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互助资金平台 解决群众生产难题 发展贫困农村经济 推动农民脱贫致富

19.04.2015  12:59

              临汾市共有17个县市区,2960个行政村,总人口437万,国土总面积20275平方公里。其中有10个贫困县,5个国定贫困县,5个省定贫困县,贫困总人口42.3万人。从2007年在5个国定贫困县15个贫困村开始进行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以来,到目前已覆盖10个贫困县,54个乡镇、253个贫困村。其中:中央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投资的试点村74个(含3个公益彩票投资的村,隰县午城镇桑梓村既有中央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又有公益彩票资金,实际是73个村);省级投资的试点村23个(吉县吉昌镇大田窝村既有中央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又有省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我们临汾市从整村推进项目中切出资金进行互助资金工作试点的村158个。
              一、资金运行情况
              目前投入财政资金总额5412.69万元,农户配股资金279.03万元。其中,中央试点村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200万元,农户配股194.8万元;省试点村投入财政扶贫资金 1699万元,农户配股资金24.3万元;市试点投入资金2513.69万元(从整村推进项目资金中切块),农户配股314.5万元。加入互助资金组织的农户13032户,其中贫困户9500户,占72.9%。到2014年底,累计借款82864人次,累计发放借款10515万元,归还10566.1万元,到期回收率98% 。
              二、具体做法和经验
              (一)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宣传动员。任何一项工作的推动和开展,组织领导是关键,宣传发动是前提。为切实搞好试点工作,首先组建机构,明确责任。各县成立了分管领导牵头,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单位的职责。县扶贫办具体负责宣传发动、建章立制、规划管理、监督落实等工作;县财政局负责资金拨付和监管;县民政局负责村级互助资金管理机构的注册和运行管理;乡镇和村两委负责宣传发动群众。各试点村都组建了互助社,成立了理事会和监事会,理事会负责本村互助社的资金的审批、发放、回收、管理、入股资金的收集等,监事会对互助社进行全方位监督。其次开展广泛地宣传,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各地印刷宣传资料10万余份,刷写宣传标语1000余条,使互助资金试点项目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自觉参与的积极性,为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项目管理,规范资金运作。对项目进行科学管理,是项目顺利实施的基础;强化项目的监督,是资金安全运行的保障。为了保障项目顺利实施,保障资金的安全运行,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1、民主选举管理人员。按照公推直选的办法,组织全体社员,选举出热心公益事业、有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3位村民担任本村互助资金社管理人员(1人任主任、1人任会计、1人任出纳),负责本社的日常事务。选举出办事公道、责任心强的2-3位村民担任监事会成员,负责监督资金的运行。
              2、科学制定规章制度。对互助资金的管理,不能只靠管理人员的事业心、责任心,而要靠制度的约束。为此我们市扶贫办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了《临汾市互助资金管理办法》,作为各县和各试点村实施项目的依据。各试点村互助社制定了《章程》和《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等规章制度,并且都要经过2/3以上社员讨论通过才能生效。
              3、规范使用互助资金。用政府扶贫资金作引子,把农户的资金聚积起来, 按每股1000元计算,农户享受国家资金赠股时,必须付带一定数量的自有资金进行入股。其中:贫困户每认一股,所配股金占到每股资金的10%-20%,一般户每认一股,所配股金占到每股资金的20%-40%,富裕户可以入社并享有社员同等待遇,但不得享受国家资金赠股。互助社按所认股金给入社会员发放股金证;资金只能在社员内部进行互助借款,借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一年。为了确保互助资金能够被急需资金的贫困农户使用,资金使用费率可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标准执行。还款可采取分期偿还方式进行,每三个月或半年结算一次资金使用费,每半年或一年偿还一次本金。每次偿还本金的比例由互助社根据借款户的情况和从事项目情况确定。
              4、优先考虑特困户、贫困户。为了体现扶持贫困户的原则,配股前要对农户进行分类,根据分类按照不同比例进行配股,贫困户、特困户的评定由村民民主评选并张榜公示,在借款发放时,优先考虑以下几种农户:
              (1)家庭生活困难的特困户、贫困户。
              (2)具有良好信用,以往小额到户贷款到期能主动偿还的农户。
              (3)文化程度较高,具有一种或几种发展农业生产特长的户。
              5、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对试点村无法保证资金回收的,我们要求试点村宁愿资金滞留账户,也不要把资金放出去收不会来,这样确保了资金不流失。
              (三)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工作水平。互助资金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它涉及财务、金融、资金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为了搞好这项工作,从2007年开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以来,我们举办的每一批 “群众参与、整村推进”培训班都将“互助资金”作为重点培训内容。除此之外,每年还组织各县扶贫部门负责互助资金的人员和试点村互助社管理人员代表召开一次互助资金专题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探讨工作方法,安排部署工作。为了进一步开拓视野、解放思想,我们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先后多次组织互助资金试点县的管理人员和试点村互助社管理人员,到安徽省霍山县、晋中市和顺县、左权县考察学习互助资金管理工作好的做法和经验。同时聘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徐鲜梅博士等专家,到我市实地培训管理人员,通过培训,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有了很大地提高,保证了互助资金账务清晰、规范,为互助社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科学规划,突出试点成效。为确保 “互助资金”运行安全,发挥效益,坚持因地制宜,因人选项,进行科学规划,在具体规划中重点解决各村贫困农户在增收中“无路”、“无本”、“无力”、“无助”四大难题。一是坚持项目选择与村情民情相结合。在项目规划中,针对不同村的经济发展现状、自然条件和农户的实际情况选定项目,使所有项目利于实施、利于农民增收、利于生产条件改善。二是坚持长效与短效相结合。按照先易后难、难易结合、滚动发展的原则,既规划能在短期内产生经济效益的种养业增收项目,又着眼长远项目,既解决了贫困群众增收问题,又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确保了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三是坚持群众参与和科学指导相结合。在项目规划中,坚持因村制宜、因户施策、量力而行的原则,既满足群众的意愿,又进行科学指导。
              (五)加强监督检查,完善评估考核。为保证互助资金的安全运行,市县扶贫办互助资金管理人员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县扶贫部门一季度检查一次,市扶贫办每半年检查一次。建立了有力的监督管理机制。同时发挥村两委的保驾护航作用。村两委定期听取互助资金管理委员会的工作汇报,并进行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
              三、主要成效
              (一)群众发展生产资金短缺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贫困地区农民增收渠道不多,收入较低,发展生产的启动资金缺乏。向国家商业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成本偏高、手续繁杂,成为他们发展生产、脱贫致富中的瓶颈。村级发展互助社借助国家财政扶贫资金的支持,把农户个体零散的资金特别是闲置资金集中起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资金量,再按照资金管理办法,在试点村将资金发放到有需求的社员手中,使社员能够及时获得资金支持,并互相帮扶,有效地缓解了农户发展生产资金紧缺的问题,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
              (二)群众发展意识、民主意识和诚信意识明显增强。互助资金以参与式的理念,将原来政府无偿投入的扶贫资金转变为有偿使用资金,使农民转变了等、靠、要的思想,提高了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发展的意识;试点村组建互助社,贫困户自愿参加,推行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农民有了自主权、参与权、监督权,互助社成员之间在义务和权力方面是平等的,增强了农民的主人意识、民主意识;互助社社员要借用互助社资金,社员和社员之间要互相担保,一个社员还不了,会影响其他社员的声誉,为此都能经济还款,增强了农民的信用意识、诚信意识,优化了农村的信用环境。
            (三)试点村产业发展的速度显著加快。我市吉县苹果产业是主导产业,试点村有了互助资金以后,农民给果树施肥、疏花疏果、套袋等生产活动急需资金,可很快从互助社申请获得,解决了农民发展生产资金短缺的后顾之忧,增强了农民发展生产的信心,加快了苹果产业的发展。大宁县试点村农民用互助资金发展拱棚、养羊、养猪等生产项目,使这些产业得到较快地发展。汾西、隰县等县,互助资金也推动了当地各项产业的发展。
            (四)农户应对市场风险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贫困地区农户大都是传统的分散经营,部分农户由于自身素质和生存环境的影响,不了解市场,不通信息,不懂技术,经营效益低下,严重影响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扶贫效益的提高。而村级互助社有效地改变了贫困农户生产经营个体化的现状。在体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互助社组织的活动,加强了思想交流,促成了信息、资源共享,遇到困难能够得到集体的帮助,共同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共同应对市场风险,增强了群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五)扶贫开发的机制得到有效创新。目前,扶贫资金存在使用效率偏低的问题,有的项目资金用完,建设停止,项目也就结束了,后续扶持和管理难以到位,资金作用得不到持续发挥。扶贫互助资金和村级互助组织的建立,使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创造出组织穷人、瞄准穷人、一次投入、滚动发展、互相帮助、效益多样的新模式。过去的扶贫资金主要侧重于“输血”,如何利用扶贫资金“造血”一直是扶贫工作的一个难点。互助资金这种形式,可使扶贫资金循环利用,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效益,有效解决贫困农户增收和贫困村经济发展问题。
              四、几点体会
              在实施好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同时,我们进行了认真地总结,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精心组织是前提。加强领导,精心谋划,周密部署,妥善安排,把基础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真正选出社员信任的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让广大社员放心和满意,这是互助资金项目搞成功的前提。
              二是建章立制是核心。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是根本性的东西,加强制度建设,健全运行机制,使各项制度既有约束性又有操作性,真正从源头上堵塞工作中的各种漏洞,避免发生资金运行风险。
              三是规范操作是关键。严格按照试点方案、互助资金管理办法和互助社章程规范操作,资金就可以安全运行,并可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四是民主管理是根本。民主管理不但可以提高农民的管理能力和素质,还能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这种转变使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根本。
              五是农民增收是目的。村级互助资金项目是国家为有效缓解贫困村群众发展生产所需资金短缺问题而进行的一次探索和尝试,其根本目的是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只有牢牢把握促进农民增收这个主题,我们的工作才不会偏离轨道,才能体现扶贫的宗旨,才能被更多的群众接纳和拥护。
              六是加强监督是保障,各级扶贫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杜绝隐患,这样才能确保资金安全运行。同时要加强对项目和资金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这也是确保资金安全运行的有效措施。
             

责任编辑:程敏    审核:曹利勇    审定:曹利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