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后备人才力量蓄力待发崭露头角

21.12.2017  08:37

全运会能堪大任、国际大赛初露锋芒,后备人才这一中国体育后继有力的输出来源,已在2017年崭露头角,为中国体育持续发展彰显青春力量。

  在天津全运会体操赛场,15岁的小花陈一乐、黎琪战胜众多名气响亮的“小姐姐”,先后登顶女子全能、平衡木冠军。两人还在亚青赛、日本国际少年体操邀请赛上摘金夺银;19岁的邹敬园在2017年完成了世界杯、亚锦赛、全运会、世锦赛男子双杠项目的大满贯。在经历了里约沉寂之后,一批新秀的涌现为中国体操队备战东京奥运周期注入了信心和决心。

  同样是15岁,中国天才少女李冰洁在世界泳坛一战成名。在布达佩斯游泳世锦赛上,她获得400米自由泳铜牌、800米自由泳银牌和4×200米自由泳接力银牌三枚奖牌;天津全运会上,她接连摘得400米、800米、1500米、4×200米自由泳接力四枚金牌,两次刷新亚洲纪录。另一位15岁小将王简嘉禾同样后生可畏,今年先后两次刷新女子800米自由泳世界青年纪录。

  国乒同样不乏新秀。女乒方面,陈梦、朱雨玲在2017年的多项比赛中脱颖而出,朱雨玲更是超越丁宁成为新的世界排名第一。而王曼昱、孙颖莎等1999年、2000年出生的球员也频繁在国际赛场取得不俗成绩,世界排名已进入前十,无论是在青少年还是成年球员层面都极具竞争力。男乒方面,1995年出生的林高远接连获得多项国际大赛的参赛机会,乒超联赛上战胜师兄许昕已证明他是国乒在东京奥运周期可以依赖的新秀球员。羽毛球新人也表现不俗,今年世青赛混合团体赛中国队第12次捧杯,男单高政泽、女单韩悦和男双队员王昶等一批小将已崭露头角。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中国体育,在2017年焕发出的活力不可忽视,一批2000年左右出生的选手正走向世界,彰显中国体育新生代力量。而保障后备人才不断涌现,梯队建设持续健康,是中国体育近年来在队伍建设和培养体系上逐步完善的结果。2017年,我们看到各个项目在青训与梯队人才培养布局改革的诸多成果。

  体操、举重等项目一直很注重国家队与地方队的选材联动性,通过举办训练营、夏令营等方式选拔一些地方队突出的苗子到国家队试训等方式,更好地发掘人才。陈一乐、黎琪、翁浩这些已在十三届全运会上摘金夺银,即将成为东京、巴黎奥运周期希望之星的体操小将,他们正是通过全国优秀体操后备人才训练营的契机,逐步被国家队教练发掘和培养才走到了今天。

  全国青少年举重训练营也走出不少明日之星,曾在2014年参营的江西小花黄婷,如今已是世少赛和世青赛双料冠军。举重项目每年都会举办全国青少年举重夏令营和训练营等活动,从中选拔和发现了很多中国举重的未来之星,使我国举重项目后备人才层出不穷、蓬勃发展。

  协会实体化的推进给青少年选手带来了更多机遇,男篮国家队两支队伍共提供了50个名额,为更多年轻选手带来机会。CBA联赛在2017年首次推出预备队联赛,为年轻人搭建了锻炼和展示平台。

  足球方面情况类似,中国足协2017年首次组建了“国家二队”,如今高准翼、邓涵文、石笑天等已进入“国家一队”。而足协今年推出针对青训的“165行动计划”,搭建名为“青超”的青少年足球竞赛体系,也是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一次创新。

  得少年者得天下!可贵的是,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相关部门达成联合培养共识,在2017年制定出台了系列文件,用于持续培养中国竞技后备人才体系,既保证运动训练,又确保青少年选手的文化学习,遵循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文化学习规律、运动员成才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等。此外,两部门也将着力于共同建立体制机制,推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建立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让青少年在不同成长阶段都可以参与特色鲜明、水平各异的普及和提高层面的品牌性青少年体育赛事,为培养人才提供土壤。

良好的发展态势,加上新举措、新政策的出台,中国的青春力量一定会借体育改革的春风,茁壮成长为明天的参天大树。

(中国体育报)