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具有山区特色的移民新村

31.07.2015  12:25

              2004年以来,石楼县移民搬迁走过10多个年头,我县的搬迁项目实施的如何?移民村的发展变化如何?带着这两个问题, 我们组织人员深入到小蒜镇教鹏焉移民新村进行了专题调研。我们随车沿着柏油路经过镇政府来到教鹏焉,俯瞰全景,喜出望外,一排排整洁的移民房屹立在弯曲的山区,移民住 着舒适的平房,家家有项目、人人有事干,个个移民笑逐颜开,收入逐年上升,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的新气象。

煎熬困境中的教鹏焉

              教鹏焉村位于黄河东岸,是石楼县小蒜镇的一个行政村,座落在三条岭上,全村委有8个山庄窝铺的小山庄,各村梁峁林 立,沟壑纵横,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十年九旱,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全村委320户1186口人占地8535亩,其中耕地4313亩,退耕3414亩,间作劣质枣林2200亩,地下没挖的,地上 没抓的,手中没花的,心里没盼的,村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披星戴月,栉风沐雨,辛勤耕耘在贫瘠的土地上,风调雨顺年可以填饱肚子,遇上灾年连肚都填 不饱,一年下来绝大多数家庭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徘徊在四、五百元,寅吃卯粮,发展生产靠贷款,住的土窑洞,吃水下沟挑,遇上疾病无钱治病,小病靠低抗,染成大病东借西 凑债台高筑,孩子们上不完初中就辍学,多少年没有一名受过大学教育的孩子,就这样祖祖辈辈周而复始,一直挣扎在贫困线上,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夙望只是一种“梦想 ”。
              教鹏焉村贫困群众如何脱贫走向富裕,这一难题一直在村两委班子和全体村民脑海里盘旋着、谋划着。通过外出参观,分 析研究,在全体村民中开展了社会在前进、国家在发展、我们村委怎么办的大讨论。通过一场大讨论,村干部群众逐步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面貌,必须从过去以地为本, 以村为本转变到以人为本,以改变人居环境,合理调整生产要素为主的轨道上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抢抓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 争取资金移民搬迁建设新农村,既是我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砥砺前行中的实践

              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2003年村两委班子,首先制定了教鹏焉10年建设规划。当时其他县已开始实施易地扶贫大搬迁,石 楼还未开始该项目的实施,村委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在荒无人烟的教鹏焉进行了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由村委为村民担保贷款,新建移民新村,将教鹏焉8个百口人以下村庄的老百 姓集中到教鹏焉居住,彻底改变贫困群众的居住环境,生产条件,思想观念。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乡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从2004—2012年的10年中,有关部门共 支持资金791.16万元。一是易地扶贫资金200万元,2004、2005、2012三年新修移民房130套,将周边百口村的贫困群众600口人移入教鹏焉,建成了移民新村,彻底改变了移民的居 住环境,生产生活条件;二是教体局资金81万元,新修教室4间,办公室4间,建成可容纳200余名学生的寄宿制小学,保证了移民孩子有学上。2006年学校及时扩建,又新修了楼房 办公室、教室各4间,2007年又扩建10间宿舍、餐厅、厨房各1间;三是县水利局人畜饮水投资23万元,新修了上下水池、机房,安装了管道,使移民家家吃上了自来水;四是电力 公司农网新建工程资金12万元,安装了变压器,铺设了入户线路,使110户移民家家点上了电灯;五是以工代赈、县财政资金、新农办资金218.8万元,铺设了小蒜镇到教鹏焉油路 6.2公里,结束了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水铺路偏僻闭塞的局面;六是扶贫、民政、财政99.36万元,新建老年活动中心、村巷油路水泥路、活动广场、文艺舞台、街道排水、街道 亮化等工程;七是省农财、县财政整村推进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157万元,扶持天顺枣品加工专业合作社、栽植核桃700亩,完成退耕还林补栽补植,改良嫁接劣质红枣0.5万亩 ,打骨干坝三条,可造“两高一优”农田900亩。后续产业、基础设施的配套,为移民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奠定了基础。
            在每一个项目的具体实施中,为了规范管理,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一是每一个项目实施前,在村两委班子的领导下,成立民 主推荐选举产生的项目实施、监督管理小组,整个项目由实施小组组织实施,监督小组全程监督;二是每一个项目实施前,工程竣工后都要在村内显眼的地方公示公告村民,让村 民心里明白,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三是每一个项目组织实施时,必须经村民议事会讨论,选择有资质的工队实施,严格杜绝人情工队实施项目,确保了各个项目的质量;四是每一 个项目的资金都采取村财乡管,严格按照《山西省财政厅扶贫资金报帐制细则(补充)办法》认真组织实施,严格程序报帐;五是村两委班子在村民充分酝酿讨论的基础上,年初 制订了确合本村实际的年度计划,按照年度计划梯度推进实施。

脱胎换骨的教鹏焉

            民生就是最大的政治,老百姓的好日子是最直接的诠释。对于那些居住在偏远山区的农民来说,有一条路能走出大山,有一台 电视能够看清楚,有一所安全的学校孩子能够读书,小病小灾有个地方能够看病取药,家家户户有一个增收的项目,这是移入教鹏焉群众做梦都不敢想的,可现在这一切都实实在 在地摆在了他们的面前。老百姓笑了,每一个人都可心感到笑容真诚、质朴,感动直达心底。
            教鹏焉村通过移民建新村,将一个自然环境恶劣,资源贫乏,信息闭塞,被人们遗忘的荒山变成了远近闻名畜禽养殖专业村, 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模范村,红枣加工专业合作社的带动村,人们向往的省级新农村示范村。慰蓝的天空,宜人的景色,啾啾不息的鸟语,沁人肺腑的花香,旱涝灾害的减 少,绿树环绕的村庄,宁静安详的生活环境,加上一排排瓷砖贴面的平房矗立在街道两旁,在阳光的照耀下,整洁靓丽,显示着庄户人家的富足和现代。2012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3000元,是2003年578元的5.19倍,比全县人均纯收入增收548元,移民项目的拉动,集居人口达到680人,比原移民600人增加了80人的集聚人口。村民家家有增收项目,人人有事 干,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安居乐业、和谐发展、繁荣昌盛的发展趋势。全村27户办起了家庭养猪场、养羊场;13户办起了信息网络、饮食服务、小商品门市、面粉加工、电 焊等服务网点,输出富余劳动力80余人。2007年20户参加办起了天顺红枣加工专业合作社,2009年15户参加办起了如意红枣专业合作社,年加工红枣80余万斤;全村有6名学子考上 大学生,其中一名出国留学。村穷、民穷的贫困村成为逐步走上富裕的向往村、示范村、领导群众认可的先进村。

对教鹏焉移民的深刻启示

            “把钢用在刀刃上”说来是一句俗语,其实体现的是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梦的体现。解读石楼县教鹏焉易地扶贫 移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做法,让我们调查人员深切感受到五点。其一易地扶贫移民搬迁打基础,整合资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要有一个切合本村实际的规划,按照规划循 序渐进分年度高标准高质量实施。特别是在“一村一品”、移民后续产业增收的产业链上下功夫作文章,使老百姓有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为实现小康奠定基础;其二 ,易地扶贫移民一定要有一个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清正廉洁、不谋私利、真心实意为移民想办事、办好事、办大事、办成事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关键 所在;其三,易地扶贫搬迁,一定要尊重群众的意愿,每干一件事都必须经村民议事会讨论、村民代表参与监督、公示公告,阳光作业是移好民、建设新农村的前提和条件;其四 ,易地扶贫搬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从一个小细胞入手,注入养份,产生活力,带动整个肌体,但一定要把培养村民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积极性 放在第一位,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其五易地扶贫搬迁一定要整合各方面的资金,结合当地实际,解决好移民的基础设施、后续产业,拓宽增收渠道,使移民有一个舒适的环境、 稳定收入的来源,才能实现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效果。

责任编辑:周希泉    审核:周希泉    审定:李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