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考:高职国际化办学之惑

20.12.2017  17:45

  前不久,在天津召开的2017年中国—新西兰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论坛引来了中外上百名职业教育界人士,这让中国的职业教育国际化问题一度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聚光灯下,记者发现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办学之路走得并不顺畅,有些项目甚至处境“尴尬”。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陆群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处境艰难,2017年,该学院原本计划招生80人的“中加班”只招到了18人。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处处长李震说,他们特别希望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让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前来学习,但这需要学校“大量贴钱”,很多时候实际情况不允许。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伟表示,学校非常愿意为教师提供更多走出去的机会,但手续报批各方限制层层叠加,很难成行。

事实上,高职院校一直在探索各种各样的国际化办学形式,然而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宗瓦印象中,全国1300余所高职院校在这个领域长期以来所做的探索是“活跃”但“不成气候”。

高职院校要不要“国际化”?

今年7月,由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办的《2017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首次发布了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榜上有名。

“为什么要国际化办学?”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处处长李震听到这个问题的第一反应是:“国际化是评价国家示范高职的重要指标。” 他理解,首先从政治的角度来说,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应该走国际化道路。

总体上,业界通常从“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角度来讨论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问题。

从“引进来”的角度来说,“中国要走向国际市场,必然要求各个领域和部门以国际通用标准为准则,同时也要求劳动力市场提供符合国际职业资格标准的专门人才。” 南京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纪委书记黄华在华东师范大学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我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中指出。

宗瓦也认为高职院校应该引入国际证书项目,“这对他们所服务的企业的国际化竞争有好处”。但是从高职院校的站位来看,他认为“服务当地”才是绝大部分高职学生的出路,因此,一所学校要不要国际化办学,该如何国际化办学还要从当地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出发。

而从“走出去”的角度来说,中国的高职教育在世界教育服务贸易舞台上也同时有教育服务输入国和输出国两种身份,黄华认为高职院校“必须主动去适应、迎接和利用”教育服务贸易中的潜在机会。

宗瓦也鼓励有实力、有能力的院校考虑国际化发展。但就他的观察,很多国内高职院校在开辟国际化道路之前并没有考虑好方向的问题,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都没有在战略层面形成国际化办学的指导思路。

宗瓦发现高职院校的国际化行动很“活跃”,但他认为“不能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 ,“还希望国家层面出台指导性文件,帮助职业院校提出国际化办学的要求和举措,细化在什么阶段该抓什么事情,结合行业定位制定发展规划。”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