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毛之地”到“塞上绿洲”——山西右玉六十多年的绿色接力

26.09.2014  17:51

  【解说】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山西右玉县右卫古城北城墙拍摄的一张照片,强劲的风沙将6米多高的城墙掩盖,在城墙外形成了能上下汽车的沙坡。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在新中国成立65周年前夕,记者再次来到照片的拍摄地时,昔日的沙坡已变成了一片翠绿的小树林,挺拔粗壮的大树见证了60多年来右玉的生态变迁。

  【同期】右玉县前副县长 王德功

  右玉过去被人称为“不毛之地”,所谓不毛之地,就是整个右玉的大地上,土壤沙化,黄沙漫漫,尤其是风大,过去人们说,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堵门。

  【解说】解放初期,该县1967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仅有残次林8000亩,森林覆盖率为0.3%;风蚀、干旱形成的土地沙化面积达到22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6.2%。

  “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是多栽树。”新中国成立后,右玉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提出了这样的口号,不久,全县就开始了声势浩大的植树造林活动。

  【同期】右玉县前副县长 王德功

  我还是带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参加了全县干部的植树造林动员大会,那个动员大会就在右玉北门外的黄沙洼里,当时全县的机关干部,上到书记,下到当时我们小学生,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去参加植树造林的动员大会,可以说从那个时候的动员誓师大会开始,拉开了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序幕。

  【解说】从此,右玉县开始了60多年的植树造林工程,一代又一代的右玉人民进行着绿色接力,不曾停歇。

  老墙框村村民王占峰,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扎根石炮沟,植树造林一干就是三十多年。春天种树、夏天除草除虫、秋天修枝、冬天平整土地,已经60多岁的王占峰依然浑身是劲,他说种树让他充实快乐。

  【同期】山西省右玉县老墙框村村民 王占峰

  它是一种乐趣。因为啥呢?你不做,坐那,越坐越懒,你做事情,越做越清醒。因为啥呢?你今天栽一亩树,栽成了,看见这点成绩了,他明天还要栽,今年栽10亩,明天栽20亩,10亩看得不起眼,还要栽20亩。因为啥呢?他看见成绩了。

  【解说】60多年来,当种树已成为一种习惯,右玉的生态环境也就自然得到改善。如今,右玉县林木覆盖率由解放初期的0.3%提高到目前的53%,在全县范围内基本形成了一个网、带、片、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林工程,为整个华北及京津地区提供了一道生态保护屏障。

  【同期】右玉县前副县长 王德功

  右玉的领导,右玉的人民,有一种坚持不懈的奉献精神,他们奉献的是心血与汗水,收获的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由不毛之地变为塞上绿洲,营造塞上绿洲的生态园林过程中,确实是领导一任接一任,人民一代传一代。

  【解说】60多年的奋斗历程,右玉生态环境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的建设成就,成为新中国生态建设过程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新华社记者徐伟、王陆城(摄像)山西右玉报道。(完)

我省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和山西省气象局6月8日18时5太原新闻网
特色民宿有点火 暑期“情怀经济”催热特色民宿
  田园情怀、窑洞情怀、大院情怀……如今,太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