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  

29.08.2014  18:53
 

 

心系造林绿化  倾力民生福祉

                        ——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视察植树造林工作纪实

 

(启动篇)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再造山川秀美的绿色山西,林业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如何让广袤的山区披上更多的绿装,如何让人居环境变的更加美好,如何让林业生态建设实现转型跨越提质增效,这些关乎长远、影响大局的问题,是当前山西林业发展的一个重大话题,受到全省上下的热切关注,不仅成为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重心,也得到省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从8月13日开始,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将先后深入太原、大同、朔州、晋中、长治五市和太岳林局对全省植树造林工作开展为期一周的视察,我厅将跟进视察行程,全程宣传报道。

      党政协同给力,评议聚焦林业。 每年对一项重点工作进行满意度测评是省人大常委会监督方式的创新和监督渠道的拓展。今年3月,省人大决定对全省植树造林工作开展满意度测评。对此,省政府高度重视,李小鹏省长明确提出这次测评不仅是对部门工作的测评,更是对政府工作的支持。任务就是命令。省林业厅接到指示后,厅党组迅速部署,抓紧筹备,李永林厅长多次向省政府进行专题汇报,由两位厅领导具体主抓,成立4个工作组分工负责,严格按照省人大视察方案确定的时间表、路线图,有力、有序、有效地完成了各项前期筹备工作。

      2014年8月13日,太原市天高气爽,迎泽大街车水马龙。一大早,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早早来到人大机关院内,集中乘坐中巴车,肩负人民重托,对全省植树造林工作进行视察。这是近十年来,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首次对林业工作的集体视察,规模大、规格高。可以预见,这次视察评议不仅是一项常规工作,更是一次对林业工作的鼓励、支持和鞭策。

      成绩催人奋进,势头必须保持。 上午8时30分,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视察植树造林工作汇报会在省森林公安局召开。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政文、张茂才、田喜荣,副省长郭迎光,部分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省政府副秘书长张广勇,省林业厅厅长李永林及其班子成员,林业厅有关处室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农工委主任谢海主持。

      会议以宣传纪录片《生态情 绿色梦》开场,纪录片用大量图文并茂的影像资料诠释了绿化山西的英明决策、生态兴省的准确定位、政策机制的不断创新、造林绿化的持之以恒,生动地再现了三晋大地由“晴翠无踪荒漠处”到“花发河边三月晴”的华丽转身。

      李永林厅长从机构队伍建设、林业产业建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法规政策制定、精神荣誉评价等五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山西林业的基本情况,对我省造林绿化、资源管护、经济林发展、生态体系建设的显著成效进行了简要概括,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行政推动持续发力、造林机制不断完善、科学造林全面推进和管理管护大力跟进等经验做法进行了系统汇报,表示将以这次视察评议为契机,努力将山西林业建设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取得更大成绩。

      郭迎光副省长代表省政府对省人大多年来对林业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近年来全省高度自觉,形成植树造林的良好氛围,是山西林业建设的根本保证;坚持敬天为民,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机统一,是植树造林的重要法宝;不断创新机制,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是做好林业工作的强大动力。他强调,当前山西林业已经进入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要落实好政策,保持好势头,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支撑。

      田喜荣副主任在听取省林业厅的汇报后指出:近年来,全省林业工作靠领导重视,靠机制创新,靠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实现了长足的、超常规的发展,不仅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赞扬,也受到全省人民的认可。他指出,今后造林绿化工作要走立法与执法并重、太行与吕梁两山并重、针叶与阔叶造林并重、造林与管护并重、生态与民生并重的路子,全面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省人大将为全省林业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法制支持。

      最后,李政文副主任作了总结讲话,他指出省人大对林业生态建设寄予很大期望,这次满意度测评就是要对全省植树造林取得的成效进行全面了解,以便更好地为林业工作提供法制支持。他认为,近年来全省森林数量呈现出天翻地覆的增长,造林质量发生了本质的转变,生态环境实现了颠覆性改观,林业工作为山西乃至全国作出了贡献,这对建国初期森林覆盖率只有2.4%,自然条件与荒漠接近的山西来讲,变化是突破性的,成绩是历史性的,评价是值得记忆的。他强调全省上下要共同努力,确保全省森林覆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留下辉煌的一笔。

      近年来,省人大对林业工作高度重视,从立法、执法、监督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无疑,这次视察必将强有力地推动植树造林工作的健康发展,并给全省林业建设带来重大影响。

 

东山改天换地绿色一路延伸

                          ——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视察植树造林工作纪实

 

(太原篇)

     

      龙城金秋,天高气爽,东山公园,万木葱茏。8月14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政文、张茂才、田喜荣,省政府副省长郭迎光,部分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一起考察了太原市东山造林绿化工程,太原市副市长魏民、市人大主任郭振中一同参加视察,区委副书记、区长李浓现场介绍了工程建设情况。

      太原市杏花岭区东山生态治理工程是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植树造林工作实地视察的第一站。从会场到工程现场的路上,造林树种的选择成为热议的话题,李政文副主任讲“千秋万代看古槐,国槐既美观又长寿要大力栽植”;“朔州一带还可以多发展一些桦树,丰富造林绿化树种。”田喜荣副主任补充道;“要多栽一些阔叶树,避免树种单一。”大家纷纷建言献策……

      一路畅谈林业,一路驱车东进。上午10时许,透过中巴车左侧车窗,在树木丛影下一块雕刻着“太原东山森林公园”的花岗岩巨石映入大家视野,东山森林公园到了。

      8月的东山松柏苍翠,绿荫匝地,鸟语花香,气候宜人……蜿蜒曲折的生态道路,将一个个极具特色的风景带连接成了一条满目苍翠的生态走廊。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近年来,在太原市委、市政府规划“蓝图”的指引下,太原市杏花岭区按照规模化、科学化、艺术化、人本化、社会化的建设原则,在东山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先后平整土地33万平方米,取缔关闭厂区227处,栽植各类树木600万株,造林9.5万亩,建成后沟、庙碉等14个大型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增加了10个百分点,将昔日荒山秃岭、满目疮痍、垃圾猪遍地、风沙满天飞的东山,建成一道太原东部的绿色屏障,也成为太原市民心中一道充满自豪感的亮丽风景线,生态东山伴随着绿化山西的进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东山生态治理只是美丽太原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太原市大思路规划,构建综合生态区、优美环境区、生态屏障防护区和经济发展区;大投入保障,连续三年,市级财政投入过亿,社会资本投入合计超过50亿;大机制激励,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园区承载、公司打造”的机制。全市坚持东西两山构建生态屏障,矿郊两区修复生态环境,城乡两域共建美丽太原,走出了一条打造森林城市、建设美丽太原的新路子。

      组成人员对林业生态工程组织实施机制非常关注,据太原市林业局介绍:这一巨变,源自市场化造林机制的先行先试。2011年,太原提出开发式造林绿化新模式,允许企业在绿化的同时,以绿化权置换经营权,先标准化绿化再有限性开发,吸引公司、大户等民营主体向林业投资、投智、投劳,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已有太钢、康培等12家企业上山绿化,总投资300多亿元,实现超过13万亩荒山的连片绿化。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太原市开发式造林机制的引导带动下,全省一批具有资金实力的企业、公司在农村看到了商机,将发展方向定位在林业,形成了政府主导扶持、企业出资经营、农户出地分成,综合开发利用的新趋势,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增绿与增收互促双赢。与此同时,积极探索购买式、合作式造林新机制,创新造林运作模式,用机制创新力量引导推动社会各界向“绿化山西”聚智、聚力,增加广大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贡献率。

      在造林参观点,大家流连于满目苍翠的造林工程,或凝神静思,或频频点头,或详细询问工程实施细节。“东山变了,越看越好看”“再过十年将大变样”“看山看水看森林,养心养眼养精神”,这一句句朴实的评语是对务林人最大的褒奖。

      金奖银奖不如大家的夸奖。透过发自内心的赞叹,体现的是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建设者的褒奖和赞美。东山的变迁,对山西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来讲,只是一隅;对建设者而言却充满艰辛;而对组成人员来讲,已经初步领略了绿化山西的显著成效,提升了对林业生态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莫道今日芳菲尽,来年绿色倍还人……

      下午,组成人员驱车北上,同朔地区风起云涌的规模造林正等待着视察组的检阅。

 

绿色崛起抓转型  林海扬帆正远航

                          ——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视察植树造林工作纪实

 

(大同篇)

 

      八月的大同,风景宜人;秀美的古城,绿韵华章。在绿染大地、林茂花香的季节,省人大副主任田喜荣带领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实地查看了大同县火山群林业工程、新荣区古长城森林公园、左云县刘家窑美丽乡村绿化,所到之处,组成人员听汇报、看工程,边看边议,大同市林业生态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人振奋,一处处规模宏大的工程更是鼓舞精神。

      以林为基生态立市,转型发展绿色崛起。 从大同市区沿迎宾大道东进,沿线绿树成荫,松涛奔涌,油松、樟子松已经成材,葱茏茂盛的树木成为了一片绿色的海洋,行进不足10公里,形态各异的火山群便走进大家视野。近年来,大同县围绕火山地质生态公园建设,在南起桑干河、北至大张路30公里的火山群沿线开展了规模宏大的造林绿化工程,造林总面积30万亩,形成一道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的绿色屏障。大同县县委书记王凤瑞讲,多年来,历届大同县委、县政府咬定造林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涌现出一大批像赵德清一样热爱林业、投身林业的优秀干部,建成90万亩集中连片规模化造林工程,不仅为大同市构建了高标准的东花园,而且赢得了投资商的信赖,今年34亿元的引资项目落户大同县,造林绿化成为对接生态经济效益的契合点。

      田喜荣副主任视察火山群森林公园后指出,火山群森林公园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下一步要在综合开发上下功夫,在挖掘内涵上作文章,在发挥效益上下气力,集中力量将火山群森林公园建成集科学普及、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为一体的高效益综合开发景区。

      走出火山群,沿环城高速进入新荣区,穿越百年风雨沧桑,古长城遗迹雄姿依然可见。新荣区区委书记董志刚讲,全县从2012年开始实施古长城森林公园建设,累计投资4亿元,造林10万亩,实现一次成林成景,省委袁纯清书记给予“大同的生态屏障,塞北的绿色海洋”的高度评价。

      从寸草不生的火山群到万亩连畴的绿色林海,从金戈铁马的古长城到绿树成荫的森林公园,从风沙肆虐的黄土沙丘到变了人间的古魏绿都……  造林绿化在攻坚克难中与历史进行着对话,诉说着古都今天的生态变迁。

      近年来,大同市围绕生态立市建设目标,坚持“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采取荒山造林规模化、身边增绿景观化、产业发展基地化的推进措施,努力构建以城市绿化为中心、通道绿化为骨架、荒山绿化为屏障、农田林网绿化为羽翼、村庄绿化为亮点的林业生态新格局。全市30万亩以上集中连片的规模造林达到2处,10万亩以上的8处,万亩以上的54处,城乡周边绿荫尽染、满眼皆绿。

      以民为本兴林富民,努力提升幸福指数。 刘家窑村是左云县的一个普通村庄,但因为有了绿色而赋予了更加全新的时代内涵,那草木繁茂、鸟语花香的生态村庄中蕴藉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感动。

      刘家窑村掩映在老龙山景区的绿树环绕中,走进刘家窑,村内规划有序,村容整洁;四周乔灌结合,草木繁茂;公园游园齐全,宜居宜业。左云县副县长张颖龙讲,刘家窑村原为一个破落的小山庄,2007年,该村优秀民营企业家常占明累计捐资4000万元,带领村民建成了庄园式生态新农村,实现了水、暖、电全面配套和绿化、硬化、亮化、美化,村民们过上了幸福安康的新生活。随着文明新村的建成,该村发挥山区比较优势,确立了以“山、川、沟立体推进,畜、林、游三轮并进”的产业发展目标,大力发展生态环保林、鲜果经济林、畜禽养殖业和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业,进一步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有力地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大家认为,像这样致富不忘群众、挖煤不忘栽树的企业家应该宣传,以便进一步动员全省各类资源型企业投资造林绿化,弥补生态欠账,回报广大群众。

      增绿增景统筹谋划,因地制宜选好树种。 丰富北部地区造林绿化树种,是组成人员较为关心的问题。大家一路走,一路询问,这是什么树,长了多少年,每发现一个新树种都随时向有关人员请教,增加对北部造林绿化树种的认识。

      塞外独特的丘陵山地,平缓起伏,交错跌宕,将成片的造林绿化工程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视察组面前,在通往新荣区古长城森林公园的路上,一片片五六十年代栽植的小叶杨点缀在万亩林海之中,或枝叶婆娑,或丛状生长,或歪头曲干。

      “看小老杨护着小油松”,大家的目光一同聚焦在小老杨身上。对此组成人员认为,小老杨耐严寒、耐干旱、耐瘠薄,在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地区最适宜生长,雁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小老杨功不可没。希望林业部门的同志研究一下小老杨的繁育改良技术,让他再立新功。经过认真讨论,大家认为在大规模发展油松、樟子松的同时,要大力发展榆树、桦树等乡土阔叶树种,特别是在沟谷造林难成活的地方要发展丁香、沙棘等灌木林,先绿起来。可以预见,只要坚持增绿与增景并重的发展思路,多树种造林,多模式配置,郁郁葱葱的塞外古都一定会变得色彩斑斓。

      科学造林天地宽。大同林业正在统筹山上与山下、协调城市与农村、兼顾生态与民生理念的指引下扬帆远航,这个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古城将变得更加秀美和谐……

 

雁门关外绿潮涌  久久为功建屏障

                          ——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视察植树造林工作纪实

 

(朔州篇)

 

      “把风沙挡在朔州,把清风送往首都;把污染治理在朔州,把清洁水源送往首都”这既是朔州林业一种愿景,更是生态建设的神圣责任。

      8月14日至15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田喜荣带领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深入右玉县、平鲁区、朔城区对朔州市植树造林工作进行了视察。两天来,组成人员先后实地查看了右玉县南山森林公园、平鲁区太平山绿化和朔城区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听取了所到市、县负责同志的汇报,沿途仔细查看了各项工程建设情况,实地感受了造林绿化的丰硕成果,并对进一步提升植树造林工作质量和水平提出了建议。

      规模宏大场面壮观,塞北变成新江南。 从右玉南山公园到平鲁太平山,从西山生态工程到恢河源头,站在高处,以往的满目荒凉已被绿色所代替,漫山遍野的绿色尽收眼底,树随梁栽,树随坡栽,树随沟栽,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一片片绿色在山上山下、山坡沟底延伸。

      近年来,朔州市按照省厅规模化造林的总体思路,依托地域广阔的区位优势,大规模布局实施万亩造林绿化工程,新旧工程对接,县域工程连贯,构成了百里林海不断档,处处都有大景观的生态防护体系。特别是去年全省造林绿化太原现场推进会上,李小鹏省长提出“三加三不减”总体要求后,各地看到了省委、省政府改善生态的决心和态度,大规模造林、大力度绿化的氛围更加浓厚。右玉县以南山为标志,以周围的牛心山、贺兰山等五座山为延伸,形成一个环城绿色公园,总面积40多万亩。平鲁区实施“70%农民进城、70%土地绿化”的发展战略,在建成20多处总面积达到35万亩集中连片造林工程的基础上,今年克服经济下行压力,保持投资不减,新实施了15万亩龙雨山造林绿化工程。朔城区累计投资28亿元,从北起平鲁、南至宁武总长50公里,东西跨度10公里的西山地区,完成造林40万亩,修路216公里,使整个西山变得郁郁葱葱,山花烂漫,令人感动。今年该县继续投资4亿元新实施7万亩生态综合治理工程。

      在各级党政的合力推进下,朔州市实行区域造林大合作,以点带面,连线成片,县县都有30万亩以上的规模化造林基地,规模化生态林面积达到230万亩,形成了洪涛山百万亩防风固沙林体系和西北部百万亩樟子松人工林基地。

      高起点规划美丽朔州,大手笔打造塞上明珠。 在朔城区大家先后实地视察了金沙植物园、恢河综合治理工程。朔州市市委书记王安庞介绍,去年以来,朔州市提出了“一山两河一湖”的大生态治理战略格局,继续推进西山50万亩生态水系治理工程,规划建设恢河、七里河综合治理工程,将西山、恢河、七里河、太平窑水库连接成一个近百里的生态治理区,构建城市完整的生态水系,打造高标准、大规模的生态观光区。

      青松翠柏、绿柳白杨、紫槐黄榆,绿满山野,绿满阔原,绿满城乡。面对规模宏大的造林工程,看到生态建设的喜人局面,大家被当地党委政府执政为民的科学理念所感染,被铺天盖地的宏大气魄所震撼,被锲而不舍、苦干实干的宝贵精神所感动,对林业工作的褒奖饱含情感,充满激情。对此,田喜荣副主任生动形象地讲“不知道的以为到了江南,从大同到朔州越看越有厚重感”。

      造林绿化成绩不易,管林护林最为关键。 多年来,朔州市克服降水少、风沙大、造林难成活的困难,在风沙口上栽树、在煤渣堆上播绿,造林成活不易,成林成材更难,现有成果弥足珍贵。一路行来,看到造林绿化已在各地蓬勃开展,组成人员最关心的是如何加强树木管护,提高造林成活保存率。

      通往平鲁区万亩造林工程的路上,在蓝天白云、苍松翠柏的映衬下,红白相间的护网变得格外醒目,组成人员建议:我省造林绿化成果来之不易,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有管好林才能见到林,林业部门这种拉网封育的办法非常有效,一定要坚持下去,否则牛羊一旦糟害将前功尽弃。

      继续发扬右玉精神,争取作出新贡献。 在一望无际的林海中,没有人怀疑这是一个奇迹;穿梭于绿波涌动的绿浪中,没有人不为之震撼。当我们徜徉在茫茫林海中,跋涉在广袤的塞外丘陵上,向无边无沿的山野川泽追寻答案时,右玉县界的巨幅宣传牌走进了大家的视野:“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右玉县坚持不懈造林给予的高度评价。

      透过车窗看到的是茫茫林海、泱泱松涛,是右玉在荒山秃岭上创造的生态奇迹,也是右玉精神的真实体现。在右玉县南山森林公园,大家驻足于右玉精神宣传碑前,重温了右玉县十九任领导干部换届不换思路,换人不换精神的绿色接力。正是这种精神才成就了今天的山西林业,成为全省林业事业持续不懈、永固发展的丰厚滋养。历史是现实的基础,也是开创未来的启示。对此,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全省林业工作提出殷切期望:要大力弘扬右玉精神,进一步提高林业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朔州大地的造林绿化事业在绿化山西生态兴省的引领下正在大踏步迈进,我们相信构建晋西北防风固沙体系的宏伟蓝图在右玉精神的激励下,必将描绘得更加异彩纷呈……

 

金谷林果飘香  凤山又添新绿

                          ——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视察植树造林工作纪实

 

(晋中篇)

 

      金谷林果迎宾朋,凤山涌绿献新瑞。按照省人大常委会视察植树造林工作总体安排,8月18日部分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周然副主任、田喜荣副主任的带领下,对晋中市太谷县植树造林工作进行了视察。

      林果飘香好年景,田园深处话管理。 林业既是一项具有特殊功能的公益事业,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这项事业,一头连着人居环境改善,一头连着群众增收致富,从改善民生的着力点看,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都是民意所在,都是民生福祉,需要同步推进。当前,“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已经成为全省林业生态建设的一条基本思路。

      这个建设思路发端于晋中,推广到全省,催生出巨大的动力活力,形成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近年来,晋中市采取“边山核桃带、丘陵红枣园、滩涂丰产林、耕地苗木园”的建设模式,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全市速生丰产林面积达到23万亩,育苗面积达到18万亩,干果经济林达到182万亩,促进农民人均增收350多元,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互促共进的新路子。

      当组成人员行进在太谷县小白乡东崖村万亩壶瓶枣基地时,一块“中国枣乡”的宣传牌格外醒目。在枣园,规范的矮化防雨技术,丰富的生态休闲观光,压满枝头的累累硕果,让大家切实感到红枣之乡的名至实归。在东崖村万亩枣园,组成人员关切地询问今年旱情对红枣的影响,当得知太谷县今年降水高于往年,可望丰产时,周然副主任当即叮嘱当地的干部:挂果多不等于稳丰产,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预防好红枣裂果,确保全县18万亩红枣丰产又丰收,努力将小红枣做成大产业,将红枣之乡变成林果富乡。

      走出红枣之乡,步入育苗基地。在做大做强红枣产业的同时,太谷县依托水肥条件较好的气候条件,按照园区化开发、产业化布局、合作化生产、专业化运作、产业化拓展的建设思路,大力发展种苗产业,全县种苗面积达到11万亩,年出圃各类苗木1亿株,占领太原等周边地区50%以上的苗木市场,年收入20亿元,带动5000农户参与种苗产业,倾力打造三晋第一苗木基地。组成人员在白燕林木种苗基地了解到,该基地繁育白皮松、桧柏、金叶榆等各类苗木130多个,辐射周边15个行政村,培植龙头企业60个,为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太谷县县委书记郝向明介绍,仅红枣、种苗两大产业为农民增收致富的贡献率达到20%以上。

      当前,林业产业已经支撑起绿化山西生态兴省的半壁江山。显然,让产业兴起来,让百姓富起来,是山西林业改革的魅力所在,活力所在……

      泥泞凤山建生态,率从百鸟翔天际。 穿过林果飘香经济林园区,顺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前行,从凤翼山到凤山,沿线两旁金叶榆镶嵌路肩,杨柳树贯通全程,油松侧柏覆盖荒山,各类树木簇拥着大家在景观长廊中蜿蜒而上,满眼的绿色令人应接不暇。组成人员对此感叹道:荒山造林能栽成这个标准实在不容易,太谷县造林绿化选对了路子,造林绿化的主战场应该向荒山转移。

      站在凤山山顶,太谷县城全貌一览无余。凤山在县城以南,既是太谷的南靠山,也是太原的南屏障,工程以27公里的盘山公路为界,分为运动健身区、凤山塔景区、盘道小江南、岭南花果香等四大景区,山水交相辉映,乔灌错落有致,寺庙古色古香,俨然一幅绿中有景、幽静宜人、自然和谐、人文浓厚的锦绣画卷。工程从2012年开工实施,总投资3亿元,造林3.3万亩,构成以凤山琉璃塔为中心,东西流域治理遥相呼应,绿色植被互为补充,通山公路蜿蜒如带的凤山新风光。

      众手创建生态县,绿色太谷更靓丽。太谷县县长武晓花讲,近年来太谷县按照“后山建体系、前山建公园、平原建园区”的发展思路,采取科学规划、园区开发,部门联动、合力开发,专业施工、精品开发,多元投入、综合开发的建设模式,大力实施了凤山绿化工程和乌马河生态治理工程,积极挖掘绿色活力、生态张力和林业潜力,将风起时狂沙肆虐,雨来事泥沙俱下的凤山、乌马河治理成“翠凤巍巍,率百鸟而翔天际;乌马滚滚,总领群流而汇眼前”的生态公园。今年该县成功创建林业生态县,实现了以林为基、生态强县的历史性嬗变。

      毫无疑问,这些场景和巨变给大家所留下的,是和谐、宜居、幸福、温馨的情愫。

      通道起舞弄绿潮,绿树成荫如画廊。 8月18日下午组成人员沿太长高速驱车南下,在扑面涌来的阵阵绿波中,通道绿化不断线,龙型蜿蜒舞神韵。车窗前方树木婆娑,绿潮涌动;公路沿线行行绿树,成荫成带;两侧荒山点点白鳞,纵横排列。穿行在绿树成荫、翠色流韵、郁郁葱葱的绿色长廊上,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农工委主任谢海对全省通道绿化进行了点评:通道绿化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山西的对外形象,来晋人员纷纷表示山西的树多了,环境变好了,在厚重的林带中穿行有一种到了北欧的感觉。

      近年来,全省上下按照“路通到哪里,树栽到哪里”的思路,先后组织实施了高速公路、国省道公路、旅游公路绿化工程,完成公路绿化2.8万公里,绿化沿线荒山180万亩,初步实现了条条道路绿树成荫、座座青山林涛叠翠的建设效果,以通道为骨架的大林业网络基本建成。

      条条绿色走廊,犹如张张绿色名片,改变着山西的对外形象,传递着山西人民的绿色情怀,组成人员亲身感到这一变化。

      路在延伸,绿色在延伸……

 

攻坚克难绿太行  满目翠绿新上党

                          ——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视察植树造林工作纪实

 

(长治篇)

 

      8月19日,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田喜荣副主任的带领下,深入长治市对壶关县十里岭太行山绿化工程、平顺县青羊线生态防护林工程进行了视察。

      不畏艰难大造林,引领生态新篇章。 翻开山西林业史,以长治市为代表的太行山绿化工程无论是造林技术、运作模式、实施机制,还是涌现出的太行精神、纪兰精神,都在山西造林绿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石头多、阳坡多、土层薄、不耐旱是太行山绿化的拦路虎,曾被专家判定为造林绿化的“禁区”。但太行老区人民挺起脊梁不认输,千方百计多造林,多管齐下保成活,励志改变穷山恶水。特别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壶关县农民王五全一个普通的农民在自家的荒山上摸索出了弥足珍贵的“阳坡育苗阳坡栽,阴坡育苗阴坡栽,就地育苗就地栽”的抗旱造林技术,成为提升造林绿化质量成效的关键技术,引领了近半个世纪的造林绿化工作。就在同一个时期,平顺县西沟村全国劳动模范李顺达发扬攻坚克难、艰苦奋斗的太行精神,提出了“栽活一棵就不愁一坡”的绿化理念,才打破了干石山区无法造林的神话,使今天广袤的太行山披上满目苍翠的绿装。就是这些平凡的劳动者,开创了山西林业建设的新篇章,成为我省林业生态建设的品牌和标志,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时代内涵在林业生态建设中得到充分拓展。

      这种不畏艰难、苦干实干的“太行精神”始终是山西林业生态建设的“主题词”,组成人员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太行。

      层峦叠嶂太行山,林海茫茫绿浪翻。 沿着崎岖不平的盘山公路,伴随着全国最长的森林防火墙,视察组来到壶关县十里岭太行山绿化工程现场。改革开放以来,壶关县历任县委、县政府坚持绿化接力赛,绿化步不停,都念草木经,采取爆破整地、客土造林;径流整地、集水造林;石片覆盖,保墒造林的模式,咬定目标不松劲,持续推进不懈怠,硬是把一座座荒山秃岭、一道道沟壑滩丘变成了太行绿洲。如今,放眼壶关大地,120万亩人工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对壶关的生态环境起到了决定作用。壶关县也因此首开了林业生态建设多个先河:在1984年全省率先提出区划、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建档“一条龙”工程化造林机制;率先开展容器育苗造林技术;率先提出石片覆盖抗旱造林技术。

      这是创新的壶关!然而,从攻坚克难中走来的壶关人民更加懂得造林成果的珍贵——“挖起石头栽树、垒起石墙护林”,“一包方便面,一米防护墙”,壶关人民修筑万里森林防护墙的壮举,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在大上海吉尼斯之最证书牌前,组成人员了解到:为了保护来之不易、十分珍贵的森林资源,壶关人民在荒山造林工程沿线,修建成总长度超过一万华里防护墙,防火、防虫、防偷盗,保水、保土、保生态,再一次创造了奇迹。

      出城见林满眼绿, 层层叠叠绿意浓。 穿过平顺县城,视察组来到青羊线太行山绿化示范现场。平顺县县委书记吴小华对全县林业生态建设进行了全面介绍:平顺县林业工作经历了战太行、绿太行、美太行、富太行四大历程,早在上世纪80年年代,平顺县人民找出了一条石质山区干旱阳坡造林技术,实现了由阴坡绿化向阳坡绿化的转变,全县发起了战天斗地的群众性造林运动;进入新世纪,全县提出混交造林的绿化理念,实现了太行山绿化营造纯林为混交林的转变,绿化太行的步伐更加稳健;近年来,全县把“依托资源优势,打造旅游产业”作为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启动实施了西沟红色旅游、通天峡生态旅游等一大批景区景点,每天接待游客1万人左右,实现了穷山恶水向富山富水的转变;去年以来,全县号召广大农户发展特色种植业,规划建设总规模为37万亩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打造北方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努力实现大地增绿、群众增收、林业增效。

      从建国初期森林覆盖率不足1%,到目前的41.6%,森林覆盖率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继而也成为全省林业发展的大县,平顺林业沧海桑田里记载的变迁,让各位组成人员印象深刻。

      近年来,全省大力推广长治市径流林业整地、混交造林、容器苗造林、石片覆盖、就地育苗就地栽等抗旱造林技术,形成了一整套成果配套的科学造林新技术,造林工程成活率逐年提高。

      视察太行山造林绿化后,大家认为:没有精神就没有青山绿水,没有科学就没有今天的生态成效。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太行人民,在干石山上用绿色书写了久久为功的右玉精神;万里森林防护墙的宏伟壮举,彰显了新时代的太行精神;管用适用的造林技术,凸显了尊重自然的科学态度,有了这种精神,再加上科学的态度,再难的事情也会迎刃而解。

      树与路一起延伸,山与林延绵相依,精神与科学共筑太行,今天的长治是如此的绚丽,如此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