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金谈2015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社会蓝皮书:2015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时间: | 2014-12-26 10:00:00 |
地点: | 人民网 |
简介: | 12月26日10时,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陈光金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以“社会蓝皮书:2015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
访谈背景
中国社科院12月24日发布《社会蓝皮书:201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显示,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社会正在城镇化、劳动力供求关系、收入分配等六大方面的经历转折,中国必须适应经济“新常态”的特点来构建经济社会发展新战略。蓝皮书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的社会发展为主题,分析预测了在全面深化改革时代,中国社会形势的总体态势。
陈光金
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我是陈光金。 [10:21]
主持人
请您评价一下2014年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形势。 [10:27]
陈光金
2014年中国社会整体发展形势基本平稳的,这个平稳发展也表现在多个方面: 第一个是就业比较稳定。经济增长的速度下降没有给就业带来太大的振荡,大学生就业也不像年初很多媒体所预测的那么难,原来媒体预测今年是更难就业季,但是从各方面反映来看,虽然今年大学生总量达到727万,但是就业来看好像也没有太太多的激烈的其他各种形式的反映。第三方面来看,城乡居民的收入增幅也还是比较可观,前三季度农村居民的现金收入的实际增幅是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是6.9%,收入增长从这方面来看,跟往年相比,比如去年农民的收入增幅也大于去年的增幅。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增幅也略微高于2013年同期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今年前三季度是6.9,去年前三季度是6.8。除了这个之外,社会保障和救助这块的发展也是稳步推进的态势,整个的五大险种参保率都有一定幅度的提升。另外,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也有所提升,大多数省份都出台了提升待遇水平的有关政策。其他方面,比如说医疗、卫生、教育,这些方面也有不少的改革措施出台。从总的情况来看,医疗卫生这块,一个是加大政府的医疗卫生投入的力度,另一方面,在药品价格公立医院、分级卫生医疗体制等方面都有所推进,但是效果还不是特别明显,因为从我们分析报告的结论来看,从中国比如说医疗卫生这块,卫生总费用、总支出占GDP的比重是5.6%,相当于国际上的中高收入水平国家卫生总费用支出占GDP比重的水平。但是,我们的政府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仍然还是低于中上收入国家相应的比重,所以政府还有加大投入卫生支出的空间。另外,个人家庭卫生支出这块比重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还是下降趋势不明显,还是比较大,所以今年的医疗卫生负担还是比较大的。尽管如此,国家政策上的改革、制度上的改革还是在不断的推进。另外,在其他方面比如说社会的稳定等方面,总体还是不错的。虽然有一些比如说暴力恐怖事件,对社会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另外一些社会矛盾冲突也有所反弹。这也是新常态下的转型适应过程当中可能要出现的一些问题。 [10:28]
主持人
从宏观经济学的观点来看,经济增速回落可能会必然造成就业人口的减少,但是您刚才提到2014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增就业1000万人,经济增速放缓并未造成就业振荡,主要原因是什么? [10:32]
陈光金
这里有个说法要纠正一下,经济增速的回落不会直接造成就业人口本身的减少,只不过经济负增长会导致失业的增加,这个问题的提法应该是为什么经济增速的回落对新增就业的影响不大。这个确实是很多人都研究的一个问题,因为从以往的经验来看,GDP的增长直接与劳动就业的增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八、九十年代,尤其是九十年代前中期我们会看到,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业可以增加100万,甚至更高达到200万的幅度,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或者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半期,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是在下降的,这段时期里的很多年份,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业能够增长的量大概是五六十万人,多的时候也就是八十万人。所以从这点来看,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一两个点,从这些年的总趋势来看,它本身带来的对就业增长的冲击,应该说是幅度没有八、九十年代那么大。 第二个,我们会看到经济增长的结构,产业结构在发生调整,服务业的增加值从现在来看已经超过了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增加值,服务业我们知道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服务业本身因为是高中低端都有,尤其中低端的服务业是就业容量比较大的,就业弹性比较大的,或者说是劳动密集型的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服务业规模的扩大,能够容纳更多的劳动就业,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还有一个方面,整个的经济体当中,在人们的经济活动当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经济活动并没有进入统计的范围,有的人说这属于非正规经济或者叫地下经济,这里的地下不是说非法不非法的问题,它是统计不到,总之是非正规经济吧,这块其实体量也很大,也就是说中国就业有很大的弹性,而这部分能够形成一个弹性空间,我们平时在统计数据上是看不见的,尽管可能还有一些新增人口的就业问题,从统计上没有解决,实际上他们并不一定就没有劳动就业没有收入,所以也没有造成大的影响。 另外,我们还要看到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每年的新增劳动力本身实际上现在已经开始减少。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几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之下,今年尽管经济增速回落到7.4%左右,但是对就业还是没有造成大家能够感觉到的冲击。 [10:35]
主持人
随着中国未来老龄化加深和产业转型,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剧,您认为中国应该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个问题? [10:36]
陈光金
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百八十个,多的时候一百来个,少的时候九十来个,城市的劳动力市场的监测情况来看,确实现在已经出现了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双重的变化。从供给的角度来看,求职的人数在今年三个季度综合来看是减少的趋势,包括环比也包括同比,这种趋势都是减少的状况。比如说他们劳动力市场监测报告说,有一个概念叫求职指数,这个指数大概去年是99,今年是92,就是求职增长指数,100是表示持平,小于100表示减少,高于100表示增加,这个来看显而易见增量是在减少的。这个也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已经到了转变的阶段,过去我们都说农村廉价劳动力可以无限供给,现在看起来这个趋势基本上是终结了。 另一方面,从需求方面来看,监测结果显示,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更高了,有一个叫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的指标,按照这个指标来看,普通劳动力的比值仍然还是小于1的,也就是说供大于求。不仅仅是普通的,初级技师拥有这样证书或者拥有这样的能力的人,市场对他们需求也在下降。现在劳动力市场对于中级技师、高级技能人员的需求是在增长,而且增长的非常快,比如第三季度对于高级技能人员的增长是增加100%多,接近120%。 现在来看,一个劳动力总量供给是在下降,我们过去这种简单的依赖低素质的廉价劳动力,这个素质不是做人的素质,而是劳动技能比较欠缺,主要依靠体力来参加工作的这种情况。这样一种依赖低素质廉价劳动力来获取所谓的人口红利,这样的经济模式肯定难以为继了。同时低素质的普通劳动力他的空间也会压缩,因为产业自身在升级,结构在调整,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劳动力成本肯定上升,另一方面企业对劳动力素质提高了,所以劳动力就业的问题下一步不仅仅是岗位空缺的问题,而是说可能有岗位没有能力适应。这就是一种矛盾,这种矛盾怎么解决?从企业来讲,肯定是要加快产业升级,就是说你不要再过多的依赖廉价劳动力。从劳动力供给角度来讲,就需要加强职业教育和劳动培训,这个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改革我们的教育体系,尤其是高等教育体系,就是正式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中级到高级的体系,正式的建立起来,这样的来不断的提升劳动力的素质,这是教育。还有培训这块也很重要,我们国家的培训现在是“多龙治水”,很多部门在做这个事情,但是效果不是特别的好,有时候跟风的比较多,一下子都说要电脑培训就都培训电脑,或者都培训理发,类似这种形式我们需要改变。过去我们政府对于劳动就业培训的支撑,主要是对于那些提供劳动培训服务的供给,给他们进行补贴,当然将来还是要给予补贴要投入,但是很可能我们需要把主动权交到接受劳动服务的劳动者,让他们选择他们认为合适的培训。比如德国有个体系,他有培训券,国家是把培训券交给那些需要培训的人,比如说新失业的人,新增的就业人口,给他们提供这种培训券,然后他们拿着培训券,根据他们自己对于工作的期望和他们自己的兴趣、偏好,到劳动培训服务市场去购买培训服务,当他感到满意了,他觉得这个培训达到了他参加培训的目标,他就可以把这个培训交给这个培训服务的供给方,培训服务的供给方拿着这个培训券到政府有关机构兑现。这样更加强调了接受培训的劳动力的主动权,可以提高培训效率和效果,我想这是很重要的方面。 那么还有很重要的,就是说整个的职业教育体系,国家有关部门提出招生就是招工的战略目标,并且实施现代学徒制,在这方面搞好学徒制,按照国外的经验,比如说德国的经验,必须有企业来配合,所以政府对于企业接受比如学校过来当学徒的政府是有鼓励的,有激励措施的,我们也需要在这方面作出努力,就是说鼓励和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这样的话多方努力,一方面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素质水平,另一方面也使企业通过这样一种学徒制,能够有更长的时间和缓冲的空间,来选择适合他的劳动力。这是双赢或者是多赢的,国家培训的钱也没有浪费,劳动者也得到了提升的机会,企业在培训学徒的过程当中也获得了部分的红利,同时也为他自己将来要选择合适的人提供了新的机会,这是多方共赢的办法,一个是需要教育体制改革,还有劳动培训体系改革。当然这个中间还有一点,国家财政对于劳动就业的投入要有实质性的增加,我们现在有一个分析,国家大概在劳动就业方面的实际支出,我也算了一算,那个预算执行有个表,2013年中央与地方有个详表,我统计大概2013年是800多亿,800多亿占GDP的比重大概是百分之零点五左右的水平,我们是40多万亿的GDP。在发达国家来讲这个比重一般可以达到1%,所以我们说还要加大劳动就业的培训财政支出力度,这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案。 [10:51]
主持人
社会蓝皮书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6.9%,那么前者是高于后者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