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外绿色扎了根

14.10.2018  21:01

    30年多来,他们立足“绿色发展”新道路,为世人展示和践行了“挖煤不毁环境、生态治理显著、产业循环开发、人与自然共生”的转型发展之路,走上了“生态反哺经济”的圆梦之路。

    最让杨建民引以为豪的是他出版的摄影集——《雁门长城》。这是他花费四年时间、用镜头记录雁门长城的雄险奇美和长城人家生产生活、彰显朔州风骨的精品之作。

    不过对于记者一行而言,这位分管矿产资源管理的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

    自豪写在他的脸上:“平朔矿区的采空复垦区已形成较为完备的生态恢复系统,示范作用显著,生态修复让朔州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目前,我已经通过相关渠道建议由市政府牵头并协调中煤平朔集团公司,共同建立朔州安太堡国家矿山公园。

    众所周知,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采煤以及矿产品加工业曾为当地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但长期开采和粗放经营,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满目疮痍的山体给人留下了抹不去的“黑色印象”。

    如何让采矿与生态修复兼容?身在山西朔州的中煤平朔人给出了最满意的答案。30年多来,他们立足“绿色发展”新道路,为世人展示和践行了“挖煤不毁环境、生态治理显著、产业循环开发、人与自然共生”的转型发展之路,走上了“生态反哺经济”的圆梦之路。

雁门关外孕 育奇迹

    平朔矿区的安太堡露天煤矿,是1984年开工建设的我国第一个大型中外合资企业,是当时亚洲第一大现代露天煤矿,也是邓小平同志亲自缔造的改革开放“试验田”。

    1987年,作为当时亚洲最大、最先进的露天煤矿,安太堡矿以“三年准备、两年建设”的速度,创造了中国煤炭工业史上的奇迹。当时,该矿引进了国际最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大缩短了中国煤炭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使中国煤炭工业一步跨越了30年,在中国煤炭史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991年,西方石油公司退出经营,中方全面接管,当年实现原煤产量1500万吨。1997年,该矿隶属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起连续5年原煤产量突破亿吨。

    “露天煤矿开采,会产生大量剥离物和排土场形成的堆弃地貌,容易破坏矿区生态系统,也容易引发各种环境地质灾害。”据中煤平朔矿区环保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平朔矿区的实践证明,只要企业足够重视,加大投入,矿业职工就是绿水青山的建设者。

    在平朔人看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开矿,就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煤平朔集团已经发展成为矿区规模、资源回收率等多项指标位居全国领先水平的露井联采的特大型煤炭生产企业。该公司现有3座2000万吨级的特大型露天矿,2座千万吨级的现代化井工矿,6座配套洗煤厂总入洗能力1.25亿吨,4条铁路专用线总运输能力1亿吨,矸石电厂总装机容量190万千瓦。

挖煤与绿水青山“兼容

    驱车进入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成千上万亩的大型林地蔚为壮观,草、灌、乔木次第分明,百里矿区摇曳在碧波绿浪中。不由得让人怀疑,这是矿山还是景区?

    记者了解到,建矿初期中煤平朔集团就制定了严格的《环保篇章》,在采矿与生态并重的发展理念下,推行开采方式科学化、矿井环境生态化,注重煤炭开采量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走出了一条绿色开采、绿色发展的路子。

    同行的山西省国土资源厅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称,多年来,该公司就配置专职人员进行复垦管理,以保障矿区生态安全为主要目标,复垦土地恢复为林地。近年来,随着矿区煤炭资源采掘的拓展和新土地法的颁布,公司逐步进入以农田复垦和植被恢复并重的新阶段。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平朔公司累计投入绿化复垦资金20.95亿元,完成矿区及周边区域绿化面积6万余亩,完成井工塌陷区治理面积2万余亩,复垦土地4.5万亩,矿区土地复垦率达到60%以上,排土场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平朔矿区工作人员介绍称,中煤平朔集团复垦引种了87个品种,复垦后土壤侵蚀模数比原地貌减少了194%,通过复垦措施改善了排土场平台容重,表面疏松后比表层压实的平台减少径流56%,草灌乔覆盖度达80%~90%,减少径流66%,减少侵蚀77%,复垦种植后降风速38%,明显减少了风蚀,防风林带的建立和草灌乔对土壤的熟化,为排土场平台建立农田带来了可能。

    中煤平朔集团合理的“采、运、排、复垦一条龙”作业法,改善地貌特征,填埋了沟壑,利于形成农田,控制了排土场的水土流失,彻底改善了矿区的环境形象,现已开发的农田和苗圃地均达到了当地耕地水平。经山西省生物研究所调查,矿区现有各类植物213种、昆虫600余种、动物30余种,矿区生物多样性日益凸显,由于植物繁茂,招引来了多种动物,如蛙类、蛇类、野兔、野鸡、石鸡、刺猬、鼠类、狗獾等来此定居……

    绿色已经在这扎了根。开矿前昔日寸草不生的地面已变得绿树成荫、生机盎然,荒凉寂静的生态环境如今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生态园区。

    仅平朔矿区的生活区,多年来绿化总投资达2亿多元,绿化率达到了45%以上,绿草茵茵、鲜花烂漫,目前已建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绿树成荫”的园林式生活小区。

    昔日贫脊的土地,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塞外明珠,赢得了“花园式矿区”的美誉,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百家文明社区示范点”……

资源优势化身美丽“资本

    挖掘优势资源,用足国家、省市的利好政策,是中煤平朔集团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转型之路。全面发展生态产业,成为中煤平朔保持发展连续性的战略抉择。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工作人员给出了答案。

    首先是规范设计先导,完善管理运行机制。自建矿以来,平朔公司将复垦资金列入生产成本或者建设项目总投资,土地复垦工作与生产建设活动统一规划、统筹实施。同时结合矿区的总体规划,进行整体性、综合性、超前性的科学规划、设计和布局,使煤炭资源开发与土地复垦紧密结合,实行动态控制管理。公司将表土排弃位置和数量纳入采矿生产计划中统一安排,并制定了相应的年度实施计划,遵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发展大环境绿化,消灭绿化死角,做到点、线、面结合,平面、立体结合,乔、灌、花、草结合,自然植物群落与人工植物群落结合的“四个结合”。目前,平朔矿区工业广场已形成了四季有景的园林化景观。

    其次,产学研结合层次不断提升。多年来,与科研院校合作,平朔公司黄土高原地貌重塑与土壤重构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重现、生物多样性重组等五方面理论,构建了黄土高原先锋植被与适生植物“草、灌、乔”结合的立体植被生态恢复模式,成为晋陕蒙黄土高原区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的典范。

    第三,表土剥离工艺日益规范,复垦土地综合利用奠定基础。随着采排规划、复垦造地计划、道路运输系统优化、供配电道路、边坡监测、征地与搬迁等工作顺利推进和“表土剥离-采矿-回填-复垦”一体化技术日益成熟,为后续土地综合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复垦土地上,公司培养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的生态产业,形成“复垦土地-现代生态农业”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模式。

    根据平朔矿区的复垦土地情况、土地属性,按照“平地-养地-还原-深化”的工作思路,中煤平朔集团在矿区现有区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功能区域定位,让资源优势化身美丽“资本”,全力建设美丽园区。

    尤为一提的是,在做好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同时,平朔公司积极探索复垦土地的循环利用,近年来先后开展了牛、羊、鸡、猪养殖,土豆、日光温室种植、食用菌栽培、中药材种植等试验,已投入上亿元发展现代农业。

    据朔州市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介绍,目前矿区以复垦土地为核心的生态产业链已初具规模,积极探索“以工哺农”、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建设绿色矿山,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道路。

    就在记者一行采访期间,山西日报刊发文章《塞上新曲——朔州生态修复助推经济发展的实践》。文中称,今日朔州已非“雁门关外野人家”。在这里,生态优先的观念深入人心,生态修复的实践持之以恒,生态立市的成果喜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是生态修复助推朔州经济发展的两条路径。

    这就是中煤平朔人做出的贡献。

    如今,他们已先后荣获“第七届中华宝钢环境优秀奖”、全国煤炭工业节能减排先进企业、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迎接他们的则是,争当能源行业安全绿色生产的引领者、清洁循环利用的示范者、环保生态建设的践行者、民生幸福工程的推动者,全面建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清洁能源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