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生动的中国立法“公开课”
新华网北京3月9日电(记者孟娜 姬少亭)80分钟,11个问题,满满当当。记者会结束时还有多名记者在举手,意犹未尽。9日下午,梅地亚中心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记者会俨然一场生动的中国立法“公开课”。
发布会预计下午3点举行,2点20分左右已经有不少记者来到会场。来自华尔街日报、法新社、日本亚洲通讯社、联合早报等海内外众多媒体都对这场记者会非常关注。
日本亚洲通讯社社长徐静波已是第18年参加两会报道。“今年是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局之年,所以对立法法修改很关心”。
下午3点,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阚珂,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郑淑娜,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主任袁杰、刑法室主任王爱立、国家法室主任武增落座,记者会准时开始。
阚珂的开场白虽然简短,但很有民主“科普”的味道。去年和今年两次有关人大立法工作的记者会都安排在张德江委员长作常委会工作报告之后。现在人大会议的各项议程正按计划有序地进行,这说明全国人大会议制度完善,全国人大的工作安排规范,这是民主的制度化。
“全国人大依法通过会议行使职权。大家知道,每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都在3月5日开幕,对一年的工作作出安排。今年还审议立法法修正案草案,这是我国人民自己管理国家的具体体现,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他说。
提问时间开始后,各家媒体竞相举手发问,直指关键话题:“中国的法治建设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全国人大有什么硬办法、硬指标让人大代表在立法中更能说得上话、做得了主”、“人大如何在日常和重大工作中接受党的领导”、“立法实践中大量的法律案都是由政府部门牵头起草,难免夹带私利,立法法修改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加大反腐败的国家立法具体有什么安排”、“立法法修改后,像限行、限购这样的‘红头文件’会不会被视为违法”……
法工委负责人对各种问题的回答详尽有力。
在回答如何破除部门立法夹带私利的问题时,郑淑娜表示,要注重发挥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立法法修正草案从法律项目立项、法律起草、审议以及更多发挥人大代表作用等作了规定。
她说,草案对完善行政法规的制定程序也作了规定。规定重要行政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要由国务院法制机构组织起草,不能由部门起草。另外,行政法规在起草的过程中要广泛征求意见。草案还对部门规章权限进行规范,制定部门规章不得增加本部门权力,减少本部门法定职责。这就是说不能“法外设权”。
在回答“让284个设区的市都有地方立法权,这样一来是不是下位法与上位法之间会有冲突现象发生”这个问题时,郑淑娜表示,维护法制统一才能保证法律能够正确有效实施。
立法法修改,赋予所有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这是一个制度上的重要变化。但大家担心,立法主体多了、立法层次多了,怎么保证法制的统一,避免立法过多过滥,以及有的地方甚至变为长官意志。
她说,如何防止出现上述情况?立法法修正案从事前、事中和事后建了“几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叫做“全面赋权、稳步推进”。立法法修正案规定,省一级人大常委会要根据设区的市人口数量、地域面积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立法需求和立法能力等因素来确定设区的市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具体步骤和时间。不是说一下子全部放开。
“第二道防线”是“不全放开”。立法法修正案对设区的市立法权限作了一定的限制,限定在城乡建设和管理、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保护这样几类事项上。这之外的事项还是要执行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地方性法规。
“第三道防线”叫必须遵守不抵触原则。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不得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包括所在省地方性法规相抵触。
“第四道防线”是要报批准才能实行。设区的市制定出的地方性法规要报省一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才实行。最后一道防线是备案审查制度。
发布会结束后,获得了提问机会的徐静波表示,“问题回答清楚了,而且通俗易懂”。
湖北日报记者刘娜会后表示,她提的关于税收法定的问题得到了易懂的答案,回答很接地气。
华尔街日报记者李肇华在中国生活已逾十年,讲流利的中文。他今年两会参加的记者会不多,但很重视今天这场关于立法法和立法工作的记者会。“感觉今天讲的每一个问题都非常重要、切中要害”。
责任编辑: 孟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