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小马坊八百村民闯西宁的财富传奇
“外出经商,一半西宁,钢材大户,占据半城,逢年过节,车水马龙……”这是临县小马坊村村口石碑上的记载。然而,这并非古老的历史,而是正在上演的新晋商传奇。
5月9日,记者来到了小马坊村,看到的是一个变革中真实的小马坊村:背倚大山,湫水河东,二层小洋楼带着农家院子,宝马车和旱厕并存;赶上了修河坝和建房屋的季节,稀饭咸菜就着馒头,大家随着太阳东升西落而忙忙碌碌。很幸运,见到了几位在西宁做生意正巧回乡修建祖屋的村民,他们衣着朴素,有的坐在炕沿边不善言辞,有的端着大碗蹲着吃饭,看起来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可只要一开口说起生意,一个个瞬间变成了神采飞扬的生意人。
这些人,从小马坊出去的时候,大多是因为穷困,被逼无奈,他们卷着铺盖,怀揣着从亲朋好友、放高利贷者手里筹来的钱,颇为悲壮地闯西宁。近二十年过去了,他们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诚信合法经营的理念,占据了西宁城钢材生意的半壁江山,他们之中百万身家的不计其数,千万身家的亦不在少数。随着小马坊人在西宁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成立了小马坊村驻西宁党支部,与西宁做生意的山西人一起建立了青海省山西商会,演绎着一出山西商人“走西口”的新传奇……
本家堂兄弟携手闯西宁,一年培养两个百万元户
在小马坊村,说起最开始怎么会去西宁做生意,大家都会异口同声地说起张建强、张建军家族。
张建强最早在兰州当兵,约在20年前转业分配到兰州一家招待所。之后从维修汽配做起,后来成立了兰州北方石化金属材料公司。然后,老家的叔伯弟兄开始去兰州给张建强帮忙。这些帮忙的弟兄们,很多从装卸工做起,到后来去了西宁租了店铺自己开起了公司。张自强就是这样开始的,短短几年,他在西宁的生意越做越好,到2000年左右买了房,全家都跟着搬了过去。
在小马坊村,村长霍乃喜带记者见了今年没有到西宁给儿子帮忙的牛玉恩。63岁的牛玉恩与张自强是亲家,牛家的儿子牛海红娶了张家的姑娘。2000年左右,牛海红带着媳妇去投奔张自强,最开始在丈人的店里帮忙,几年之后自己也开起了店铺,然后老爹牛玉恩也到西宁去给儿子帮忙。等到牛家的儿子生意做得越来越稳,牛家的俩姑娘、姑爷也相继到西宁做起了钢材生意。而今,儿子、姑娘的生意都做稳做大了,儿子知道老爹老娘想老家,也考虑到二老年纪越来越大,在西宁的高原反应大,今年让牛玉恩在家养老。
张建军与张建强、张自强都是叔伯兄弟,祖籍是临县小马坊村,原本在太谷县纺织厂上班,1991年被厂里派到了西北办事处。1996年他回厂办了停薪留职手续,拿着几千元钱只身一人到西宁做起了钢材生意,当年就赚了钱,直到2001年他在西宁买了房子,才将家搬了过来。作为最早做生意的人之一,他不仅生意做得很成功,而且颇得小马坊人的敬重。现在他不仅担任西宁城北区委员会政协委员,还是小马坊村驻西宁党支部书记。说起小马坊人在西宁的成就,张建军在电话里的声音听起来很开心:“最开始的时候,我们都是一年培养两个百万元户,这两年生意稍微难做了些。出来做生意的,没有赔钱的,大家都赚了,2005年以前第一批到西宁做生意的人早已身家上千万,2008年以前第二批外出的人也早有了百万身家,年收入在百万的十几户,余下的也在50万左右。”
张谈青、张谈顺两兄弟也是张姓家族的成员,弟弟张谈顺在老家盖起了二层小洋楼,现在张谈青也找空隙回老家挨着弟弟盖起了房子,地暖、卫生间、房屋结构与城市的楼房一模一样。说起当初,张谈青依然感叹不已:“活不了么,不出去怎么办?”2002年,39岁的张谈青,带着媳妇和弟弟卷着铺盖闯西宁。他们怀里揣着的是多年的微薄积蓄和从亲戚各处借来的钱,与从小马坊出去的人一样做起了钢材生意。在本家兄弟的帮忙下,兄弟俩的生意越来越好,后来弟兄俩各开了一家公司。弟弟的身家资产早已上千万,他的店铺也由原来的100平方米扩展到600多平方米,而今,他也退居幕后,全权交给儿子女儿打理生意。
张秀宝曾是一名瓦匠,他与张谈青是关系很好的朋友,看张谈青在西宁的生意红红火火,2004年他也动了西去的念头。然而资金少,租不起店铺,张谈青就让他把进的货放在自己的店铺里卖,这样坚持了一年。直到2005年他才租下了一间小店铺,店铺虽小位置却好,几年之后他也随“大流”去了钢材大市场。回乡整理祖屋的张秀宝对记者感慨:“原来手艺人比种地的农民挣钱,但做生意的又肯定比手艺人挣钱。我们小马坊村村民都是亲戚朋友,大家出去最开始都是靠别人拉一把,然后自己的生意才能做起来。”
本家帮本家,亲戚帮亲戚,朋友帮朋友,小马坊人在领头雁的帮助下,一个一个西飞去了西宁,到如今小马坊村闯西宁的人有三四成都在西宁买了房安了家,落户的也不少。张建军告诉记者,前段时间统计了一下,各户妻子儿女全部加起来总人数已有800人。
党支部和商会是“娘家”,一起使劲演绎新晋商传奇
随着到西宁闯荡的小马坊人增多,大家开摊的活动板房一家挨着一家,几乎连成了片。随着生意越做越好,经济纠纷、邻里矛盾等问题也越来越多,张建军和一些党员萌生了成立党支部的念头。“2009年,在西宁城北区政府和临县城庄镇的支持下,临县小马坊村驻西宁党支部成立了。我们主要起桥梁纽带的作用,小马坊乃至临县每年都有新人来西宁做生意,我们就是建立一个平台让他们有地方去,帮助新到的人立足;乡亲们之间有矛盾、经济纠纷我们出面调解,把矛盾化解;再一个就是督促商户们诚信守则、合法经营,把我们晋商的典范树立起来。”说起成立党支部的初衷,党支部书记张建军津津乐道,“至今为止,我们小马坊人在西宁做生意的没有一家是骗人的。临县人在山西的口碑不太好,但是在西宁是相当的好。我们还有党员示范户,至少有七八家,顾客们也都很信任我们。每年都会发展新党员,每两个月还会搞活动,旨在让大家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
经商之外,党支部还发动商户们为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捐款。“前段时间小马坊村里一个妇女得了白血病,商户们还捐了五六万元。”
在西宁经商的小马坊村民视党支部如“娘家”,找到了依靠,找到了说理的地方,很多问题迎刃而解,反过来又促进了生意繁荣。
2011年,常聚首的山西商人们开始积极地筹备成立商会。于是,100多号人成立了青海省山西商会,其中两个副会长和三个理事都是小马坊人。长江后浪推前浪,有出息、有能力,能够很好与相关政府部门协调联系、能够处理好各项对外事宜的年轻人,被大家推举出来。在采访中,很多人跟记者提起年仅26岁、头脑灵活的副会长张峰峰。
几经辗转,记者联系到了张峰峰。他告诉记者,因为家穷,他14岁就出来走南闯北。去湖南做水产生意,在离石开出租车,到太原做小生意,往青海泾县跑货车拉煤,社会这所大学让他吃了很多苦,也增长了很多见识。2008年在老乡的帮助下,张峰峰从亲戚处借来了26万元,开始在西宁做起了钢材生意。刚开始起步生意很艰难,自己多年在外,小马坊的人很多已不相识,父亲过来帮忙,小马坊人认他,有个困难帮一把,很快他赚到了钱。父亲将生意全部交给张峰峰打理,2009年注册成立了公司。而今,买了两套房子,买了奥迪A6,他也有了几百万元的身家。“可能是我常年在外跑认识人多,所以大家就推举我入会。”张峰峰说起商会,依然离不开生意经,“这几年大家都赚钱了,但是现在做生意比前几年难,靠的多是人脉关系、老乡感情。加入商会,还是那句话,人多力量大,一个事情要办成不容易,但是大家凝聚在一起这个事就好办多了,或许就办成了。”张峰峰说,商会如今的头等大事,就是解决钢材场地稀缺问题。如今西宁城北区到处在盖楼,他们的场地必须要迁到郊区,不管是买地还是租地,必须有个立足之地,如今这件事还在积极推进当中。像这样的大事商会出面协调,就比单个商户的力量要大,效率要快,成功的几率要高。
年轻人渐成生意主力军,积极拓展新的生财之道
当最早闯荡西宁的父辈逐渐老去,不管是外出读大学的儿子们,还是跟老子一起创业的儿子们,现在大都顺利地接过了父辈的生意。
村长霍乃喜告诉记者:“我们村子出去做生意的基本都是这样的——老子带着儿子去闯荡。刚开始做生意必须有个大人在,毕竟年纪长见识多,什么事都能拿个主意,不然像大单子赊账什么的年轻人不敢做。到后来生意做好了,‘老子’年纪大了就都交给儿子了。叶落归根,‘老子’就回来盖房子,还是想住在老家。我们村大部分的小二楼都是近三年盖起来的。”
霍乃喜的儿子霍旭鹏读的是太重技校,2007年还未毕业他就经人介绍与现在的妻子结了婚,在临汾跟随丈人开起了超市。2008年毕业,他与妻子转卖了超市,带着6个月大的儿子怀揣着各处筹得的50多万元,转战西宁自己开起了店。而今的霍旭鹏只有26岁,却已是做了6年生意的老生意人:“赶上西部大开发,大家都在那边赚钱了,我也想去闯闯。刚开始没有客户,卖不动,每月60元一平方米的房租,租了120平方米,一个月下来我们连房租都卖不够。”
霍旭鹏的儿子还在襁褓之中,无奈,父母亲转租了家里的超市陪他到西宁。然而,父亲霍乃喜是村长,村里的事多,加上在西宁有高原反应,待了几个月就回了小马坊。一切只得靠霍旭鹏自己,好在他从小就看着家里开超市,霍旭鹏自己也开过一年的超市,他知道做生意必须得守着摊子等顾客上门。一步步慢慢开始,报价相对低利润也少,第一年他的财务是平账,第二年才挣了20多万元,但之后生意逐渐红火。
如今,霍旭鹏在太原买了房,笑称是给儿子买的,开回了一辆宝马车。2011年,自己在西宁买了辆出租车,还跟丈人又合买了一辆,当初买的时候一辆车20多万元,如今已涨到40多万元,一辆车的租金是每月4200元。他说,现在钢材生意没有以前好做,加上今年家里太忙了,临县修高速、修铁路,都修到了小马坊村,工程很多,家里开着超市、饭店还做着水泥生意,他索性关了西宁的生意回家帮忙。
生意人哪里有好项目就去哪里投资挣钱。如今,小马坊人在西宁钢材生意照做,可也在寻求合适的机会拓展生钱之道。当初最早开始做钢材生意的张建强,而今主要做起了小二黑酱油醋公司,而大多数外出赚了钱的小马坊人也在寻求增值渠道。
除持续扩大钢材生意、将钱存进银行、回乡修建祖屋之外,小马坊人更是在西宁、太原、临县县城等地买房,有些人甚至全国各地四处置业,车子也从十几万元换到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每到过年,小马坊村从西宁开回的车,大街小巷都停满了,宝马、保时捷多得很。
他们寻求新的增值渠道,买店铺、买出租车。有的买了店铺自己做生意,大多则是出租用来养老。出租车市场曾有巨大的利润,最早西宁一辆出租车5万元,现在40多万元,临汾一辆出租车10多万元,现在30多万元。有的人家甚至三四辆地买,钱短缺的也会两家合买。近三年,临县人买出租车的人特别多,至少有150多辆,小马坊村也买了几十辆。
小马坊村人搭上了西部大开发的顺风车发家致富,凭借自己的勤劳智慧演绎了自己的中国梦。有这样一群奋发努力开拓的人,新晋商传奇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