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豆腐坊的“黑作坊变白记”

21.05.2016  01:11

  5年前,因为经营的小作坊没有合法身份,朱伟每天都担心被执法人员检查,经常东躲西藏搬家。而5年后,朱伟坐在自己的办公室内盘算着如何把生意做得更大、更好……看到有不少同行来向自己“取经”,这个原本在食药监局挂了号的“钉子户”,现在很乐意讲讲“黑作坊变白记”。

  2015年,太原市万柏林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引导“黑作坊”——朱记豆制品加工店规范生产加工布局,提升安全风险防范水平。经过对加工场所装修、对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进行培训,“人人喊打”的黑作坊华丽变身,拿到了食品监管部门颁发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登记证》,彻底告别“无证经营”,纳入政府监管范围。

  不到一年时间,“朱记”已成为日产2200斤豆制品、达太原市同行中等规模水平企业。不少同行听说了“朱记”的经历,纷纷前来取经。5月17日,记者来到朱记豆制品加工店探访小作坊华丽转身背后的故事,并采访了太原市万柏林区食药监相关人员。

   祖传手艺被市场认可苦于“无证”只能“偷摸”经营

  朱伟今年21岁,几年前,他和父母跟着叔叔张国亮从河南来山西太原谋生。初到这里,人生地不熟,一家人的生活难以为继。几经商量,一大家子决定重操祖传的做豆腐手艺,2010年,朱家在神堂沟西峪煤矿附近的荒山上搭了几间简易平房,做起了手工豆腐的生意。

  因为口感好,“朱记”的生意还算不错,收入也可观。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朱记”有了几家稳定的“大单”。靠着这几单生意,朱家一家人生活得还算从容。但是,受到场地规模限制,生产条件达不到标准等原因,“朱记”一直没有办理生产手续。去年8月之前,“朱记”只能窝在山沟里“偷偷摸摸”地做着豆腐。

   被人举报 生产工具和原料黄豆遭查封

  2015年3月12日,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太原市万柏林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接到群众举报称:“在西峪煤矿附近有一家豆制品小作坊,环境卫生十分恶劣,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隐患……”接到举报后,工作人员立即前往突击检查。

  西峪煤矿位于太原市万柏林区西南角,过了矿区就是大片的荒山,人迹罕至。执法人员驱车几经波折在满是黄沙的上山小路上开了很久,终于找到了举报人所说的豆制品加工作坊。

  据太原市万柏林区长风西街食品药品监管站站长鲁靖回忆,经现场勘察发现,所谓的加工作坊只有几间用砖头搭建的简易平房,其中较大的一间传来阵阵豆子发酵的味道。房子没有装门,只用一个脏兮兮的棉门帘挡着。执法人员进入屋内检查,看到眼前的景象凌乱不堪,房间内污水横流,蚊蝇漫天。墙壁由于长期潮湿,已经长出了青苔。原料黄豆随意堆放在墙角,有些已经霉变。做豆腐的机器肮脏不堪,还在不停地搅拌着,现场工人的工作服也同样布满污渍……

  面对眼前的景象,执法人员立即叫停了现场工人的工作,并让工人们叫来了作坊的老板。通过询问得知,“朱记”豆腐是太原南城不少小饭店的供给商。执法人员严正地告诉朱伟及其家人,他的小作坊存在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必须停业整顿,并且在整改完成之前,现场的经营工具及食品原料也必须进行封存。“为啥?我家的豆腐品相好,也没见谁吃出病来,我们自家人也在吃,为啥就不让做了?”朱伟的叔叔张国亮对执法人员的说辞不能理解。

  检查现场,执法人员按照法律要求责令“朱记”立即停业。

  2015年4月8日,黑作坊“朱记”被区卫生、食药监、工商、公安等多部门联合取缔,查封扣押了生产工具和原料黄豆约两吨。执法过程中,朱伟的母亲由于拒不接受这一处理结果,一气之下甚至咬伤了食药监执法人员的手臂。

   打起“游击战”执法人员上门指导提意见

  在检查中,执法人员拿出《食品安全法》,向朱伟一家耐心解释法律中的条款:“您的作坊环境不符合食品安全生产的条件,必须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修正。我们也知道你们的难处,可是就算有天大的困难,食品安全也不容忽视!

  经过细心劝说,朱伟和家人表示同意整改。但苦于自己文化程度低,法律中讲的规矩朱伟和家人都看不太明白。现场的执法人员表示,只要愿意配合,监管部门愿意全力帮助他。临走前,执法人员给他留下了联系方式,让他随时打电话咨询,并且承诺只要他积极整改,区食药监局将优先为他办理食品生产许可。

  朱伟和家人整改后,朱伟和叔叔张国亮来到政务大厅,提交了《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申请资料。区食药监局的审批人员第一时间前往他的小作坊进行现场查验。这一次查验,“朱记”干净明亮了不少,地上铺了砖,墙上也安装了干净的墙板,比起之前有了很大改观,但审批人员发现,工人还是穿着脏兮兮的衣服,那些磨豆的机器也没有彻底清洗,还是没有达到许可的标准。审批人员告诉朱伟和张国亮,他得继续进行整改。朱家人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地在那儿点头。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朱家似乎没有了音讯,也没有再打电话来申请验收,局里的工作人员正准备主动登门时,举报电话又一次响起……

  据举报人称,“朱记”又偷偷营业起来了!执法人员立刻赶往现场查看,原来,由于整改耽搁了一段时间,原先的客户有所流失,朱家眼看着全家上下十几口人等着吃饭,便没了耐心。这次,执法人员严厉批评了朱伟和张国亮,同时再次提出了豆腐坊的改进意见。

   配合整改“黑作坊”有了“户口

  2016年5月17日下午,朱伟安排工人将货物送走之后,便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在他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沓账单、一台计算器。坐下后,朱伟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笔记本,将当天的货物进出情况记录下来。“特别感谢食药监工作人员对我的帮扶!”朱伟说,如今生意之所以能够越做越大,越做越安稳,得益于食药监工作人员的付出。朱伟记得,去年秋天,监管站工作人员曾两次冒雨上门指导,告诉自己如何规范生产加工布局,如何理顺加工流程,如何进行加工场所装修。在工人拿到健康证后,工作人员还对他们进行了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几个月下来,作坊院子的地面硬化了,室内加工间地面铺设了白色PVC板,坊间加装了防虫防蝇防鼠设施,规范了从生到熟的单一流向的加工流程。朱伟说,这些变化自己看了心里也舒坦了不少。

  2015年8月,经监管部门核查,“朱记”满足太原市小作坊生产许可的标准,依法对此作坊核发了《小作坊生产许可证》。经过整改,“黑作坊”彻底消除了无证生产的安全隐患,并成功取得合法持证经营权,纳入监管范围。

   黑作坊”成标杆同行都来取经

  5月17日,在“朱记”的生产室里,工人正在将凝结的豆花压制成形。朱伟叮嘱大家,这批豆腐要在稍晚时候送到市里某批发市场,提醒大家要加快进度。在生产室中间,明晃晃的两口不锈钢大桶里正在进行机械化搅拌,朱伟说,这是去年刚换的新设备。与此前的铁质设备相比,它不易生锈、便于清洁,省去麻烦的同时,卫生也得以保障。最主要的是,和传统纯手工制作相比,这套机械化设备的单日生产能力明显提高,3名工人一天就可以生产3000斤,是以前的好几倍。如今,生产室的墙面和地板都用PVC板铺设一新,在食药监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作坊还安装了独立的排水、换气设施。

  朱伟算了一笔账,目前太原豆腐的批发价在1.3—1.5元不等,按照单日生产量2500斤算,一天的毛利润可以达到3000元以上。除去房租、水电等成本,一天的纯利润可以保证在300元左右。“这和出去给别人打工相比,算得上是高工资了!”朱伟打趣地说道。

  朱伟说,虽然这次改造花了不少钱,但他并不打算给豆腐涨价。一来这些客户都是“老主顾”了,二来豆腐市场价格是受原材料黄豆价格等诸多因素影响的,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涨价也会降低市场竞争力。他透露,从厂房生产环境改造到设备提档升级,他和家人总共投入了五六万块钱。“按照现在的行情看,半年多时间就能回本,再往后挣的钱就是自己的纯利润了。”满心欢喜的朱伟说,“以前没证,人人喊打,现在可以名正言顺开门做生意,干净卫生了,自己心里也踏实、敞亮了许多。

  此后,不少同行纷纷跑来参观朱伟的作坊。有的关心排水设施怎么安装,有的关心许可证如何办理。一家距离“朱记”不远的豆腐作坊,在观摩了“朱记模式”之后,也于去年11月拿到了登记证,敞敞亮亮做起了生意。

   专访

   太原市万柏林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韩宇:

   黑作坊监管尝试“万柏林模式”以点带面探索解决办法

  “这件事给了我们很大的触动。其实很多企业不是不愿意规范,而是不知道该怎么做。传统小作坊和规模化企业相比,有着自身特有的一些特征。这些作坊本身有着一定的市场需求,但碍于规模、环境等难以达到和大中型企业一样的标准。针对这样的企业,我们应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猫抓老鼠式的执法,不如授人以渔式的服务。企业规范了,做大做强了,安全风险自然就会逐步消除掉,让企业自身建立良性循环,我们的工作也会越来越轻松。”韩宇说。

  数据显示,2014年,万柏林区取缔小餐饮小作坊200余家。“朱记模式”的成功运用,为如何规范小作坊树立了一个范本。韩宇说,“我们希望通过解决一个问题,探索一条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办法。‘朱记’本身是一个个例,我们希望它成为一种模式。

  万柏林区食药监工作人员走访发现,类似“朱记”这样的豆制品、肉制品、面点类加工作坊在辖区还有不少,散布于城中村和山区。这些作坊普遍存在小、散、乱的特征,生产环境普遍较差。小企业主也有改善环境的想法,由于实力有限,力不从心。今年,万柏林区有意推动建设小微食品企业园区,通过入园方式集中管理,实现安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力争孵化一批品牌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