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公布今年汛期全国天气气候特点 汛期气象预报预测总体水平明显提升

01.10.2017  20:42
中国气象局公布今年汛期全国天气气候特点
汛期气象预报预测总体水平明显提升

      中国气象报实习记者赖栩雯 记者李一鹏报道 9月29日,记者从中国气象局新闻发布会获悉,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天气气候主要呈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局部旱涝灾害频繁;暴雨过程频繁且重叠度高, 局地极端性强;高温出现早、强度大、日数多,影响范围广;台风多,登陆时间集中,登陆地点重叠,北上、西行影响重等四个特点。今年汛期预报预测总体水平明显提升,准确预测出汛期南方和北方多雨带,对南方主要多雨带的预测与实况一致,汛期定量降水和强对流预报质量显著提高。

   汛期平均气温为历史同期最高 汛期全国平均降水量偏多

  据统计,今年汛期(5—9月),全国平均气温20.1℃,较常年同期(19.2℃)偏高0.9℃,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全国共有1953站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654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极端事件标准,其中新疆吐鲁番(49℃)、托克逊(48.8℃)、陕西旬阳(44.7℃)等166站突破历史极值。

  今年汛期(5—9月),全国平均降水量467.1毫米,较常年同期(456.9毫米)偏多2.2%,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从时间上看,5月偏少15%,6月偏多14%,7月偏少7%,8月偏多20%。从空间上看,6月以来,南方大部及华北西部和西北地区中东部降水偏多2至5成,湖南、江西、广西等部分地区偏多5成以上,其中湖南和贵州两省6月份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东北地区东南部、黄淮西部及内蒙古中东部、新疆东部偏少3成左右。

  6月22日至7月2日,南方出现了持续11天的强降雨天气,雨带维持在湖南、江西、贵州、广西等地,局地最大累计雨量高达900多毫米,超过当地年降水量三分之二;7月中旬,吉林中部出现两次暴雨过程,降雨中心均出现在永吉,永吉日降水量两度破历史记录。8月下旬以来,两广南部接连三次遭受台风暴雨过程袭击,珠海累计降水量超过500毫米。入汛以来,有29个县(市)日降水量突破历史记录。

  今年汛期登陆我国台风个数为7个,登陆时间集中,登陆地点重叠,北上、西行影响重。其中,“天鸽”为今年以来登陆我国最强的台风,也是1949年以来登陆广东珠江口最强的台风,它在鼎盛期正面袭击珠江口,强风暴雨及风暴潮给珠三角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据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周兵介绍,今年9月是我国最暖的9月,今年夏季也是最暖的一个夏季。目前华西秋雨偏强,长江以及以北降雨不断。“一方面是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导致温度偏暖。另一方面是8月下旬开始季风由北向南撤退过程中,由于西段和东段撤退的速度不一样,出现叠加效应,使华西地区9—10月出现非常明显的降雨天气。”

   预报预测总体水平提升 人影作业科学性和效益明显

  今年汛期我国气象服务的预报预测总体水平明显提升。准确预测出汛期南方和北方多雨带,对南方主要多雨带的预测与实况一致,汛期定量降水和强对流预报质量显著提高。我国台风路径和强度预报质量继续保持领先水平,中央气象台24小时路径预报误差为72公里,优于日本和美国。

  在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了解到,今年汛期气候预测的前兆信号比较弱,给预测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不确定性。例如对于厄尔尼诺/拉尼娜(ENSO)的预测,国内外动力气候模式预报和统计预报都存在差异,而这一海洋信号又是影响我国汛期降水分布的重要因子。尽管气候背景非常复杂,预测难度非常大,我国立足核心技术发展,不断优化气候预测系统,努力提升预测客观化水平,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明显提升。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对接十余家全国性媒体,对接部门内外广播、电视、手机短信、基层大喇叭、显示屏等手段,有效扩大了全国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面,提高了时效性。入汛以来,通过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向各级应急责任人发布预警信息14万余条。

  人影作业科学性和防灾效益明显。入汛以来,全国共开展飞机人工增雨雪作业480架次,有效实施地面增雨雪和防雹作业3.12万次。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火扑救过程中,组织3架飞机开展增雨雪作业,火场区域累计降水量达59.5毫米,积雪深度约21厘米,对火场的全面扑灭及后期清理起到重要作用。

  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气象保障服务成效显著。针对“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厦门金砖会晤、第十三届全运会等重要活动,气象部门主动对接融入决策指挥体系,科学分析高影响天气风险,准确预报各项重要活动天气,拓展信息发布渠道。针对四川茂县山体滑坡、九寨沟地震等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启动响应和预案,及时开展加密观测预报和信息报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