路径?去年,我省启动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支持引导百家以上大中型企业,围绕工业反哺农业,带动数千个贫困村实现区域化、规模化产业扶贫开发,努力实现企业转型和农民增收双赢。
  
  
从“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如果说水、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代表着“输血”,那么产业扶贫则代表着“造血”。“输血”直接关系到民生,固然是当务之急。但从长远看,产业扶贫才是能够让当地贫困人口彻底脱贫的治本之策。
  前不久,美特好连锁超市股份有限公司主动与娄烦县农业合作社签约,投资建设蔬菜基地项目。美特好董事长储德群说:“目前我们超市销售的蔬果大多来自山东、河北。与娄烦县农业合作社联手,投资建设蔬菜基地项目,就是要让本地新鲜蔬果进入超市,助推娄烦现代农业发展。”此举是“百企千村”在娄烦县启动实施的产业扶贫项目之一,也是我省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大手牵小手“输血”变“造血”。
  “输血”提供初始动力,“造血”锻造持续活力。产业扶贫项目,为娄烦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北大总裁班”的77个企业家在考察了娄烦县杜交曲镇东山生态园、康培璧合油松基地、马家庄乡惠农马铃薯科技园等地后,签约3个项目,总投资5500万元;长风建设公司签订了娄烦县城供水扩建项目和娄烦县火车站与县城连接线公路工程项目。同时,企业家们在阳曲县考察后,还与当地政府签订了装备制造项目、工程机械装配工厂、物联网信息应用电子产品工业园、1万吨减水剂等4个项目的框架协议,项目总投资1.9亿元。
  “造血”是长远之计,一个地方要发展,归根结底要激发出内在活力和动力。产业扶贫,能增强贫困县区的“造血”功能。
  
  
国企转型反哺乡村
  

  思西村,位于阳曲县泥屯镇北5公里处,三面环山,颇有世外桃源的味道。还未进村,记者就被这里的设施蔬菜园区吸引住了:只见田野里一排排日光温室大棚错落有致,颇为壮观,在蓝天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11月18日,初冬的北方寒气逼人,而位于阳曲县泥屯镇思西村设施蔬菜园的大棚内却是温暖如春。
  该村村民白海元,原本在太原搞水果生意。后来,村里开始大力发展大棚种植,看到机会的他回村租了5个大棚,分别种了西瓜、甜瓜和小西红柿。一年劳作下来,共有近30万元的收入。收获的喜悦,让白海元进一步坚定了扎根家乡的想法。
  其实在思西村,不只白海元,大棚已拴住了许多农民的心。
  这种公司化运作、产业化扶贫的模式,很好地发挥了市场作用,在全市全省具有带动示范效应,阳曲县泥屯镇思西村设施蔬菜园区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昔日黄土遍地,如今蔬菜满棚。山西太钢泥屯生态有限公司项目,于2013年10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建成50个日光温室,20个拱棚,生产的黄瓜、西葫芦、西红柿、油菜、西芹、萝卜等15个品种的“健康”蔬菜达2.5万余公斤,成为太钢集团蔬菜供给的主要基地。
  来自省国资委的消息,今年,14户省属企业共有66个产业扶贫项目,目前,已有8个项目投产,到今年年底,确定实施的66个项目要全部开工。2014年度新增产业扶贫投入30亿元,全年企业产业扶贫总投资由55亿元增加到85亿元。
  
  
民企借势青睐农业
  

  “以前在外面打工,只够维持一家人生活的日常开销,一年到头也攒不下多少钱。现在不仅家里盖起了新房,还准备买辆小轿车呢!”在太行紫团饮业有限公司承包食用菌种植大棚的贾雪平乐呵呵地说。
  贾雪平家住壶关县百尺镇小南山村,承包了三个食用菌种植大棚。他说:“一个大棚,一年能采收两次。除去所有开销,一个棚的净收入达4万多元。一年十几万的收入,以前想都不敢想!”
  值得一提的是,民企投资产业扶贫项目带动农民增收成效明显。长治太行紫团饮业有限公司是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同时,公司还承担着壶关县食用菌片区开发项目,解决就业岗位2000个,直接带动周边二市九县30个合作社8500余农户,户均增收1.2万元,间接辐射带动上万人从事相关产业。
  据省工商联统计,我省非公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开发工程现有投资项目全部投产运营后,可带动15.6万个农村劳动力就业,带动脱贫人数249万人。目前,全省工商联会员企业实施产业扶贫项目307个,总投资738.4亿元,已完成投资75.2亿元,覆盖种植加工、畜禽养殖加工、现代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开发性农业建设、土地整理移民搬迁、生态旅游等领域,占到已开工或投产产业扶贫项目的90%以上。
  实施产业扶贫,对民企转型发展也大有益处。平遥煤化集团是煤化工企业,在投资1.5亿元实施横坡生态庄园项目后,企业找到了新的赢利点。非公企业通过产业扶贫寻找到新的投资方向,探索出了转型之路,实现了转型发展。
  
  
省外知名品牌竞相进驻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连片特困地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省各地通过引资、合资、股权合作等形式,引进了山东六和集团、新希望集团、中粮集团、河北承德露露集团等一批大型企业,大力推进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多赢效果。
  在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中,省外知名品牌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领军企业竞相进驻参与产业扶贫开发。目前,以江苏润恒集团、天津宝迪集团为代表的20多家省外企业,分别采取独立投资、参股投资和技术、品牌、市场合作等方式,参与我省产业扶贫开发,涉及项目总投资131.4亿元,占到项目总投资的六分之一。
  省属国企也加大力度与省内外企业开展项目合作,产业扶贫进度加快效果显现。如阳煤集团与粟海集团合作投资20亿元,在平陆县实施的肉鸡产业化开发项目,太钢集团与康培集团合作投资5亿元,在娄烦县实施的万亩油松苗圃基地建设项目相继落地并开工建设。
  同时,省内农业龙头企业抓住机遇,在贫困县布局产业开发基地实现扩张型发展。如大象集团除在闻喜县投资4.2亿元、在沁水县投资4.05亿元、在武乡县投资5.5亿元建设的肉鸡产业扶贫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外,今年还分别在兴县投资8000万元、在岚县投资3.5亿元,实施生猪产业化扶贫项目。
  政府发力,企业助力,自己努力。通过产业扶贫,我省贫困地区百姓正在脱贫致富的路上大踏步前进。
  
  
本报记者 张云
  

  
短 评
  
  产业扶贫是根本
  

  目前,对于贫困地区来说,发展的方式有很多。但为什么目前将产业扶贫作为一个重点呢?
  首先,救济式扶贫,治标不治本,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产业扶贫可以帮助贫困地区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加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通过经济发展而彻底摆脱贫困。
  其次,产业扶贫实践效果显著。近些年,产业扶贫作为重点在推进,而且成绩比较突出。实践证明产业扶贫是解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是脱贫的必由之路。
  同时,走产业化扶贫道路,将产业化扶贫与整村推进相结合,带动贫困农户增收是一项有效的减贫措施。创新产业扶贫资金的融资模式,增强产业资本的融资能力,加大产业资金的投入,是探索产业扶贫积极有效的途径,能使产业扶贫的成效更加显著。
  从长远看,产业扶贫是能够让当地贫困人口彻底脱贫的治本之策。由“输血”向“造血”,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产业扶贫让企业在当地扎根,也让农户由“受血者”变成了“造血者”,实现了企业和农户的“双赢”。
  
张云

 

责任编辑:赵怡敏    审核:赵怡敏    审定:张建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