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昌副厅长赴晋城临汾两地考察旱地小麦增产技术模式和应用情况
麦收时节,骄阳似火,陈厅长一行顶着烈日,深入麦区考察小麦技术,谋划我省小麦发展战略。
陈厅长一行在泽州县、尧都区考察了小麦双行探墒沟播播种技术应用情况。去秋小麦播种阶段,泽州县由于底墒表墒较差,播种困难,泽州县购进集秸秆还田、松土、开沟播种、播后镇压为一体的防缠绕免耕施肥播种机,配套90马力以上牵引机,在金村镇、高都乡旱地示范8000亩,目前长势较好,据目测,亩产量可达300-350公斤,据当地技术人员前期观察,由于此机采取探墒播种、播后镇压,播后出苗情况好于常规播种,无缺苗断垄现象,解决了干旱年份播种困难问题。陈厅长一行对此种效率高,功能强大,技术集成的播种机非常感兴趣,希望各地均做一下试验,为提高旱地小麦播种技术和产量水平作出贡献。
尧都区贺家庄多年来有沟播的传统,小麦长势好,产量水平高,多年多次创造了我省旱地小麦高产典型。2013年实打验收,创造旱地亩产达到460公斤的地块,今年经测产,此块地亩产达到400公斤以上。但由于沟播机要求配套动力强,播种成本较高,一直未大面积推开。陈厅长希望此项技术能继续发扬,不断创新改造,政府给予支持,使这项技术能得到大面积推广。
陈厅长一行考察了洪洞县地膜覆盖不同模式。洪洞县今年展示了不同覆盖度、不同种植模式、不同行距的覆盖模式。按覆盖度划分有:50%和30%;按种植模式(行数排列)划分有:4:2、2:2、3:2;按平均行距划分有20cm、28cm、30cm。在今年洪洞县小麦生长关键期有雨,后期雨水充足的情况下,覆盖度小、行距小的模式显示优势,亩穗数高,产量高,而覆盖度高、行距较大的模式则显亩穗数不足,产量低于前者。陈厅长希望多试验多探索,不断完善地膜覆盖技术,提高我省旱地小麦生产水平。
陈厅长一行还考察了小麦小行距稀播技术示范田。此项目是省农科院推广示范行动项目之一,其技术核心是培肥地力,实行小播量,窄行匀播,充分发挥个体分蘖作用,通过较足的亩成穗数实现高产。据介绍,此技术要点:行距15cm,播量10公斤,亩施优质有机肥5方,据现场观测,示范田亩成穗在40万以上,穗粒数30粒左右,预计亩产在350-400公斤。在今年雨水充足的年份,表现非常好。陈厅长希望试验3-4年,不仅在丰收年表现好,在旱年也能取得较好收成。
陈厅长最后指示,我省十年九旱、水资源贫乏、旱地面积大,因地制宜推广抗旱播种技术、地膜覆盖技术、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我们要积极挖掘传统的旱作技术,探索新模式,农机农艺结合,实现技术机械化、集约化、精简化,提高我省旱地小麦生产水平和效益。
附件下载:责任编辑:sy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