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中国“二十四节气”的诞生与山西密切相关

06.12.2016  09:32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你是否会背这首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被认为是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且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得知此消息后,山西文化学者王修筑喜难自禁。作为“国家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中华二十四节气》的作者,他的内心却有些起伏跌宕,为什么呢?

延续了6000多年历史

不少媒体在报道中将‘二十四节气’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我觉得真是亏待、委屈它啦!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首屈一指、最伟大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上唯一一项经历6000多年还在使用的自然与人文科学成就极高的文化工程项目!如此伟大的文化工程经历了漫长的4000年以上孕育期和成熟之后2000多年的使用期,至今仍是我国历法的核心内容。”这,便是记者12月3日赴王修筑家中拜访时听到的一段话。

今年63岁的王修筑是山西屯留人,自幼喜爱诗词歌赋,成年后博览群书,文学功底深厚,涉猎广泛,学有所成,在诗歌散文及金石篆刻方面颇有建树,尤以微刻见长,是诗书画印微刻创始人、中国书刊行业优秀畅销书作者。一步入客厅,就能看到他创作的书画篆刻精品及多部著作。

长期致力于中国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研究、写作的王修筑,著有《山西旅游经典》《中华二十四节气》《图说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等多部原创图书,承担过国家“九五”重点音像项目《二十四节气》,任总编导,用三年时间完成该作品,获得国家神农奖银像奖、全国第七届科技音像制品二等奖。

他自1999年开始学习、研究节气与物候,到2006年写出《中华二十四节气》(第一版),用了7年时间。此后,他又不断探索了7年,完成《中华二十四节气》(第二版)。

“第一版由气象出版社出版发行后,反响极好,一连重印5次,入选全国农家书屋重点图书。山西人民出版社又来约稿,出版了普及版《图说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也成为畅销书。此后,气象出版社再次找到我,出版了‘漫话中华民俗丛书之二十四节气’,获得中国首届气象科普作品优异奖。2015年12月,《中华二十四节气》(第二版)还被选入‘中国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名单中。”他兴奋地指出,自己能与蔡元培、钱钟书等诸多名家同时入选此名单,足以证明国家对文化及二十四节气的认知高度,“说明咱们的传统文化在焕发生机,这是中华民族的必然需求!

其他历法无法与之比拟

他说,其实节气是按太阳年的公历计算的,非常精确。它像一把“标准尺”,数千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使用。后来又逐步传到了日本、朝鲜、韩国、马来西亚等与我国相邻的国家并被广泛应用。在韩国景福宫思政殿前,设有一个铜锅形测影日晷,且韩国使用的二十四节气汉字名称和我国的完全相同。

在可考的文字记载中,二十四节气的信息几乎贯穿中华文明发展的整个历程,这也证明了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顺应天时的原始科学态度,以及探索研究人类生存技巧的高度。在现代社会中,它与自然、人文、音律、医药养生以及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贸易等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关联。”王修筑如是说。

他指出,二十四节气的发明最初主要为指导农业生产,但其后来的使用和传播已经完全超出了指导农业生产的意义。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指导和对国家政令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时间、节令概念。相比之下,12个月基本上就是一个时间长度概念,而二十四节气除了时间概念外,还包含天文知识、地理纬度、气象经验、人文思想、自然条件等多重元素,体现出天、地、人、物等关系相融的全面观察与探究,这是世界上其他历法、节气、节日内容无法比拟的。因而,它堪称中华文明史上的瑰宝,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

它的诞生与山西密切相关

山西地处黄河流域腹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二十四节气与这片土地密切相关。

在黄河中游山西省芮城县的西侯度遗址曾出土了100多万年以前人类用火的物证。黄河中游地带四季分明,气候温润,动植物分布丰富,自然条件十分适合人类生存。古人濯水草而居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中华文明。原始的二十四节气所形容的农事活动的准确性,在黄河中游一带可以得到很好的验证。”王修筑介绍说,按照现在的情况看,在山西南半部、陕西中部、河南全境、河北南部较为适用。

炎帝神农氏在上党地区(今山西长治、高平一带)辨五谷尝百草时,已开始发现并使用一些节气,但处于雏形期。在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考古工作者曾发现距今4000多年的世界上最早的古观象台,并验证了当时的古人就用这座观象台观测节气变化。这和《尚书·尧典》记载的‘历象日月,敬授人时’的时间段相符。”王修筑继续讲道,在尧王“敬授人时”后,舜接替王位,并躬耕历山(历山位于山西南部中条山脉东段)。相传舜王当年耕治此山时,曾编制了黄河流域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物候历《七十二候》,故后人称此山为历山。

对于天气的变化,我们常用“气候”一词表达,这个词即出自“节气”和“物候”。众所周知,一年12个月,包括24个节气,每个节气为15天。而我国又将五天归为“一候”,“三候”则是一个节气。如“立春”节气初候“东风解冻”,“雨水”节气初候“獭祭鱼”、二候“候雁北”、三候“草木萌动”等。

晋南一带可建节气文化园

目前,我们能够找到的最早记录星象物候变化及四季与月份关系的是夏代先书《夏小正》,全文400余字,以全年12个月为序,书中所记载的内容和所观察的范围是后来形成的二十四节气的基础,是古人在气象物候方面取得的里程碑式的成就。”王修筑告诉记者,到了周代的《逸周书》则已条理分明地记载了节气与物候的名称及相关内容,并将时令与治国之策作了十分紧密的联系。而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对于节气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有一定贡献。

到汉代,淮南王刘安召集大批文人墨客创作了一部大书《淮南子》,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其中有一卷叫“天文训”,较详细地论述了各种自然现象的生成,并探讨了各种天象的运行规律,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秩序和农业生产的影响,还把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及七十二物候的具体内容作了详细记录。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与现今使用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完全相同的记录。

随着王修筑的讲述,记者的思维亦随古人的研究视角进入探究自然的状态。这时,他自豪满满地说道,二十四节气包罗万象,还是研究礼乐及治国策略的重要依据,“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可度量世界、度量天地的伟大民族”。

他还设想,山西可在晋南一带建中华节气文化园,包括节气大观园、四季园、天文馆、农耕文化园、观象台等,中央可建一座高大的日晷,并展示古代观象仪器如圭表测影台、浑天仪、星象仪等,既有观赏性又具有很高的利用和展示价值,“鉴古知今,今天的成就源于先辈的努力,我们应将这闪耀着民族光辉的文化遗产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传播中,共同探索中华文化的奥妙!”(记者 李尚鸿)

我省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和山西省气象局6月8日18时5太原新闻网
特色民宿有点火 暑期“情怀经济”催热特色民宿
  田园情怀、窑洞情怀、大院情怀……如今,太原新闻网
晋中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局长孙泉接受审查调查
晋中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局长孙泉涉嫌严重违纪Sx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