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扶贫的山西实践

17.08.2017  16:13

  吕梁市图书馆南圪垛分馆,一个闲置5年的农家书屋被成功改造成农民的“技术保姆”;晋中市和顺县许村,一个曾经贫瘠的小山村华丽变身为“中国乡村版798”,且成功举办了4次“中国和顺许村国际艺术节”;朔州市右玉县,2016年,全县文化旅游产业收入16.5亿元,占当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29.2%,文化旅游业已成为右玉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绿水青山正在逐步变成金山银山;话剧《苍河岁月》、音乐史诗《为有牺牲多壮志——右玉和它的县委书记们》等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被创作出来;从今年年初至6月底,省文化厅已组织免费送戏下乡5688场,在贫困县演出2469场,观众达600万人次……

  近年来,我省文化系统工作者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对文化扶贫工作的部署,沿着“精准滴灌”的路径,力求在文化扶贫工作中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他们和当地政府一起在公共文化设施扶贫、文化惠民扶贫、文化产业扶贫、艺术创作扶贫、文化人才培养扶贫等细分的领域里用心、用力、用情,因村、户、因人制策,不仅使更多贫困人口平等地分享文化福利,更是通过扶智、扶志、扶技,让贫困群众脑袋和口袋都“”起来。

   公共文化设施扶贫和文化惠民扶贫

   让群众在精神上真正“”起来

  “治贫”必先“治愚”,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文化事业,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是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改善当地人民生活的关键所在。因此,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文化惠民活动的开展与深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尽早满足贫困群众对知识、技术、文化的基本需求,2017年上半年,省文化厅就下达免费开放资金2925万元,用于我省贫困县(区)58个公共图书馆、58个文化馆、12个美术馆、65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百县万村”工程中175个示范村的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已进入政府采购流程。同时,省文化厅还为19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文化馆配送价值456万元的流动文化车,在文化惠民方面更是下达专项资金3724万元,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862个农村文化活动场所配送设备,为贫困县开展免费送戏下乡服务2469场。

  给予资金援助重要,把专项资金用好更重要;基础设施建设起来容易,让基础设施发挥作用难,需要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用心和智慧。

  从只有2个书架、1500册图书到新增3000册新书、配备4台电脑、1台电子图书借阅机、开通无线网络,今年年初,建成5年少人问津的吕梁市临县南圪垛村农家书屋,一经改造升级变成了吕梁市图书馆南圪垛分馆,村民便纷至沓来,看书、听讲座、排队上网学技术。1个闲置5年的农家书屋就此变成农民的“技术保姆”。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制定了《吕梁市文化局关于在临县南圪垛村进行文化扶贫试点抓点带面工作方案》。经市委主要领导批准后,市文化局与临县文化局在临县南圪垛及高家圪台、沙垣自然村铺开了12项文化扶贫试点工程,完成后又将试点村扩大到临县冯家会、白家山、李家山、青塘、后刘家庄等20个村。

  朔州市右玉县自2014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新建、改扩建了一大批公共文化设施,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全面达标,乡镇文化机构人员设施配备齐全,全县公共文化设施设置率和达标率达到100%,真正让贫困群众与全县人民共享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为该县推进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

  在全省贫困地区,一个个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建设和完善满足了贫困群众对知识的渴求;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建设让贫困群众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流动文化车把优秀的文娱节目送到了贫困群众家门口;贫困村有了自己的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室、简易戏台、宣传栏、文化器材、广播器材,还能免费看戏……公共文化设施扶贫和文化惠民扶贫,让群众在精神上真正“”起来。

   文化产业扶贫

   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同频共振

  如果说在文化事业领域扶贫是“授人以鱼”,那么在文化产业方面的扶贫就是“授人以渔”,因为打造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将带动贫困地区人民自主脱贫,在精神和物质上都富裕起来。

  几年前,和顺县许村还只是太行山里一个贫穷的小山村,短短几年间,通过“文化搭台”,它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艺术家前来交流创作,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成功举办了4次“中国和顺许村国际艺术节”,被人们誉为“中国乡村版798”。许村的巨变彻底改变了当地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有人看准文化旅游办起了农家乐,也有人看准了高效农业等增收的渠道,走上了产业脱贫之路,不仅“”了脑袋,也“”了口袋。

  不仅仅是晋中,在吕梁、忻州、朔州、运城等市,文化产业园区、各种艺术节、民俗节、文化节、摄影节等正成为当地文化产业扶贫的重要载体,受到群众的欢迎。而加强“一地(乡镇、村)一品”特色文化产业开发,推动贫困地区文化产品走出去和培养特色文化产业人才工作也在全省范围内如火如荼地进行。

  今年上半年,省文化厅在推动贫困地区文化产品走出去方面更是做了不少工作。组织贫困地区文化企业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和2017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展示贫困地区的优秀文化产品和优势产业项目。在山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座谈会上对吉县“壶口搬卷”、浮山县弟子规文化创意园等贫困县项目做重点推荐。举办文化创意设计、营销人才能力提升等培训班,重点为贫困地区培养创新型、管理型文化产业人才。

   艺术创作扶贫

  讲好山西扶贫故事

  在我省扶贫战线上有许多感人的故事需要被传扬,有许多优秀的人物需要被歌颂。艺术创作扶贫就要发挥文化扶贫的优势,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脱贫攻坚优秀作品,来为这场伟大的攻坚战鼓舞士气、振奋精神。

  据省文化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话剧《右玉右玉》已经完成初稿;音乐史诗《为有牺牲多壮志——右玉和它的县委书记们》完成创作;《古槐情》(原名《洪洞好人》)《三英村纪事》《太阳照在南阳河上》等一大批反映扶贫攻坚的舞台艺术作品已经完成。“中国梦·太行魂”山西画院展览活动于4月下旬开始,山西画院画家及院聘画师一行30人前往平顺进行写生创作活动,现处于创作和整理阶段。

  今年以来,吕梁市县文化部门多次组织全市文艺工作者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创作活动,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特别是市文化局召开了“脱贫攻坚、生态建设”文艺创作座谈会后,征集到《吕梁护工》等一大批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戏曲、歌舞作品,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组织了调演活动,受到各方好评。在完成送戏下乡的基础上,市直院团还开展了“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脱贫攻坚巡演和“深化脱贫攻坚、助力夏季攻势”百日百场巡演活动,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除了已经搬上舞台的,我省文艺工作者在深入扶贫一线的采风中,还挖掘到了许多感人的事迹,像吕梁市扶贫办副主任牺牲在工作岗位上;长治市建设局一年轻干部,在妻子陪同照顾下带病扶贫;医学院一年轻姑娘,带头捐款扶贫等等。这些素材为今后继续讲好山西扶贫故事做了充足的准备。

   文化人才扶贫

  培养一支“永远不走”的文化人才队伍

  无论是何种扶贫,最终还是要看当地人自身脱贫的意志、决心和能力。加强贫困地区的优秀人才培育和引进,是开启脱贫致富的一把金钥匙。培养一支“永远不走”的文化人才队伍,对我省文化扶贫工作至关重要。

  省文化厅今年上半年投入资金1654万元,选派了788名文化人才到贫困县提供文化服务,同时接收了36名贫困县优秀文化专业人才到省直文化单位挂职锻炼,并举办了4期山西省2017年度“三区”文化人才专题培训班。

  为了弘扬、保护、传承河曲民歌二人台等民间艺术,山西艺术职业学院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河曲教学基地建设。今年6月1日,河曲县政府与学院正式签订了职业教育对口帮扶合作意向书,并举行了山西艺术职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河曲教学基地揭牌仪式。

  在运城市闻喜县,县文化馆、图书馆积极落实总分馆制建设,加强对乡村文化队伍的培训和指导。近年来,县文化馆每年为每个乡镇至少培训5-10名文化活动骨干,为贫困村培训1名文化管理员。截至目前,全县共有24个各类文化协会,14个农民业余剧团,常年活跃在乡村一线,群众演、群众看、群众乐。

  和顺县依托10名“三区”文化人才,通过鼓励、引导、宣传、发动,一个人带动一支队伍,一支队伍活跃一个乡村,乡村联动激发一个乡镇。目前,全县共吸纳1500余名社会文化志愿者,组建乡村文艺队400余支。根据每个乡镇的文化需求,采取零距离、面对面的文化志愿服务模式,提供“订单式”文化服务。这种零距离、面对面的文化精准扶贫服务模式,打通了文化服务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本土文化人才队伍的茁壮成长,将不断为我省文化扶贫工作注入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