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使节探寻“三北”生态修复的中国方案

25.07.2018  10:00

     

外国使节考察团在苹果园里与示范户刘军宏亲切交谈

 

图为太原市玉泉山森林公园,昔日的垃圾场、采石场变身为市民生态公园。

     

      盛夏6月,来自乌拉圭、德国、南非、智利、巴基斯坦、越南、日本、老挝、斯里兰卡、澳大利亚等10个国家的使节,受邀来到山西,参加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组织的“走近中国林业·外国使节看三北”活动。

      今年是三北工程启动40周年。40年来,三北工程横跨13个省(区、市),造林2918万公顷,在我国北方筑起了一道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惠及百姓的“绿色长城”。40年间,三北工程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有力支持,工程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全国乃至世界生态建设树立了成功典范。

      在这特殊节点,为了更好地展示三北工程取得的经验和成果,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组织10个国家使节走近了中国三北工程建设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缩影——山西省。在短短5天考察中,外国使节先后来到太原、吕梁、临汾、运城4市,考察了9个县、共13个林业生态建设现场。深入了解三北工程建设情况,领略了中国的“绿色长城”后,使节们纷纷称赞三北工程为国际社会提供了生态修复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模式”。

      乌拉圭大使在结束现场考察后总结到,以前我们只是听到“美丽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这些非常富有诗意的字眼,通过这次考察,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这些内容,也可以向我们的国家准确表达。

 

        治山治水

      破解水土流失区造林难题

      树种有何特性,如何保证造林成果,鱼鳞坑造林、索道运苗、客土造林是怎么回事……在考察生态建设现场,这些问题成为外国使节们关心和讨论的话题。水土流失治理成果让外国使节纷纷感叹,中国经验值得借鉴。

      黄河、黄土、黄沙,三北独有的地理表征。水土流失是三北地区人民的心腹之患。三北工程建设之初,黄土高原每年有1.6万亿吨泥沙冲进黄河,严重威胁两岸百姓生命财产的安全。

      山西,我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特别是吕梁山山脉以西,黄土连续分布的典型黄土高原,是山西水土流失的重灾区。

      40年来,山西着力推进三北工程,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破解造林难题,开展综合治理,全省400多万亩沙化土地和1000多万亩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打造了一批可借鉴、可复制的成功样板。

      站在高高的瞭望塔上,看到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已披上绿装,巴基斯坦参赞竖起了大拇指。这是位于柳林县的龙门垣生态经济型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区,也是三北工程集中连片治理的样板区。2010年,龙门垣综合治理工程实行村、路、坡、垣科学布局,开展山、垣、沟、滩综合治理,通过7年的努力,栽植油松、侧柏和核桃等具有水土保持、抗旱、耐瘠薄树种7万多亩。如今,工程区水土流失治理度达90%,700多户农户依托项目实现稳定脱贫。三北工程让这片黄土高原变了样,让当地老百姓从天旱地贫、广种薄收的困境中得到解脱。

      乾坤湾石质山困难地造林工程是山西打造的另一个样板工程。当考察团来到永和县乾坤湾工程区,不仅被蛇曲黄河所震撼,也被工程创新的造林模式所吸引。

      据当地负责人介绍,永和县被誉为临汾的大西北,生态环境恶劣,是三北工程重点县之一。乾坤湾石质山困难地曾被专家们称为“不能绿化、不敢绿化”的禁区,为了彻底改善当地百姓生产、生活条件,永和县创新了“攀岩整地、溜土回填、石片覆盖、径流林业、容器苗造林”等造林技术,最终创造了石质山区极陡坡面绿化的奇迹。

      获得考察团称赞的,还有吉县蔡家川流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项目的管护模式。

      吉县林果产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吉县苹果远近闻名。为了巩固造林成果,工程区创新“造一片林、留一批人、护一片林”的管理模式,通过管护一片生态林,无偿经营一块经济林,让护林员积极性得到提高、收入得到保障,工程造林成果也得到了长期有效的保护。目前,流域内森林覆盖率达84%,经济林年产值约200万元,初步实现了“山上郁郁葱葱、丘陵果树飘香、道路树木成荫、林下鸡鸣兔跑”的治理目标。

      智利参赞表示,在造林现场看到的这些工程成果,可以想象工程建设的难度和付出的艰辛。当地政府给予了很大的投入,当地民众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老挝使节感触颇深:“老挝可以从中方学到许多先进经验,我也相信中方朋友会给老挝提供好的技术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治山治水不栽树,有土有水保不住。三北工程承载着治山治水的重要使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北局局长张炜表示,三北工程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山地等重点水土流失区实行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按山系、按流域综合治理,建设以水土保持林为主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风沙危害、水土流失的严重状况基本扭转。目前,三北工程在黄土高原等水土流失区,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966.2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年流入黄河泥沙减少4亿吨左右。这次考察,清晰地展示出三北工程建设对治理水土流失的巨大作用。

     

      绿富兼收

      一个战场打赢两个战役

      在吉县东城乡示范户刘军宏的苹果园里,考察团代表们一边品尝着苹果和杏,一边听着果农的致富故事。刘军宏高兴地握着外国使节的手说:“2005年我响应政府号召,发展苹果14亩,如今我每年有15万元的收入。”

      从实施三北工程二期开始,吉县坚持生态经济型林业建设理念,利用本地独特的自然条件,科学引导农户积极发展苹果经济林,全县面积已达28万亩,带动农户3万多户,8万余人通过发展林果业实现稳定增收。2017年,吉县苹果产量22万吨,产值7.96亿元,苹果收入占到农民总收入的80%,苹果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

      山西省林业厅厅长任建中介绍,山西贫困地区与生态脆弱区高度重合,为了充分发挥林业生态、经济和社会多重效益,三北造林人创新性地提出了生态经济型林业。依托三北工程,山西打破以往单纯的生态树种选择,适当采用苹果、核桃、枣等经济树种,以及山杏、连翘等乡土树种,实现增绿和增收互促双赢。

      核桃是汾阳的一张名片。上世纪80年代以来,汾阳借力三北工程,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全市核桃种植面积达54万亩,2017年核桃产量2.1万吨,产区农民收入4800余元。如今,汾阳已被评为中国核桃之乡,汾阳核桃也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汾阳宋家庄万亩优质核桃基地,讲解员告诉考察团代表,基地1.2万亩的良种核桃树不仅有效提高了区域森林覆盖率,而且让周边5600余农户从中获得了经济收益。

      在稷山县,小红枣成就大产业的故事引起了考察团代表们的兴趣。

      稷山板枣有着千百年的栽培历史,是当地老百姓的生存之本。小小红枣赋予了稷山特有的板枣文化,也给予了当地枣农富足的生活。为了发展产业、传承文化,稷山把千年古枣树群落建设成20万亩枣树产业基地,把基地打造成红枣文化园,实现了“闻千年花香、听千年故事、赏千年生态、悟千年文化”的效果。

      汾阳的核桃、吉县的苹果、稷山的板枣……在山西三北大地上,上演了一个个绿富双收的动人故事。这是三北工程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考察期间,外国使节们纷纷为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结合推进的做法点赞。

      当考察团来到吕梁市田家会环城绿化工程现场,一块写着“一个战场打赢两个战役”的标语牌显得格外醒目。

      “一个战场”打赢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两个攻坚战”,是2016年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战略部署,也是山西三北工程一直遵循的发展理念。

      任建中表示,山西三北工程推行生态经济型林业,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建成了一批核桃、红枣、苹果、仁用杏等经济林基地,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区域内部分县农民林业收入占到总收入的50%以上。三北工程区域内的农村社会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民群众逐步走上绿色、兴旺、和谐、富裕的发展之路。

      “中国政府将生态治理和减贫相结合的做法值得敬佩,这是发展中国家应该学习的地方。”乌拉圭大使感慨道。

     

      普惠于民

      变生态洼地为民生福地

      站在太原市玉泉山森林公园制高点环顾,远处城市高楼林立,脚下油松翠绿成海。

      “这里曾是太原市最大的垃圾场、采石场,现在是市民亲近大自然的城郊森林公园。”当听到森林公园负责人的讲解,外国使节依然难以将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与展板上一幅幅荒土坡的图片联系起来。

      治理前的玉泉山,石膏矿、小煤窑、采石场、砖厂等高耗能、高污染矿产企业多达100余家,采矿形成的山体破坏面200多处,城市倾倒垃圾形成的大型自然垃圾场有7个,山体乔灌木覆盖率不足20%。2009年,晋峰供热公司积极响应政府“绿化西山、扮靓省城”的号召,投身到这片荒山的治理、绿化、美化建设中。截至目前,公司累计完成投资10.5亿元,区域内70%的山体破坏面、荒山及5个大型垃圾场得到有效治理,栽植各种树木460余万株,成为市民们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生态大公园。

      从生态洼地到民生福地,玉泉山实现了华丽的变身。这座由太原市委、市政府统一规划,山西晋峰供热公司投资承建的森林公园,得到了外国使节们的一致称赞。

      乌拉圭驻华大使认为,搞生态建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够把政府的意志和企业、个体共同的志趣融合在一块,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斯里兰卡使节高兴地表示,两国可以寻求合作,通过借鉴你们的技术和经验,把垃圾场改造成非常优美的景观。智利参赞称赞道,智利是一个采矿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因为采矿植被受到破坏,有很多需要复垦的地方,通过这次考察,我回去会把我亲眼看到的告诉他们,在采矿植被破坏区重新治理恢复是可以实现的。

      异曲同工,孝河湿地也经历了一场质的蜕变。

      孝河国家湿地公园属黄土高原典型的次生湿地,是山西资源枯竭型地区的生态修复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工程。2012年工程启动,经过5年综合治理,原来的臭水沟、乱石滩、洗煤厂、焦化厂变成了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植被丰富的湿地观光休闲区,孝河湿地公园被当地人称为城市生态客厅。

      如今,湿地公园水质不仅从五类提升到三类,公园内的生物多样性也得到明显增加。据调查,孝河湿地公园植物品种达252种,森林覆盖率达65%,园内发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野大豆;园内共有野生动物达239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金雕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灰背隼、苍鹭等21种,山西重点保护鸟类15种。南非参赞认为,生物多样性有如此大的变化实属不易,且十分有意义。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三北工程实施40年,绿色惠民的效应越来越凸显。

      智利参赞表示,我去过长城好几次,但这一次是亲自看到中国的绿色长城。这是你们努力取得的成就,这里好多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习。

      “这次考察活动是三北工程向国际社会展示生态治理的重要窗口,也是加强同各国交流与合作的有利契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北局局长张炜希望,三北工程提供的“中国方案”,能为推进全球生态治理进程、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的贡献!(中国绿色时报 李松龄 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