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万人口脱贫如何攻坚? 且看代表有何良策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此刻,距离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足5年时间,目前山西尚有贫困人口232万,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决不落下一个贫困村、决不落下一个贫困户。
脱贫工作如何“精准滴灌”、攻坚拔寨,成为了出席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代表们关注的热点,大家纷纷畅谈感想,建言献策。
在号准“贫脉”上下功夫
“精准”是十八大后出现的与扶贫工作相关的高频词。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这一思想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遵循。
吕梁市是我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省人大代表、吕梁市市长王立伟告诉记者,经过多年扶贫开发,全市贫困人口仍有48万,占到全省的22%,且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打好脱贫攻坚战役最为重要的是把贫困户找准、把项目对接好,把资金用到位。下一步,吕梁市将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创新精准考核机制,建立健全精准投入机制,确保贫困群众同步奔小康。
从“瞄准区域”变为“瞄准个体”,要打好精准扶贫这一仗,任务艰巨。隰县黄土镇黄土村通过建档立卡“回头看”,目前全村有贫困户352户,贫困人口931人。省人大代表、村委会主任苏根建议:要重视和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增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硬实力和硬支撑。他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只有集体经济有实力了,才能确保脱贫不返贫。”
大宁县算得上是我省最贫困的县区之一,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省人大代表、大宁县政拓农业产业开发公司总经理单保明组建农业示范园区,带领当地4个乡镇发展设施蔬菜。他认为,精准扶贫要做到号准“贫脉”“对症下药”,找对找准扶贫对象是关键。只有做到对每村每户每人的贫困状况了然于心、心中有数才能工作有方。只有贫困根源摸“准”了,帮扶措施才会更有针对性、灵活性和实效性。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代表们的谈论中,大家一致认为,要蹚过深水区,打赢攻坚战,就必须将以往“大水漫灌”或“撒胡椒面”的粗放式扶贫向精准扶贫转变。精准扶贫重在解扶贫中的难题,破脱贫中的瓶颈。只有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突出协作性,提高实效性,才能真正让贫困群众祛贫根,奔富路。
在切断“贫根”上做文章
贫困地区,贫在没有产业支撑,困在没有产业推动。实践证明,要切断“贫根”,就必须培育富民产业。
“新时期的产业扶贫动手更要动脑,要立足特色资源,对接市场潮流,嫁接互联网络,这样才更有利于顺势而上,兴产业富万家。”王立伟代表表示,发展产业是小康之基。就吕梁来说,未来重点围绕实施100万亩经济林提质增效、100万千伏光伏发电、10万贫困人口护理培训“三个一”扶贫行动,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也是省委、省政府为吕梁量身打造的产业扶贫行动计划,我们要抓住机遇,全面落实开展。
吉县因黄河壶口瀑布而闻名,因“苹果之乡”而享誉全国。省人大代表葛峰现任吉县顶吉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多年来从事苹果深加工。
葛峰代表建议,产业要做大做强,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农产品种植和单一产品的开发上,必须进一步延伸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要发挥致富能人的带动作用,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动力。
对于底子薄、竞争力弱的贫困地区而言,资金是一个共性难题。
“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并非单纯的‘你给我接’,而是要找到利益‘共赢点’,这样才能长效持续。”单保明代表坦言,融资难是企业产业扶贫面临的最大难题。他建议,政府部门在资金上应给予扶持、倾斜;金融部门要尽量放低贷款门槛,帮助企业融资。
农民是发展产业的主体,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直接决定着产业发展的水平与效益。
省人大代表、石楼县农委农业技术推广站张海平常年服务基层,对农技推广有着自己的想法。她认为,技能培训要以产业项目为切入点,通过项目实施,把能学、能干的技术教给农民,从而增强农民自身脱贫致富的信心和能力。
在聚合“力量”上想办法
当下,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期。确保按期完成任务,必须凝聚更多力量共襄扶贫。
“众人拾柴火焰高。”王立伟代表表示,从吕梁这几年的扶贫成效看,社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生力军,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可以实现多赢局面。他建议,从各方“单打独斗”到整合资源“握拳出击”,必须健全组织动员机制,搭建多层次、宽领域、大格局的扶贫开发平台,让社会扶贫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
以政府为扶贫主体的模式面临“钱从哪来”“钱花哪里去”的多重困境。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可有效缓解这些难题。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有助于补齐政府扶贫的‘短板’”。张海平代表告诉记者,目前石楼县约有贫困人口4.6万人,约占总人口的41%,脱贫任务十分繁重。她建议,积极宣传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先进典型,发挥引领、示范与辐射作用,盘活各方资源向脱贫攻坚汇聚。
“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方式可以结合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单保明代表建议,社会扶贫不能光靠行政手段、行政力量来推动,要不断创新社会扶贫方式,运用市场的杠杆,撬动社会力量加入到扶贫工作中。
如何奏响社会扶贫“大合唱”?葛峰代表建议,激发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扶贫开发,既要有好的平台和好的载体,更要有好的机制和好的办法,这样才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脱贫攻坚是一项全社会的工程。一些代表认为,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艰巨的任务,特别需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不少代表建议,应树立“大扶贫”思路,只有贫困地区内外、中央与地方、官方与民间共同行动起来,才能下好扶贫攻坚这盘大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