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皈依?

24.06.2014  15:23





      简单的介绍一下,就是在合法的宗教活动场所(寺庙),请某位法师为自己做皈依仪式,一般需要准备俩张一寸证件照,提供身份证明和相关联系地址和信息。有条件的的皈依弟子要适当随喜供养法师或者寺庙大众一些钱物。做完皈依仪式后,皈依师会给你一个盖着三宝大印和皈依师印章的皈依证。如此,则等于领到了学习佛法的入学通知书或者学生证明。
    【何谓三皈】
  三皈依,即是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与「归」同义,是回头的意思;『依』即依靠。从何处回头?依靠什麼?「佛、法、僧」是我们的依归,修行之标準。好比上学,首须办理註册手续。我们进入佛门,希望正式接受佛陀教育;法师即代表三宝,将学佛的指导纲领传授给我们,称之為「三皈传授」。我们接受三皈,从今而后,依照「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三大纲领来修学,即是真正的佛弟子,佛陀的学生。
  三宝,是佛、法、僧。从内涵而言,有自性三宝;从形象上说,有住持三宝。自性三宝--觉、正、净,是佛法教学的总纲领;住持三宝--佛像、经典、出家眾,则是提醒我们念念不忘自性三宝的形象代表。
  发心学佛修行,行為之善恶、邪正必须有个标準。「三皈依」是最重要的标準,学人从初发心至成佛,均不应违背。
  何谓「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為。行為非常之多,佛家将我们所有行為,归纳成三大类。第一、身体的造作,称之為「身业行為」;第二、言语,称為「口业行為」;第三、心思,也就是思想、见解,称為「意业行為」。身、口、意三类,即可包括我们一生无量无边的行為。我们的行為有了错误,譬如身体做错事,言语说错话,心裡念头不正,均属错误行為。行為有了错误,必须立刻修正,此為「修行」真正的定义。所以千万不要误会,以為只有在佛堂面前敲著木鱼念经、礼拜,才是修行;当然这也是修行的一种方式。可是修行真正的意义,在於修正我们自己错误的思想、见解、行為。

  【自性三宝】
  《六祖坛经》云: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自性佛宝
  「佛」是智慧、觉悟之意。「皈依佛」即是从迷惑颠倒回头、回归,依靠自性觉;换而言之,「觉而不迷」即是皈依佛。
    何谓「觉」?何谓「迷」?佛在经典裡所显示的,如《华严经》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皆是佛菩萨,他们所表现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行各业、男女老少等各种身分。这些善知识,同样穿衣、吃饭、上班、工作、应酬,看来似乎与我们并无差别。实际上,确实大不相同。凡夫於生活、工作、应酬中,日日生烦恼;佛菩萨於生活、工作、应酬中,心地清净,日日生智慧;此即凡圣迥然不同之处。
  正如惠能大师至黄梅参礼五祖时所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读到这一句话,感触很深。惠能大师心中常生智慧,我们心中常生烦恼。觉者的智慧如何生起?凡夫的烦恼从何而来?佛於《华严经》上说得很清楚:「一切眾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故知,烦恼是从妄想、分别、执著而生。我们穿衣、吃饭有妄想、分别、执著;每一天上班工作也有妄想、分别、执著;待人接物还是有妄想、执著;在境缘中生烦恼、生七情五欲、生贪、瞋、痴、慢,烦恼永远不断。由此可知,妄想、分别、执著是轮迴心,六道轮迴由此造成。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应酬,造轮迴业;轮迴心造轮迴业,即是「迷」,迷惑颠倒。
  发心学佛,佛教我们从迷惑颠倒回归,依靠自性觉。「自性觉」是佛心、菩萨心、菩萨行,能超越世出世间。「佛心」是什麼?轮迴心反过来,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即是佛心。离开妄想、分别、执著,我们的生活是菩萨行,每天上班工作也是菩萨行,日日应酬不断还是菩萨行。「觉、迷」的关键就在此地,「凡、圣」不同之处亦不离此;最重要者,即是转念头。
  「真心离念」。「念」是妄想、妄念。真心是清净心,无有妄想、妄念。以清净心生活,生活清净;清净心工作,工作清净;清净心应酬,应酬清净,无一不清净。心清净,则身清净;身心清净,则国土净。故知「回头」,从何处回头?从观念上回头。
  也许有同学说,「如果不想,工作还能做得成吗?我的工作需要思考。」没错,当我们工作时需要思考,则儘管思考;工作放下时,则不需再思考。若放下工作后再继续想,即是妄想。因此「念」有妄念、有正念。「正念」是对本身工作范围之内的;工作范围之外,则不需再想它,与我不相干。如此,我们的工作能做得好,烦恼少、妄想少,则智慧增长。智慧增长,工作就会很顺利,会做得格外好,生活也会更愉快,故能增长智慧。我们也应学习惠能大师,「心中常生智慧」。
  现在我们做种种工作需要思考,这是习气。若真正修行,这种思考的时间会愈来愈短,思考的程度会愈来愈淡薄。功夫成熟,智慧现前,无论从事哪个行业均不需思考。目前我们的智慧未现前,虽离不开思考,但应缩小思考的范围,减轻思考的程度,让我们的智慧逐渐往外透露。如果想得太多、太远、太深,妄念障碍了智慧,真实智慧则完全无法向外透出。
  简而言之,从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回头,依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是则名為「皈依佛」。
  ◎自性法宝
  「法」是正确的思想、见解,所谓「正而不邪」。我们从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回过头来,依靠自性正知正见,称為「皈依法」。
  《华严经》云:「一切眾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故知,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放下,所有的想法、看法全属错误。所谓错误,即是与宇宙人生的真实相不同,违背一切眾生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因此,对初学者而言,一定要依靠经典;经典所说,均是诸佛菩萨的看法、想法,是宇宙人生的真实相。我们依照经典修正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换句话说,佛在经上教我们怎样做,我们就老老实学著怎麼做,这就对了。
    由此可知,「皈依佛」是总纲领,是原理原则,「皈依法」则是从日常琐碎事相上,教我们如何修学,遵守佛陀教诲。
  佛的经论很多,我们是不是每一部经都需学习?不需要。我们在经典裡看到,一个人有困难、有迷惑,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佛教他解除迷惑颠倒的方法,告诉他离苦得乐的方法,以后记录下来即成為一部经。可见得他就是从一次的指导得利益,解决问题。一部经典即够,不需太多!这是决定正确。关键是,现在我们没有遇到佛,这麼多经典,我们应依靠哪一部最好?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也是很困难的问题。
  《大集经》云,「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禪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这是佛為后来的学生所做的指示。特别是我们读了净宗经论以后,仔细思惟研究,确实有道理。因此在「法」裡,我们皈依净宗经典,也就是在无量经典中,我们选择净宗「五经一论」。这六本的分量都不多,足够我们一生受用,决不可轻视。
  《观无量寿佛经》是净土五经之一,佛在介绍净宗修学方法前,特别提出「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说明净业三福,是十方三世诸佛成佛必须具备的条件,换而言之,是修学各宗各派、无量经典法门必备的基础。三福第一福是人天福,所谓「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选择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教学的基础课程為扎根教育。《弟子规》是中国家庭教育的集大成,属『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的落实;《太上感应篇》為『慈心不杀』的落实;《十善业道经》则说明如何「修十善业」。今日我们发心学佛,若能真正重视《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的基础,落实於日常生活中,对往后修学提升境界,大有助益。特别是《弟子规》,更為基础中的基础,根本中的根本;发心学佛者必须按部就班,循序而进,身体力行,决不可忽视。
  ◎自性僧宝
  「僧」是清净之意,所谓「六根清净,一尘不染」。「皈依僧」是从一切染污,自私自利、七情五欲等回过头来,依自性清净心。
  何谓染污?譬如我们眼见色、耳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為外境所牵,而起贪、瞋、痴、慢,五欲六尘的感受,即是染污。换而言之,使我们心地不清净的境缘,统称為「染污」。发怒是染污,欢喜也是染污,中国人常说的「喜、怒、哀、乐、爱、恶、欲」,都使我们不能保持心地的清净平等。所以佛教我们从七情五欲种种染污中回过头来,保持心地清净。「净而不染」名為「皈依僧」。
  「僧」除了清净,还有「六和」之意。皈依誓词中,「皈依僧,眾中尊」,「眾」用现代话说,即是团体、社团。这世界上的社团很多,从小处说,一个家庭即是一个社团,一个团体。佛告诉我们,学佛的团体在所有一切团体中,最值得尊敬与讚叹,為什麼?它是模范社团,可以做所有社团的榜样。它的特点在那裡?即是大家都能和睦相处,修学「六和敬」。如果不修六和敬,则非是和合团体,不名為「僧团」。
    何谓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挣、意和同悦、利和同均。
  「见和同解」。即是今日所谓的建立共识,大家有共同的见解。这个见解即是我们学佛的目标--求「无上正等正觉」;修行的纲领是「觉、正、净」。无论选择哪一宗、哪一派,显教、密教,这是我们共同的见解、共同的认识;凡是三宝弟子,思想、见解一定要建立在这个标準上。
  「戒和同修」。「戒」是法律,持戒即守法。佛教我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这是一定要遵守的。除此之外,国家的法律、社会的风俗、道德观念,均不应违背。佛云:「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佛弟子处世,一定要维持社会的秩序,尊重一切眾生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不可任意破坏,此即「戒和同修」。
  「身和同住,口和无挣,意和同悦」。大家居住在一起,无论是佛教的团体,或者是一个家庭,身、口、意三业,都应和合无挣,彼此忍让尊重,互敬互助。
  末后一条是「利和同均」,就是我们大家的生活程度要接近,要接近一定的水平。
  故知,所谓「僧团」,必定是整体的,不能分化,不应分散;「六和敬」是佛弟子的团体,无论在家、出家都必须遵守,努力做到的。家庭如能遵守「六和敬」,这个家庭也可以称之為僧团。
  总结上述,修行即是守住「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三大纲领,此三事是修行的最高指导原则。所以佛在《华严》上教我们皈依「自性三宝」,名真实皈依。

  【觉、正、净三门】
  中国佛法,於唐朝时形成十大宗派。法门经论虽多,修行方法可归纳為三大类,觉、正、净。例如一个讲堂三个门,在门外虽不同,无论从哪个门,进来之后都相同,觉、正、净统统得到,圆满具足。
  一般而言,禪宗、性宗(法性宗)从觉门入,所以禪宗的目标是要求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在觉、正、净中,走「觉门」。
  禪宗以外,属教下,如天台、贤首、法相、三论等宗,皆是从经典裡入门的,这是走「正门」。以经典的教训、理论、方法,修正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这是走正门。
    净土宗用念佛修清净心,所谓「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走的是「净门」。
  「觉门」需上根上智才走得进来,不是上等智慧,无法开悟。「正门」,虽中、下根性者能进得来,但需费很长时间;如同上学念书,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时间太长。净土宗好,不必上上根器,也不需花那麼多时间,一句「阿弥陀佛」修清净心也能进来。进门之后,平等圆满,无有高下。
  【住持三宝】
  除自性三宝之外,尚有住持三宝(亦名常住三宝)。住持三宝也非常重要,如果世间没有住持三宝,佛教则不能存於世间。释迦牟尼佛灭度后,佛陀教育代代流传下来,必须靠僧团,也就是出家眾;需靠制度、组织。如果没有出家眾、没有制度、没有组织,佛教教育虽然非常完美,也无法流传后世、普利十方。所以住持三宝非常重要。
  ◎住持佛宝
  住持三宝中的「佛宝」就是佛像。应知,供养佛像决定不是崇拜偶像,亦非迷信。佛弟子供养佛菩萨形像,正如我们中国人纪念祖先、供养祖先牌位,具有两层深刻涵义。
  第一、不忘本。佛陀是我们最初的老师,是佛陀教育的创办人,我们為了纪念佛陀,不忘老师的恩德,所以供养佛像。
  第二、见贤思齐。我们每个人无始劫以来被烦恼习气所迷惑,虽然佛教我们觉而不迷,可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往往不知不觉就迷惑颠倒。谁能一天到晚提示我们?果真有一人常常提醒我们,时间久了我们也会感到厌烦,甚至於反抗。所以不如供养一尊佛菩萨的形像。无论是雕塑、彩画的形象,用意都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自己学佛:佛是觉而不迷,我也要和他一样,对宇宙人生一切万事万物,要明瞭、觉悟,不应迷惑颠倒。故知,供养佛菩萨的形像,意义非常深刻而美好,决定不是迷信。
  ◎住持法宝
  住持「法宝」即是指经典。住持三宝中,以法宝為最重要。因為我们供养佛菩萨的形像,形像不会说话,只能教我们见贤思齐。我们心中有疑惑,佛像不能替我们解决;我们有许多不了解的事理,也无法向它请教。所以「法宝」是佛灭度后,三宝中的核心。我们修学依赖的标準是经典。经典是佛当年在世,对一切眾生讲学的教材,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教科书。释迦牟尼佛教学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无一日间断,无一日休息,所以整套教材整理记录下来,确实非常丰富,足以超过现代的一所大学。
  在中国,佛经有十几万卷之多,古人叹為「浩如烟海」,不知从何下手。因為佛陀当年在世并没有办学校,也没有按照学生的程度来教学,而是随缘、随机的教学;有人请教,佛即為他讲说,解决他的疑难困惑。这些 眾,有些程度很深,有些程度非常浅,因此佛所说的内容也浅深不一。
  佛教传到中国之后,隋唐时有许多高僧大德将这些经典重新整理,依照内容的性质、浅深次第(就像我们现在编教科书,依照课程的标準),编辑成為中国所谓的《大藏经》。
  中国佛法在教学方式上,形成了十大宗派。佛家常说「归元无二,方便多门」。宗派,好比在佛陀教育整套教材中,各各不同的部门、专科。在中国,小乘有两个宗派,大乘有八个宗派。然而一切经论,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再多,选择依据的经论不同,但终极目标一致,均是修学觉、正、净,决定不违背修行的最高指导原则。故云「法门平等,无二无别」。
  我们今日选择净土法门,专修净宗,但对其他宗派、其他法门应生尊重心,如果我们自讚毁他,则犯重戒。犯什麼戒?谤佛、谤法、谤僧。因一切法门均佛所说,我们若加以毁谤,则是谤佛,毁谤经典(谤法);同时,自古以来依照那些法门修学成就的人非常之多,成阿罗汉、成菩萨、成佛,我们毁谤这些圣贤僧,即是谤僧。毁谤三宝,无论自己本门的修行再好,因為罪业深重,也形成障碍,求生西方也很难顺利的见佛往生。这是必须警惕的。我们自己专一修学净宗,对一切宗派、一切法门应顶礼、恭敬、讚叹,决定不可毁谤。
  ◎住持僧宝
  皈依僧,住持的僧宝就是出家眾。我们见到出家眾,不需分别这位出家眾戒律清净,或不守清规。这样的分别,对我们自己决定没有利益。见到出家眾的形相、 说出家眾,应立刻回光返照,想想自己是否做到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如此才能获得「皈依僧宝」的殊胜利益。应知,若无出家眾,则无人提醒我们「净而不染」。由此可知,出家眾对我们的功德利益太大了。何况佛灭度后,佛法需靠出家眾承传,使命责任非常重大。
  由上而知,对住持三宝,我们应尊敬、护持,佛法才能发扬光大,佛陀教育才不至於衰灭。这是真正的皈依。

  【皈依须知】
  法师传授三皈,是把佛陀修学最高指导的纲领传授给我们,从今而后我们即是三宝弟子。应知,我们是皈依三宝;而不是皈依某人、某位法师。在晚近,可说自明朝末年即有此现象,此等流弊也有五百年了;如果接受皈依者误会,认為我是皈依某位法师;法师本身也搞错了,认為某居士、某达官贵人是我的皈依徒弟;这种错误观念,造成法师各自脱离僧团,寺院各自独立;如此,则非十方道场,不是一个团结、和睦、圆融的团体。对整体佛法的弘传与修学,產生了严重的障碍,严重的破坏。
  我们皈依三宝,法师為大家传授三皈,这位法师是属僧团裡的一员,由他代表整个僧团(这个僧团是尽虚空、遍法界广大的僧团),為大家传授三皈,為大家做见证人。我们在三宝前发誓接受三皈戒,法师為我们做证明。三皈证书,后面的具名是「三皈证明阿闍梨」;『阿闍梨』即是我们通常讲的老师,做证明的老师。「我们是皈依三宝,而不是皈依某位法师」--必须真正认识这点,皈依才如法,功德无量无边,十方诸佛讚叹,一切龙天善神拥护。

  【三皈仪式】
  以上认识了「三皈依」的真实义。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果能真正依靠自性三宝,命运、体质确实都能改变。念头一转,完全都改变了,就不一样。仪式上,我们一般採取的弘一大师从戒经所节录的三皈仪式。释尊当年在世為弟子们传授三皈即是这个仪式,简单隆重;我们也遵循这个仪式。
  仪式中有两行半是誓词,教我们在佛菩萨面前恭恭敬敬的宣誓:从今日起,尽形寿,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畜生。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称。我们遵守三皈戒。这个仪式们可以跟著法师念,法师念一句,我们念一句。在佛菩萨面前念三遍之后,礼佛三拜,这个三皈依的仪式就圆满了。皈依仪式结束后,应向皈依师礼拜,一拜或者三拜,随皈依师意思。
  三皈仪式,不能由在家居士代表传授。在家居士可以讲解三皈,将三皈的道理与意义為大家讲解清楚,但不能传授。如果希望求受三皈,而没有法师时,我们可以在佛像面前自己发愿求受。在没有法师的情况下,三皈、五戒及八关斋戒,都可以在佛像面前自己发愿求受。如果有法师,应当让出家眾来為我们做这个仪式。无论如何,最重要的是需真正理解三皈的意义。
   ”五戒十善“

  “五戒”是中国大乘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佛教戒律的基础。所有在家的佛教徒都要受持五戒,所以五戒也被称为“在家戒”。
  十善业包括: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或称十善业道。

  五戒基本内容
  不杀生戒

  大乘佛教以慈悲心为主体,慈悲就是有恻隐众生之心,不忍伤害一切众生,我们学佛法应该与上师一样有同等的慈悲心。
  《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要知刀兵大劫,皆是人类累劫以来杀生无数所造成的共业所致。慈受禅师云:“世上多杀生,遂有刀兵劫,负命杀汝身,欠财焚汝宅,离散汝妻子,曾破他巢穴,报应各相当,洗耳 佛说。”所以社会秩序的维持,人类生存的保障,全靠大家能够共同遵守“不杀生”,因此,“不杀生”不但是佛教第一条的戒律,同时也成为国家重要的法律了。
  佛教的基本观念是众生平等性智。佛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可成佛道。 释尊 所说的众生,不单是指人,而是胎卵湿化,四生九有之属皆包括在内。因此杀生戒不单是不伤害人的性命,进而亦不得伤害旁生鸟雀虫蚁等的性命。不但戒直接的杀害,并戒杀因、杀缘;如渔猎者为直接杀害,而贩卖猎具鱼网者亦为间接的助杀。
  《十善业道经》云:
  不杀生有十种利益:
  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
  二、常于众生,起大慈悲;
  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
  四、身常无病。
  五、寿命长远。
  六、恒为非人所守护。
  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
  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
  九、无恶道怖,
  十、命终生天。
  或有人说佛门戒杀,若暴乱入侵,岂不是要伸长脖子等死?其实不然,佛戒以一已私欲而伤害生命,至于执干戈以卫社稷,正是慈悲勇猛的表现。
  《大法鼓经》云:“譬如波斯匿王,与敌国战,时彼诸战士,食丈夫禄不勇猛者,不名丈夫。”由此可知佛门戒杀无碍于保卫国家。
  不偷盗戒

  如《大智度论》卷十三有云:
  偷盗有十罪:
  “一者物主常嗔,
  二者重疑,
  三者非行时不筹量,
  四者朋党恶人,远离贤善,
  五者破善相,六者得罪于官,
  七者财物没入,
  八者种贫穷业因缘,
  九者死入地狱,
  十者若出为人勤苦求财,
  五家所共,若王,若贼,若水,若不爱子用,乃至藏埋亦失。”由此可知,偷盗的果报如此惨酷,岂能不怵然警醒!佛法与世法,为什么把偷盗一事看得这样重要?因为人的本性,由无始无明,有贪的的习惯,对于金银珠宝财物,都是极为重爱的。佛经说:“不与而取谓之盗。”擅自把人家的财物占为己有,就是盗了。说到钱财,有谁不喜爱?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凡是不属于我们自己的财物,纵然仅是一丝一毫,绝对不随便去拿取,应该从事各种正当的事业,凭着我们血汗有劳而获所换取的代价,才是正当的。要是不劳而获,和偷盗的行为并没有差别。社会上的偷盗,有直接、有间接,有有形、有无形,例如小偷窃取,强盗抢劫,是直接的盗;贪官污吏的贪污舞弊是间接的盗;勒索诈欺,抵赖债务,是有形的盗;假公济私,混水摸鱼是无形的盗。总之,不与而取,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物,都叫做盗。
  不偷盗也有十种利益:
  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
  二、多人爱念。
  三、人不欺负。
  四、十方赞美。
  五、不受损害。
  六、善名流布。
  七、处众无畏。
  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
  九、常怀施意。
  十、命终生天。
  偷盗不是好事,是人人皆知的。在佛法中,不论在家戒或出家戒,都制有盗戒,而且判为犯重罪的。不论是古代或现代,世界各国的法律,皆是严格的禁止偷盗,只要是属盗窃行为,不论是暗偷或明抢,都是违反法律,犯了偷盗,而受法律制裁。但是现在的社会里,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昧了良心,打家劫舍,贪污受贿,瞒骗税项等等勾当,都属于盗,由此而导致社会混乱,人人向钱看,污染了人心,制造了混乱,当知偷盗是非常严重的。
  佛教的不偷盗戒,就是让我们要去掉贪念,少欲知足,因为知足就会常乐,自然就不会犯偷盗的行为了。如果人人养成不偷的美德,社会治安自然很好,大家出门就很安全,生命和财产也都有保障。
  不邪淫戒

  大乘佛教四众弟子,有出家众在家众之分,出家者根本戒淫,在家者只是戒邪淫。
  所谓邪淫,是指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及非时、非处的交合。此外凡涉足以为邪淫因缘的如舞榭歌场、娼寮妓院亦禁止涉足。
  佛说如离邪淫,亦有如下数种利益:
  一、诸根调顺。
  二、永离喧掉。
  三、世所称叹。
  四、安莫能侵。站在世俗角度来说为了家庭的幸福,夫妇之间应当互相敬爱,互相尊重。从社会上说,男女的结合,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与社会的公德,如果没有通过法律与公德,那么,可能这个家庭就会生事端,也会给社会制造麻烦。
  《八师经》云:“淫为不净行,迷惑失正道,形消魂魄惊,伤命而蚤天,受罪顽痴荒,死复堕恶道,吾因畏是故,弃家乐山薮。”所以,佛教的戒律上,允许在家佛教徒夫妻之间正常的关系生活。只要人人守持不邪淫戒,那么世界社会自然和平安宁。
  现在家庭的不和睦,往往都是由于不正常的男女关系而来。譬如“男人金屋藏娇,女人红杏出墙”等,都是由于邪淫引起,严重的会演变成家破人亡。古语有云:“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例如:有夏桀王宠妹喜,周朝的幽的王宠褒姒,结果都丧身亡国。似此等事,古往今来,不计其数,都是因为贪染淫欲所致。由此可知淫欲的祸患很大,所有有智慧之人,远离淫欲,如避火坑。
不妄语戒

  也就是守口业。既然是佛教徒,我们就要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一个人言谈,关系一生的信誉,所以我们与人相处,要以诚信为基础,说话必须心口一致。让人家相信我们,而且要多赞叹人家,鼓励人家。如果一人老是爱撒谎,没有信用,那么谁还会相信他?因此不得不慎防重口业。中国古人说:“言而有信,童叟无欺。”也就是这个道理,佛教的妄语戒除了有其特定的意义外,更重视以诚实为人的道理。
  《十地经》云:“实语之人,其心端直,易得免苦,譬如稠林曳木,直者易出也。妄语者,法不入心,故难解脱。”佛在世时候,罗睺罗幼时,常伺候佛,欢喜妄语,人家来问他,世尊在吗?他以实为虚,以虚为实,虚实颠倒,被诳的人多了,有人去告诉佛。后经佛训诫,终生不敢妄语。
  《楞严经》云:“譬如平民,妄号帝王,自取诛戮。”到头来只是伤身败德。害了自己,苦了他人,毫无利益。未见言见,见言不见,虚伪夸张,藉辞掩饰,皆为妄语。妄语不但欺人,而且自欺。
佛说若离妄语,有下列诸种利益:
  一、口常清净,优钵花香。
  二、为诸世间之所调伏。
  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
  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
  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
  六、言无误失。
  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
  八、智慧殊胜,无能制服。
  不饮酒戒

  酒会乱性,使人失去理智,不得清醒糊里糊涂,一旦酒精中毒,往往还会导致生命的危险。由于饮酒而导致的犯罪很多,如酒后驾车而出事故,酒后无德而打架斗殴等现象屡见不鲜都是由于饮酒而造成的。有人以为以净财沽酒而饮,无损于人,为何也列为戒条?殊不知酒能乱性,人间许多罪恶,莫不以酒为媒介。《四分律》载饮酒有十过三十六失,如坏颜色、无威仪、损名誉、失智慧、致病、耗财、无耻、不敬、坠车、落水等等。智者举一而反三,由此可知酒之为害了。
  饮酒虽然不是犯罪,但是容易使人去犯罪,在佛经中有一个故事,有一位五戒的信士,一向持戒很清净,有一天从外面回家,因为他很渴,见有一碗酒放在桌上他以为是水,一口喝下了肚,才知是酒,但他仍然是把一碗酒喝光了,由于酒精的刺激,使他失去理智的控制,看有一只鸡从隔壁走过他家,他在失去理性情形下,便把鸡偷来杀了,作了下酒菜,由此而犯了盗、杀二戒。邻居太太不见了鸡,便来问他,他见邻居太太长得极美,起了欲念的淫心,在冲动之下把她强暴了,事后别人问他,他都说没作,这样又犯了淫、妄二戒,他喝了一碗酒,竟然连犯了五戒,由此可见酒的罪恶,可谓大矣!所以佛陀才制不饮酒戒。

  十善基本内容

  十善者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言。 五不绮语。 六不两舌。 七不恶口。八不悭贪。 九不嗔恚。 十不邪见。
  此中前三名身业。中四名口业。后三名意业。业者。事也。若持而不犯。则为十善。若犯而不持。则为十恶。
  十恶分上中下。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身。十善分上中下。感天人阿修罗三善道身。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果。决定无疑。丝毫不错也。
  杀盗淫妄。已于五戒中说。
  绮语者。谓无益浮词。华妙绮丽。谈说淫欲。导人邪念等。
  两舌者。谓向彼说此。向此说彼。挑唆是非。斗构两头等。
  恶口者。谓言语粗恶。如刀如剑。发人隐恶。不避忌讳。又伤人父母。名大恶口。将来当受畜生果报。既受佛戒。切莫犯此。
  悭贪者。自己之财。不肯施人。名之为悭。他人之财。但欲归我。名之为贪。
  嗔恚者。恨怒也。见人有得。愁忧愤怒。见人有失。悦乐庆快。及逞势逞气。欺侮人物等。
  邪见者。不信为善得福。作恶得罪。言无因果。无有后世。轻侮圣言。毁佛经教等。 然此十善。总该一切。若能遵行。无恶不断。无善不修。恐汝等不能体察。今略举其一二。
  当孝顺父母。无违无逆。委曲宛转。劝令入道。断荤吃素。持戒念佛。求生西方。了脱生死。父母若信。善莫大焉。如决不依从。亦勿强逼。以失孝道。但于佛前。代父母忏悔罪过。斯可矣。
  于兄弟则尽友。于夫妇则尽敬。于子女则极力教训。使其为良为善。切勿任意憍惯。致成匪类。 于邻里乡党。当和睦忍让。为说善恶因果。使其改过迁善。于朋友则尽信。于仆使当慈爱。
  于公事则尽心竭力。同于私事。凡见亲识。遇父言慈。遇子言孝。若做生意。当以本求利。不可以假货哄骗于人。
  若以此风。化其一乡一邑。便能消祸乱于未萌。致刑罚于无用。可谓在野尽忠。居家为政矣。



  三皈依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我认为这必须发十种心。(圣印法师)

  第一、信仰心:信佛有大智慧,有大福德,天上天下,无能过者;是三界的导师,四生的慈父。信法是佛所说,是一切贤圣之所修学,可以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超凡入圣,是暗室的明灯,久病的良药。信僧是佛弟子,是住持佛法,教诫众生,於三宝所,深信不疑。这就叫做信仰心。

  第二、希有心:诸佛出世,如灵瑞华,时乃一现;无上妙法,百千万亿劫当中难得遇上。我现在既值佛法,当生难遇之想,希有之心。佛经上说:“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知道佛、法、僧三宝难得值遇,叫做希有心。

  第三、欢喜心:那样难遇的佛、法、僧三宝都遇上了,况且诸根不缺,因缘具足,可以修行,依此修行将来可以离一切苦、得一切乐。如饥渴得饮食,疾病遇医药,心生欢喜,感激庆幸,这就是欢喜心 。

  第四、殷重心:受三皈依时候,感觉到这是件极为重大的事,因为百千万劫已来,未曾皈依三宝,以致常在轮回生死,受种种苦。今天受三皈,便是为超凡入圣、离苦得乐,奠定了巩固的基础,这是百千万劫已来所没有经历过的事。因此对受三皈郑重将事,丝毫都不敢怠忽,这叫做殷重心。

  第五、真实心:受三皈依,是为了离苦得乐,为了自他成佛,并不是为了要人家赞许,也不是为了要有其他什么作用,更不是随随便便就跟人家跑。从动机上考察,必使诚实无妄,这叫做真实心。

  第六、坚固心:既受了三皈依,就要一心一意坚固受持,无论是在任何环境之下,都不得中途改信外道,也不得以无记心,忘却了三皈依。这样坚固受持,不退不失,叫做坚固心。

  第七、清净心:既受三皈就是正式的佛教徒,从此应该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凡有贪、嗔、痴等种种意恶,杀、盗、邪淫等种种身恶,妄言、绮语、两古、恶口等种种口恶,都必须忏除净尽,并且还要念佛求生净土;令身心清净,没有一切障碍,这叫做清净心。

  第八、智慧心:既受三皈依,实行断恶修善,念佛求生净土,已是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如果能更追一步对於三皈依的理论,如四教六即之谈,同体别相之义,明白通畅;转凡夫、外道的知见为佛知见,适叫做智慧心。

  第九、永恒心:受了三皈依,是要尽形寿来受持的。其实这还是方便的说法,受三皈依,是要尽未来际受持的。自从初受三皈依,中间经过三阿僧祗劫,直至成佛,在这样的长时期中,终不为天魔外道之所惑乱,叫做永恒心。

  第十、广大心:受三皈依,不但为了自己离苦得乐、超凡入圣,更是为要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超凡入圣。所以,自己受三皈依,也要教一切众生受三皈依。这还不算,还要教一切众生都能断恶修善、念佛求生净土,究竟离一切苦、得一切乐。自己发这样的广大心,也要教一切众生发广大心。这样才能够使佛种不断、法种不断、僧种不断。不过这是大菩萨的发心,初学佛的人一时恐怕很难做到,但决不可不知,也不可不随分修学。

  用以上的态度,也即是发如此十心来受三皈的话,可说真正受了三皈依,算是真正的如来弟子、佛教徒。

  最后,奉劝有缘读到适本小册子的读者,从此笃敬三宝、信仰三宝,做个光荣的三宝弟子,真实的佛教徒。

 
太原市民宗局积极开展全国扶贫日活动
    10月18日,太原市民宗局组织全市民族宗教系统党员干部职工赴包扶村阳曲县东黄水镇马驼村开展系列活动,推动帮扶工作提质增效。一是全面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局机关及各微信平台、宣传栏等开展“10.民族宗教局
晋中市委常委会学习研究宗教工作
    10月9日,晋中市委召开常委会议,民族宗教局
平遥县民宗局安排部署“两节两展”期间民族宗教领域安全稳定工作
    9月中旬--10月,平遥县将陆续举办国际摄影大展、电影展等一系列重大活动。为做好“中秋、国庆”两节和平遥“两展”活动期间全县民族宗教领域安全稳定工作,平遥县民宗局组织全县宗教团体、宗教场所、清真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负责人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安全稳定专项整治工作,要求各宗教场所、清真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认真汲取“8.民族宗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